“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精品鉴赏

2018-09-28 15:58赵胜土倪克樑
文物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竹雕竹刻根雕

赵胜土 倪克樑

2018年是上海嘉定建县800周年,嘉定竹刻博物馆得到台湾、香港以及内地的28位收藏家鼎力协助,拿出了他们多年来精心收藏的明清嘉定竹刻精品,共同参与举办“竹缘匠心——明清嘉定竹刻珍藏展”。展品多数来源于苏富比、佳士得以及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拍卖行,相当部分展品还是首次与观众见面。本文选取其中15件作品,以飨读者。

嘉定竹刻溯源

嘉定,古称疁城,南宋嘉定十年(1217)置嘉定县(现为上海市嘉定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苏州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的手工业和文化艺术得到了飞速发展。作为“教化之邦”的嘉定,自然成了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为了有别于达官贵人所追求的珍贵材质的手工艺品,他们选择了以廉价的竹子为材,在上面镌刻人物、山水、神仙故事等,抒发他们内心闲云野鹤般的精神追求,以显示他们的高雅文化内涵。嘉定竹刻艺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嘉定竹刻的开山鼻祖当推朱鹤。朱鹤,号松邻,安徽人,后移居嘉定,以雕刻为生。他擅长诗文书画,且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他以刀代笔,将南宗画派糅合在北宗的雕刻之中,创造了以透雕和深浮雕为主的深刻技法,其作品深受当时士人的器重。

朱鹤之后,其子朱缨承父业。朱缨,字清父,号小松。清人金元钰编著《竹人录》记载:朱缨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山川云树,纡曲盘折,尽属化工。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朱缨的刻竹家法,传至其子朱稚征则更胜一筹。朱稚征,号三松,活跃于明万历、天启年间。《竹人录》记载:三松性简远,善画远山淡石,丛竹古木,尤长画驴。其雕刻,刀不苟下,兴至始为之。足见朱三松不仅是刻竹高手,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简洁精雅、古朴淳厚,创作时不轻易动刀,反复研摹推敲,作品每历数月,精雕细刻,追求至善至真。除了擅长刻竹,朱三松还是治印高手和园林设计师,南翔古猗园的设计就出于朱三松之手。朱三松的传世之作较为丰富,本次展览中展出的有确切纪年款的“三松竹雕高士听泉烹茶图笔筒”当是他的精细佳作。笔筒通景以深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技法雕刻,所刻高士洒脱闲适,古松虬然,山石嶙峋。笔筒口、底亦随形浮雕刻画岩石松叶。整器上下左右交相呼应,浑然一体。另一件“竹雕松下仕女图香筒”,虽无款,其构图及雕刻工艺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三松款的仕女笔筒十分相似,当推为其所作。

嘉定竹刻经朱氏三代人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极具创造性的透雕和深浮雕技艺,使作品题材更加丰富,结构更完整,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嘉定竹刻的风格此时才得以确立。

与此同时,除职业雕刻家外,许多文人学者也介入竹刻活动。这些文人学者的加入,进一步提升了嘉定竹刻的文化品位。清顺治至乾隆年间,是嘉定竹刻的全盛期,竹刻名家辈出,他们在技法上有进一步创新,并带动了整个社会对竹刻的认识、欣赏和收藏。比较有影响力的竹刻大家有吴之璠、封锡禄、顾钰、周颢等,其中,吴之瑶被认为是继“三朱”之后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吴之瑶借鉴龙门石刻之浅浮雕,首用“薄地阳文”刻竹,时人称之为“鬼斧神工”。吴之墦开创的“薄地阳文”技法,丰富了嘉定竹刻的艺术表现手段,展览中的吴之瑶款“竹雕松溪浴马图笔筒”就是他的典型作品。

与吴之璠同时期而略晚的嘉定竹刻名家为封锡禄、封锡爵和封锡璋。封氏一门三子皆刻竹,号称“封氏三鼎足”,其中,以锡禄成就最大。由于声闻于朝,康熙四十二年,锡禄、锡璋入清廷养心殿造办处当差。封氏兄弟擅长用竹根圆雕人物,然传世甚少,展出的“竹根雕釆芝老人和弥勒佛坐像”,雕琢傳神,刻工精致,虽无款识,但制器用刀,颇具封氏风格。

封氏刻竹十分重视现实写生,雕刻范围十分广泛,除人物器皿外,还有鸟兽瓜果,拓展了竹根雕的题材。他们将高超的写实功力、浪漫的艺术想象和卓绝的雕刻技艺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第二、第三代封氏后人和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封氏独特的圆雕技艺,尤其是封锡禄的弟子施天章,师承封氏技法,所刻人物古意浑厚,巧若天工,将嘉定竹刻中的圆雕技艺了推向新的境界,成为清代唯一能与封锡禄齐名的竹根雕高手。展出的“竹根雕佛手摆件”和“竹根雕折枝蟠桃摆件”,虽无款,但外形逼真,果实、茎叶琢刻得惟妙惟肖,足见竹刻艺人高超的立体雕刻能力。

清代另一刻竹名人非顾珏莫属。顾珏,字宗玉,活跃于康熙雍正年间。擅长人物山水,工巧精深,细入毫发,刻工考究,一件刻竹作品必须数月乃至近年才能完工。从顾钰的传世作品看,选材精良,基本上是选择肉质厚重,外形偏扁的竹筒作材料,这样可以尽可能地展现画面布局,有更好的视觉效应。展出的顾珏“竹雕迎驾图笔筒”,选材精良、外形扃圆,色泽深浑含蓄,运用深浮雕兼施的技法,表现郭子仪返乡的生动情景,画面一边的岩石上刻有诗文。此笔筒是当今已被公认的最完美的顾珏的存世作品。

活跃于清康熙晚期至乾隆年间的嘉定竹刻名家还有邓孚嘉、邓渭父子。邓渭,号云樵山人,自幼师家学,刻竹擅长薄地阳文技法,且以竹刻书法著称。邓渭所刻行书字迹秀丽,细小整饬,功力甚深,为乾隆朝嘉定竹器刻字第一高手。这种技法开了清中晚期竹刻风格之先河。展出的云樵山人竹刻诗文笔筒和云樵山人竹雕兰亭雅集诗文笔筒,是两件具艺术造诣和文人雅趣的艺术精品。

1.明代竹根雕刘海戏金蟾坐像(图一)

高6厘米,著录于王世襄编著《竹刻鉴赏》第37页。坐像取实心老竹根雕就,竹质细腻光洁。刘海侧首俯视,左手撑地,右手双指持一棋子,欲下欲止。刘海僧衣斜披在肩,拖延及地,袒胸露肚,肋骨爆出,极见神韵。一只小金蟾攀爬在刘海的左腿膝盖上,注视着他的右手。整件器物造型小巧而精致,刘海的面部表情刻画惟妙惟肖,眉目间流露出得意的神情,双手骨骼清晰,指夹棋子神态精微,将刘海欲下欲止的神韵一览无遗,经长年把玩摩梭,竹色表皮呈深红棕色的包浆,温润而甜美,内敛而含蓄,更添一份古朴之美。

2.明代竹雕乐坊仕女图笔筒(图二)

口径13、高16厘米。笔筒釆用深浮雕技法,用通景来表现一组仕女乐舞的场景。屏前一女蹈足挥袖,翩翩起舞。奏乐者六人,围簇左右,或坐或立,分司三弦、檀板、簧笙、堂鼓、汤锣、横笛等乐器。屏后栏杆一曲,几案双横,上有瓶荷、犀杯、果盘、囊琴等。旁边放置香炉,陈设华丽。刀法釆用朱氏深浮雕技法。笔筒图案与王世襄编著的《竹刻鉴赏》中一件“明无款乐舞图笔筒”几乎完全相同,应为同一艺人所作,可推为明代嘉定竹人所制,实属珍贵。

3.明末清初“三松泉石”竹雕松树纹笔筒(图三)

口径5、高10厘米。此小笔筒以一节小竹子,釆用透雕、深浮雕等技法,随形顺势而雕出正面和反面两颗松树,巧妙雕琢出松冠松针纹样,纹饰清朗明晰,松枝虬突盘绕,自然回旋。旁落“三松泉石”篆书款。“三松泉石”是明朱稚征的号,见于其绘画作品中所盖之闲章。

4.明末清初竹雕松下仕女图香筒(图四)

直径4.8、高21厘米。此香筒取材精良,呈直筒形,器体修长,色泽深红。器表釆用深浮雕兼施透雕技法。外壁透雕仕女,头戴风帽,手拈兰花,傍石而立。粗壮的古松穿岩而过,松杆上布满方形松鳞。古松下石案上置一组浅浮雕笔砚。整个香筒构图完整,人物神态生动,背景树木葱郁,山石错落,明暗有致。意境闲适幽静,精妙绝伦。

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三松款的竹雕仕女图笔筒,其构图及雕刻工艺都与此香筒相同。因此,此香筒虽无款识,但具有三松的雕刻风格,不失为一件明末清初竹刻精品。

5.清早期竹根雕弥勒佛坐像(图五)

高11.5厘米。这尊竹根雕弥勒坐像,蹙额大腹,袒胸露肚,宽袍大袖,半跏趺坐,左臂撑持,袈裟自然滑落,坦露肩膀,右手拈念珠搭于膝头。利用材质肌理表现人物头顶发根,脚趾微微上翘等细节,都极具匠心。此件竹根雕弥勒坐像虽无款识,然节理匀整,材质上乘,雕琢传神写照,包浆红润,不失为清早期嘉定竹雕之巧作。

6.清初竹根雕牧童戏牛摆件(图六)

宽13、高12厘米。此竹根雕摆件构思巧妙,所雕牧牛两小童,一趴卧牛背,翘首向天若睹浮云飞鸟;一欲攀牛首而上,双手握其角右足抵牛额,仰首相呼,牛则侧首略曲左前脚。小童之天真顽皮,水牛之憨态呼之欲出,使人观之如在眼前几欲忘为雕刻。通观全器,细微之处尽显精雕之工,一丝一毫均为神来之笔,极富意境,实乃清初竹根雕之精品。

7.明末清初竹雕踏雪寻梅图大香筒(图七)

直径8.8、高35.5厘米。香筒外壁施深浮雕兼透雕法,刻露精深、巧穷毫发。“踏雪寻梅”的典故又名“灞桥驴背”,张岱《夜航船》记载,唐代诗人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后亦形容文人雅士赏爱风景苦心作诗的情致。

本件作品制作精益求精,却不流于琐碎卖弄,加之器型硕大,更显雍容大方之气势。其布局巧妙,层次清晰,用刀如笔,刀随心走,将人物之灵动,驴儿之憨态,苍松之古茂,山石之严壑,刻画的惟妙惟肖,画面情景交融,意蕴无穷,实乃明末清初竹雕作品中之翘楚,定为竹刻大家之力作。

8.清早期竹雕三顾茅庐图笔筒(图八)

口径13.9、高15.5厘米。此竹雕笔筒取材精良,形制扁圆,口直、矮足,以精湛的深浮雕兼施浅浮雕技法,把《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故事展示在笔筒之上。茅庐内,诸葛亮倚桌假寐,桌上一書翻开,似看书倦了而眠,表现了诸葛亮身居茅庐而心系天下三分事的胸怀。桌后置一大床,侍童站于床侧,手持蒲扇,为诸葛亮扇凉。刘备立于床侧,静候诸葛,状极谦恭,表现出汉皇叔求贤若渴的样子。茅庐外关云长对刘备受诸葛亮冷落而扼腕,张飞怒目相向,看似十分气愤,恨不得将诸葛亮痛打一顿。两随从分别站立于马侧,颇不耐烦。画面以极为细致的刀法,刻画出人物的不同表情,展示其不同的个人性格,人物栩栩如生。画面中苍松挺拔,松针攒簇,绝无苟施之刀。

9.清早期吴之墦竹雕松溪浴马图笔筒(图九)

口径11、高15厘米。釆用“薄地阳文”技法雕成。清溪曲折,悬崖垂瀑,溪流平缓处一人引马而行,马则引首而行鼻翼翕动,鬃毛刚梳理过齐整有序,马尾微翘中打一绾结,散落处临风不乱。溪岸处三松相间高欲拂云,松下两人一丰一瘦,一多髯一少须,两人坐于石上,一前俯一后踞。前有一马缰绳系于巨松之上则回首作嘶鸣状。整个笔筒布局妥帖,用物象边缘的厚薄、起伏来塑造体积,这是“薄地阳文”浅浮雕工艺的佳妙之处。一侧岩石上方刻阴文“吴之瑶”行书款。吴之瑶为清代嘉定竹刻第一高手洵非虚名,其人物鞍马则从赵孟頫上溯李公麟一派,而树石水法则胎息于李唐郭熙,以宋元画法入于竹雕创薄地阳文法。

10.清早期顾珏竹雕迎驾图笔筒(图十)

高17.2厘米。此竹雕笔筒选材精良,外形扃圆,色泽深浑含蓄、光润静穆,外壁通景雕刻郭子仪返乡图。整体运用了陷地深浮雕兼阴刻技法,描绘了大唐汾阳王郭子仪返乡受到地方官员、乡绅隐士及家人恭迎的情景。留白处阴刻:“建节东行是旧游,欢声喜气满吴州。郡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癸丑荷月摘唐人句。顾珏制”,右上左下分别阳刻“倚倚”“宗玉”印章二枚。所刻字体流畅舒展,为笔筒更添几份文气。

顾珏,字宗玉,世居嘉定城南,生卒年不详,通过《竹人录》记载推算大约活跃在清康熙到雍正时期。“刻露精深,细如毫发,一器必须二三载而成”,“真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致”。说明顾珏对于每一件作品创作的用心和他的作品的稀有和珍贵。该作品雕刻之精细、构图之巧妙、布局之合理,是当今已被公认的最完美的顾珏存世作品。

11.清早期竹根雕佛手摆件(图十一)

长12厘米。依照竹根天然形制,将光滑的细竹根与粗竹根糙涩的部位进行巧妙组合,佛手上棕点麻皮表现逼真,运用圆雕、透雕等多种技艺将果实、茎叶琢刻得惟妙惟肖,弯折掩映深浅多变,从不同角度观赏皆有不同效果,极具古典之天然意趣。

佛手,属芸香科香橼的一个变种,果皮粗而厚,可入藥。文人将之往茶几案头一置,香气四溢,满室清芬,更与“福寿”二字谐音,亦受到世人的追捧。

此摆件与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朱小松款竹根雕佛手相似,诸如出筋阳刻佛手筋脉、双阴线刻叶脉、枝禕局部留皮等表现技法如出一辙,为典型清早期嘉定竹根雕精品。

12.清早期竹雕兰亭雅集图大香筒(图十二)

直径9、高30厘米。此件香筒截取大口径竹材所制,其色呈枣红,包浆滋润。釆用深浮雕兼透雕法,通景刻绘兰亭雅集图。其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揣,映带左右,文人雅士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列坐其次,聚二攒三,抚琴、品茗,或坐或卧,曲水流觞,畅叙幽情,令人心生向往。此器用刀如笔,宛若长卷,雕刻工艺颇精。布局巧妙,层次清晰,繁而不乱。尤以镂空竹枝为材,更显竹林之深远,山石之严壑,人物之灵动。香筒直径达9厘米,远大于普通的5-6厘米,实乃同类作品中之翘楚之作。

13.清早期竹根雕采芝老人像(图十三)

高12厘米。此像釆用竹根雕技法,刻清癯一翁,宽袍广袖,衣着素朴,坐歇石上。左手执芝,右手提篾篮入怀。篮中琼草仙葩,灵芝瑞果蓬发跃出。老翁捻取灵芝一株,似最契心意,观之心生欢喜,笑容无掩。此间一瞬,竟被刻者摄于刀下,转瞬成永恒。此类人物题材,认为是东汉霸陵卖药人韩康。韩康是汉代隐士,浅山避世。时釆药以售,一次于市中被人认出,遂遁入山中,世不复见。故作者以釆芝老人为题材抒发他的隐逸之意。

14.清中期竹根雕蜂猴笔架(图十四)

宽6.2、高3.5厘米。此件竹根雕蜂猴笔架,像生制,借猴子和蜜蜂喻“封侯”。小猴右爪握蜜蜂,悠然坐于地上,淘气可爱,双眸似在向人张望,神态憨掬,圈眼点耳,张唇露齿,刀法游刃有余而呼之欲活,让人不觉溶入其境而不忍离去,目之可爱而忘却世间烦扰。

明代以后,文人们对文房用具的艺术追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其可与“笔、墨、纸、砚”相配套,而且要具有很好的观赏性,笔架就是其中之一。笔架素以型简意深、天然浑合、意境悠长为贵。小小笔架雕琢成各种造型,搁置于文人书斋案头,犹如一首首无声之诗,一幅幅立体的画,浓缩了自然雅趣,可用、可观、可赏。

15.清早期竹雕东山报捷图笔筒(图十五)

口径9.2、高16.2厘米。东山报捷图,为中国传统故事题材,取材于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本件竹雕笔筒即为此战役中东山报捷的场景。松下三人安坐对弈,一旁侍女手持莲花和书匣,顾盼低语。另一方山岩古柏间,信使策马飞驰,与气度自若、神闲雍容的谢安形成强度对比。笔筒皮色莹润,周身泛深褐色,层次分明,景致入微,以笔法入刀,以刀法施笔,透雕浮雕,精湛相合。此作品雕琢纹样繁复,施以精镂细刻之工,树木及山石的表现呈现出独特鲜明的面貌,具有清早期顾宗玉的风格特征。

猜你喜欢
竹雕竹刻根雕
周桂新竹雕作品《蜻蜓之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竹里乾坤,形色无边
——袁牧竹雕作品欣赏
百年不朽的竹——竹刻宗师周芷岩的竹刻
天水竹雕的艺术工艺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根雕艺术成收藏新宠
洪建华竹刻艺术作品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当代竹刻 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