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与河南的选择

2018-09-29 07:26孙新雷
协商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质量经济发展

┃孙新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为什么提出高质量发展?

旧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特别是1978年—2012年,年均增速达到9%。即使在十八大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放在全球的总格局中来看,增速依然是较高的。

长期保持的这种快速增长,有赖于投资的强劲拉动、工业的主导、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和出口引领。但是,时至今日,这种增长模式遇到了困难。首先,由于投资的预期和实际利润率下降,即使在银行利率降低的条件下,投资也已出现明显乏力的情形;其次,随着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品消费需求的满足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工业主导增长的作用已经让位于服务业;第三,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投入离红线越来越近,人口和劳动力红利也已经释放至拐点附近,这使得各种基础性要素的投入无法持续增加;第四,以美国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及“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我国的出口市场遭遇严重冲击。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增速变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适应新的节奏、新的模式,而且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改善供给质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二是结构变化。主要是需求结构变化,包括不同的消费品需求量的增减、消费需求质的提高和需求层次的提升。三是动能变化。要素投入的自然约束+经济约束+环境容量约束趋紧,要求必须转换源动力。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新的主要矛盾体中,导致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它既包含了从数量到品质,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也包含了需要层次的递进和新结构意义上的耦合。解决矛盾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改善供给、提高品质、满足需要,也就是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经济必须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一切经济工作也必须围绕着高质量发展来展开。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新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王国生书记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些新发展理念,既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也是各级党委、政府部署、推动经济工作必须把握的根本方向。就创新发展而言,我们一要牢牢抓住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载体,加大建设力度,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二要聚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四大重点,全方位多层次推动创新;三要为创新驱动营造改革开放氛围,调动企业这一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四要围绕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品、企业、行业和区域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也要紧扣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目标,运用好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功能,形成发展合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线。从近期来看,主要是落实中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它既包括工业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也包括农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的改革。

以乡村振兴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战略,也是一个现实性、长远性都很突出的战略。其意义在于稳定基础、释放需求、增进和谐和共享发展。判断乡村振兴的标志一是有无产业支撑,二是文化有无提升,三是生态环境有无改善。

以打赢三大攻坚战作为今后三年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

其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精准脱贫攻坚,主要是围绕到2020年全面摘帽脱贫的目标,按现行标准保证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精准帮扶,聚焦发力于深度贫困地区,激发贫困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确保脱真贫、真脱贫。

污染防治攻坚,就是要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调整能源结构,加大节能力度和考核,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

怎样实现河南的高质量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清醒认识我们的优势和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不仅在总量上一直居于全国第五的位置,而且在经济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得到了巩固,人口及市场优势也逐步得到显现。然而,对比发达省市的发展及老百姓的期望,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差距及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说,河南经济发展存在三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大而不强(经济体量大,高技术及高附加值产业比较优势弱);二是全而不优(产业体系比较齐全完整,先进性、战略性产业比较优势弱);三是快而不高(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一高一低”战略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指标不高)。

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才能科学准确地谋划未来发展的路径和举措。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思维,科学系统谋划发展战略及路径。一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强化既有的区位、交通优势,引导产业聚焦和规模化发展。二是加速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实现较快的转型发展。在一产上,要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特别是口粮安全这一基础,着力按照“四优四化四个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二产上,要紧紧围绕重点优势领域、战略新兴领域、民生消费领域和传统提升领域的十二大类产业,在政策上予以差别化倾斜支持,在空间上因地制宜地科学布局,在评价考核上突出竞争力的导向。在三产上,要有机结合我省的优势和产业成长的引领性、先进性及规模性,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消费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加速城镇化进程,营造发展空间,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我省的城镇化率低,既是差距和劣势,也是后来居上加快发展的空间和优势,对此要辩证认识正确看待。宏观地说,要把握好三个层次:围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在做好前瞻性规划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不断提高省会郑州经济和人口的集中度,提升其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根据国家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建设规划,打造全省经济若干重要支撑点;着力推进百城提质工程和中心镇、特色镇建设,形成各有特色、群星璀璨的县域经济网络。四是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提高区域环境竞争力,促进宜业、宜居、宜养、宜游。积极培育开放创新动力源,厚植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下大气力做强做优企业和企业家这一市场主体,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此外,还要强化金融豫军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稳定的融资保障。

猜你喜欢
高质量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