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中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比较研究

2018-09-28 10:37吴佑年李鹏夏舜尧
东方教育 2018年26期
关键词:城镇化居民研究

吴佑年 李鹏 夏舜尧

摘要:党中央一再把“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在迈向全面小康生活的进程中,健康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如何实现健康的目标,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体育生活方式在实现人类健康中将具有突出的优势,对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丰富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内容,为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研究以及构建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的现状,为其选择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有益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汉江流域;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1、前言

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提出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提出的,是从体育的角度对人们生活状况的解释,是对体育活动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强调,对体育在生活中作为生活组成部分的重视。体育生活方式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体育对于生活的贡献,在于使现实的生活达到优良的境界,使人善度余暇,丰富生活,体育要与生活打成一片,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实践,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必需,使体育成为生活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人们的身心需要得到全面、完善、协调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休育生活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生活内容,应伴随人的终生,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因此,体育生活化是终身体育最好的契合,科学的体育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是指导人们形成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理论,与人的生命质量关系密切,是与现代人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休戚相关的特殊生话方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意味着一种人性的解放通过愉快、自由地享受体育生活可以发展人类的身体、智力和认识的能力;通过享受体育生活可以轻松自然的与人、社会和大自然产生沟通和交流,使人拥有完美的人性、体验人类生活的幸福完美,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是积极的人生体验,丰富的人生享受,主动的自我发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体育活动不仅局限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是休闲、娱乐、健身、社会交往、丰富生活等等综合性追求。把体育活动当成增进健康的手段是普遍可以接受的事实,但体育活动不仅仅等同于健康,我们多年来提倡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虽然鼓励了人民参加体育活动,但也造成了体育活动等同于健康这一狭隘认识。许多人认为进行体育活动就是锻炼身体,实际“体育锻炼”一词是事过境迁的说法,因为“锻炼”仅是意味着锻炼身体,体育的功能是非常多的,对个人来说,体育是玩,是娱乐,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智力,丰富情感,放松身心,丰富余暇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陶冶情操,优化性格,满足兴趣,结交朋友,完善个性,适应环境等等。同样,人们对于体育需要的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给体育生活化的发展注入不同的动力作用,也促使体育生活化目标定位的多样性;健身、休闲、医疗、交往、宣泄和创造等等。

在现代社会,由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体力消耗越来越少,肌肉能量的付出越来越少,于是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需要。同时,现代化设施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从事体育活动,满足需求。余暇时间,人们可以看电视、读书、听音乐、上网等,但这些活动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坐着,身体是相对安静的。大家的工作或学习基本上也是坐着的,身体也是安静的。不论学习还是闲暇,身体基本没有体力方面的消耗。因此,体育活动是一种良好的休闲活动,可弥补人体运动的不足,体育融入生活,生活中有体育;体育活动是个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生活中体育活动是一个必备内容;体育活动就像看电视、读书、娱乐等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汉江流域城乡居民。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

根据问卷设计的方法和要求设计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汉江流域城乡居民3个市(襄阳市、南阳市、安康市)的城乡居民各50人共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0%。

2.2.3访谈法

对汉江流域城乡居民进行个别访谈,获得第一手材料。为分析

2.2.4统计分析法

对调查、访谈等获得的材料进行统计,对统计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3、结果与分析

3.1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的基本情况分析

3.1.1 体育价值观

体育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的观念集合,它受社会存在、社会文化、社会价值的影响。城乡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现着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对象、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主体的行为取向和价值目标等诸方面的统一。

休闲娱乐因子、社会效应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体验因子、知识技能因子等构成城乡居民体育价值观结构体系(见表一)。

被调查的城乡居民的体育价值观有所不同。由表一可见休闲娱乐因子是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首选,比例在33%左右;而在其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效应因子(24%)、美育体验因子(19%)、健身保健因子(13%)、知识技能因子(9%);乡村居民依次为健身保健因子(27%)、知识技能因子(20%)、社会效应因子(13%)、美育体验因子(9%)。被调查的城乡居民对体育价值观的认知度具有较高的水平。

3.1.2 体育态度

被调查的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体育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的,体育态度积极的人数比例在70%左右,但城乡居民的体育态度也存在差异,表现在城镇居民要略高于乡村居民,他们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3.1.3 体育消费

被调查的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见表二)。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居多,在体育方面都有消费;而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居多,还有12%的无体育消费的。从消费结构上看,实物性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而观赏性体育消费和参与性体育消费较低。

3.1.4 体育锻炼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汉江流域城乡居民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具有多样性,与调查者的年龄、性别等有较大关系,在所调查的几个运动项目(步行、篮球、足球、排球、太极拳(剑)、乒乓球、羽毛球、舞蹈、健身操)的选择上虽然不尽相同,但排在第一位的步行却被大部分人群接受(约40%左右),其与步行活动量小、技术含量低、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运动强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节等有关。

3.1.5 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

根据被调查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体育锻炼频率和每次的锻炼时间存在差异。城镇居民由于工作比较有规律,因而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比较固定,一般每周2-3次,每次锻炼的时间在40-90分钟。而乡村居民则根据农忙、农闲来调整锻炼时间,大部分没有规律,锻炼的时间也没有保障。

3.1.6体育锻炼的场所

被调查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选择方面城镇居民主要以免费的、公益性的场所为主,如公园、广场、学校等,也有一部分选择在收费场所进行锻炼的;而乡村居民主要以居住地空地为首选也有在马路、家里进行锻炼的。

3.2 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体育生活方式介入人类生活的程度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有人自身的因素,有政治、经济的因素,有文化教育的因素,还会受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影响等等。

3.2.1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而资金短缺与不到位是困扰汉江流域群众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经济总量、人均GDP较低,导致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较低,而同时汉江流域体育事业自我发展能力也比较弱,社会资金渠道有限,多元化筹集群众体育经费的机制尚未形成,从而影响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城乡居民的体育需求,客观上影响城乡居民的体育行为;个人经济收入有限,体育消费必然处于较低水平,居民只好选择那些花费少或无需费用的体育项目来进行锻炼,或者只能在运动环境较差的地方进行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城乡居民的锻炼热情,阻碍了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但可喜的是随着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资金对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多,从而逐步促进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3.2.2 体育态度及体育需求的影响

调查显示,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体育态度总体上比较积极的,他们对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是有相当部分城乡居民的体育态度比较消极,这些态度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体育行为,最终会影响到体育生活方式的选择。调查的情况表明,汉江流域城乡居民具有较强的体育需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如缺乏资金、运动场地较少、环境污染等),体育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的体育活动热情,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构成一定的影响。

3.2.3体育政策法规的影响

政府管理部门对政策法规的制定以及执行体育法规的力度和决心,是人们行使体育权力的重要环境。提高国民体质是一件大事,是一项工程,没有强有力的体育法律法规作为后盾,全民健身工程的实现谈何容易,体育场地设施被侵占的现象又何时能被杜绝,体育场地资源的开放力度和程度以及资源共享又如何实现。这些必将影响到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转变。

3.2.4 新闻舆論宣传的影响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受新闻舆论宣传的影响更加广泛。据调查,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信息的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体,这表明新闻传媒在传播体育文化方面具有其它途径不可比的优势,新闻媒体是大众接受体育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各种媒体教育和宣传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内容,使城乡居民人们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在获得科学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稳定而又健康的锻炼习惯。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价值观存在差异

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价值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休闲娱乐因子是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首选,比例在33%左右,而在其它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休闲娱乐因子、社会效应因子、健身保健因子、美育体验因子、知识技能因子等构成城乡居民体育价值观结构体系。

4.1.2 汉江流域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存在差异

城镇居民要高于乡村居民,但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势。

4.1.3 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存在差异

汉江流域城乡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居多,在体育方面都有消费;而乡村居民的体育消费在300元以下的居多,还有12%的无体育消费的,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消费结构上看,实物性体育消费在消费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而观赏性体育消费和参与性体育消费较低。

4.1.4汉江流域城乡居民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具有多样性

城乡居民首选的锻炼项目为步行(约为40%左右),其它运动项目主要是乒乓球、羽毛球、舞蹈、健身健美操、太极拳(剑)、足球、篮球。运动项目的选择与调查者的年龄、性别、收入等有较大关系。

4.2 建议

4.2.1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强化城乡居民健身意识

政府应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宣传与引导,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短信等)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健身活动的宣传,顺应人们日益关心自身健康的需求,激发其健身意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4.2.2 加强资金投入,改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条件

由政府及职能部门整合体育场地资源,合理利用,加大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力度, 特别是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努力实现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居民生活小区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充分开发与利用公园、广场等自然环境资源,改善居民体育活动条件,满足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和健身、健康的需求。

4.2.3 充分发挥城镇优势,带动乡村体育发展

由于农村居民体育相对城市体育落后,应充分发挥城市体育活动站点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增加体育锻炼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积极鼓励城市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方面支持农村体育建设,缩小城乡体育差别、区域体育差别,切实在农村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培养农村居民具有“人人都应享有体育”的价值观念。

4.2.4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政府部门应做好财政预算,划拨一定的经费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加快培养和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速度,尽快使体育社会指导员的比例达到国家标准,以便满足城乡居民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需求,为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4.2.5加强体育法制的建设和执法力度

加强体育法制的建设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杜绝体育场地被侵占的事情发生,以维护城乡居民合法的体育权益,为城乡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疇结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3-36.

[2]郑志强,李向前.我国体育生活方式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武汉体育学院报,2014(48):23-25.

[3]张朋.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探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11-13.

[4]李树忆等.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的调查与研究.天津体育学院报,[J],1995:15-17.

[5]林新利.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J].大众体育,2010(5):4-5.

资助项目:1、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课题(2018JDC006); 2、襄阳市科技局项目(2015zd44)。

作者简介:吴佑年(1965—),男,副教授,湖北宜城人,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体育人文。

猜你喜欢
城镇化居民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石器时代的居民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