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8-09-28 10:37李萍刘俊伟张琴霞匡英鹏李政
东方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新时期大学生

李萍 刘俊伟 张琴霞 匡英鹏 李政

摘要:近年來,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促使高校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实现教育的普及化。但对于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较大,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入手,分析其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在“互联网+”这一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发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自1999年开始,我国实行了扩大普通高等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这一改革政策的实施,促使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数量从2008年的559万,到2017年795万,2018年预计达到820万,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人数骤增,与此同时就业岗位需求量不大,导致人才总量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深化高校教育的体制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对高校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努力,还需要政府、高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就业压力大

我国在不断调整和变革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也不断增加,市场整体的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麦克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入学率逐年上升,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到2003年首批扩招生毕业①,至2018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820万。然而,政府、事业单位等在不断精简工作人员,国企的聘用人数也逐年减少,这就使得民营企业逐渐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就业岗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大。

(二)结构性就业难,就业状况分布不均衡

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一方面,就就业区域的选择来说,由于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实力高于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东快西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纷纷选择到沿海城市工作,优秀人才不断向东部倾斜;另一方面,就就业方向的选择来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认为这是“铁饭碗”,有保障,因此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而一些民营企业、服务类行业等需要大量人才的行业不被毕业生重视。

(三)人才培养体制相对滞后,社会岗位匹配度不高

在开展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普通高等教育一直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稳定机制,符合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需求,能够逐步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型人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偏向于综合型人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看重,并对大学生在人品、团队合作、进取精神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体制相对滞后,而用人单位的岗位意识逐渐增强,使得社会岗位匹配度不高,导致供求双方供需结构不相称,出现了“有位无人”和“有人无位”并存的现象②。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变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且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岗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则较为落后,这就导致我国城乡、区域间的基础设施水平、医疗水平、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差距较大,使得大学毕业生纷纷向东部沿海地区靠拢,中西部地区人才稀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工作,促使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2、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配置发生了转变,已从过去的“人才”转变为“市场”,“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人才市场的管理机制缺乏对用人单位的保障、激励和限制等约束机制,使得许多单位的制度和保障机制不够合理。此外,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不够合理,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学校层面

1、高校的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就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但目前来看,许多高校的体制改革还未完全落实,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忽视了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高校的招生规模比师资队伍的发展速度更快,缺乏师资,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占优势,缺乏就业竞争力。

2、就业指导体系不全面,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是,许多高校高度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淡薄,在社会中不占就业优势;二是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任课老师,大多来自于辅导员或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虽然能够满足课程的相关要求,但远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相对应的指导,且许多老师资历尚浅,工作经验不足,只能从理论层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三是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关注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就业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态差,不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

(三)大学生自身

1、择业观念有误。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总想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希望能够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大型的国企,不愿意到一些民营企业或基层、偏远地区工作。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等认识不足,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总认为自己能找到高薪、工作环境好的工作,这些因素往往加大了就业难度,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2、大學生自身就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差。许多大学生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这一“象牙塔”,缺少老师、家长的约束而放任自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得过且过,没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每到考试就是临时抱佛脚,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准备就业,缺乏就业竞争力。当然,虽然部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相对较好,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综合能力不高,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错失就业机会。

3、缺乏求职技巧。在高校里,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与技能,缺乏综合的分析能力,加上没有系统地进行过就业培训等,使得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够自信,与用人单位交谈的过程中表达不够清楚,难以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健全人才市场机制

制度的变革、要素的整合以及结构的优化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这就需要政府全面推进社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人才的培养,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努力提升各地区的经济实力,并且逐渐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和人才市场机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偏远地区工作,发展当地经济,从而减轻就业压力。

2、高校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一方面,各高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来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学科的专业设置应更趋于合理化,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避免盲目设置专业,为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另一方便,高校不仅要及时掌握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提供准确、可靠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而且还要树立就业指导服务意识,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专门成立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保障就业指导工作有效进行。

3、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时,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放弃陈旧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自主意识,让其明白就业形式的严峻,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上,毕竟这些部门吸收毕业生的数量有限,应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小型企业上来。此外,应加强激励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发展当地经济。充分的准备是就业、从业的先决条件;出色能力是就业、从业的核心支点③。这就要求大学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正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充足的准备。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端正求职心态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有超前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一进入大学,就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职业生涯做出相应的规划,认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掌握并运用生涯规划工具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并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清晰地认识,仔细地分析比较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结合自身条件,制定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为以后就业做准备。同时,当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中,还应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就业心态,主动端正求职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

总之,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虽然面临重重困境,但也充满着机遇与挑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雷茗.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7(6).

[2]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3]刘奕琳.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7).

[4]袁晓夏.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4).

[5]王利娥,王继艳.高校教育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6(7).

[6]姚佳,于涛,贾云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8(4).

注释:

①雷茗.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7(6).

②贺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考[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③冯彩虹.大学生就业形势困境及出路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6).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新时期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