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学生不再谈文色变

2018-09-28 10:37黄兵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作文

黄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文难学,作文教学难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尽管几十年前,有识之士就指出了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存在的顽疾,如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就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但时至今日,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仍然效率低下。这种低效率的作文教学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思想贫乏,作文内容空洞,逻辑混乱,句不通达,辞不达意,甚至错字连篇,等等。学生不但没有体验到作文的快乐,反而厌作文、怕作文、不作文,“谈文色变”。

一、作文教学有效性差的原因

从本质上说,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的现象,掌握语言的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而培植民族精神和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可是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却面临着效率低下这一尴尬境地,我们不得不探寻其中原因。

(一)关于教材

语文定位以阅读为核心,所以教材序列是一篇篇课文。

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小学低年级就比较重视作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即在拼写正确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把单词组成句子,把几个句子连成话,始终将表达能力放在首位。而我国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四篇课文,每个单元一次作文训练。每学期,学生要阅读教材上二十四篇文章,却只进行了六次作文训练。从课时上说,教材要求四分之三的课时在进行阅读训练,只有四分之一的课时在进行作文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十点标准,但教材在作文编排上对标准体现的并不充分,缺乏层次性、系统性、指导性。

(二)关于教师

1、作文起步阶段没教好,使学生产生畏惧作文的心理

学生为什么畏惧作文?下面一段话或许能说明问题:“读低年级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作文。上作文课的时候,老师就站在讲台上说。他说一句,我们就写一句。只要字写得好,还可以得高分。于是,我就认为作文就是听老师讲自己记录而已,不需要动脑筋。后来,老师教作文的方法变了,要我们自己动脑筋写。以前写作文全是依赖老师,这可怎么办?从此,作文就像一块千斤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2、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

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特别是在时下,“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有对学生的作文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应付考试的训练上,唯“考试“是瞻。语文教师一般都不愿意在作文教学这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缺少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应有的认识。

3、作文教学随意性大,盲目性大。

现在,语文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阅读教学上,对于作文教学,存在随意、盲目、模糊的认识与做法。有的在一节作文课中目标把握不准,或目标模糊或随意拔高,有的没有找准训练的支点、训练的方法,有的甚至不指导,给学生一道作文题就让学生开始写。

(三)关于学生

1、缺乏从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是,我们的学生生活感悟和积累十分贫乏。这一方面固然有学生生活相对单一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学生本身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多数同学缺乏积累生活素材的意识,导致写作文时无从下笔。

2、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做课内外各种练习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的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家长本身知识养修比城镇家长低一个层次,对看课外书常常有一种对立情绪,加上还有一部分初中学生家长不愿为学生购买课外书。这样,学生每天面对的是他们不甚喜欢的教科书,而真正喜欢阅读的文章却没有机会亲近它们,没有时间欣赏咀嚼。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枯燥的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得太少,可以说大部分农村初中生都是文学上的“贫血儿”。

二、提高作文有效性的方法

怎样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知道作文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

作文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呢?

不论何种文体的作品,都由这样四个要素组成:主题、素材、结构和语言。所以作文教学也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即:语言表达要美一点,文章构思要巧一点,观察视角要新一点,情感表达要真一点。

要达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就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哪些呢?

(一)明确作文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整体性方面:突出习作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乐于动笔”、“不拘形式”,重视“感情真实”,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作文内容的要求: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写具体”上下功夫。作文要“有一定的条理”,做到“语句通顺”。阶段性方面:低段培养兴趣,注重写话训练;中段继续培养兴趣,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注重段的训练,内容要具体;

(二)积累生活素材,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基础

王崧舟老师说:“作文课就是要让孩子们寻找到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找到这种难以抑制的感觉,要让他们感到有话想说。情动于衷而辞发,孩子们的作文才能够做到下笔如流水。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深刻的体验。”教师要把学生的视角和思维从教室引向校园、引向家庭、引向社会,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品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引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心”。

(三)加强课外阅读,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有成就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他们在学好教科书的同时,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要真正学好语文,必须向外汲取营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明确向课外拓展的重要性,鼓励和指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在课内,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不要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讀懂课文或课外书,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开放式的习作,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开放式习作包括:1、开放习作训练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规定,可增加训练内容,增加训练时间;2、开放习作训练的过程。习作前的开放,把学生引向生活,让学生在大脑中“放映”生活片段;习作中的开放,让学生把确定的习作素材、主题内容、结构构思等呈现出来;习作后的开放,引导学生养成自我修改、自我评价、相互修改、相互评价的习惯。

(五)高素质的教师,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根本保证

“爱屋及乌”,学生喜爱某位老师,就一定会认真学该老师所教的那门功课,而且一定会学好。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人格魅力,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语文功底,要具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要具有多元和创新的设计能力。这样,作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作文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