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

2018-09-29 19:50梁伟
中华儿女 2018年18期
关键词:俞敏洪新东方英语

梁伟

9月1日,全國中小学新学年开学的第一天。

在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上,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站上“讲台”,以自己高考三次才考上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正在地里种菜的经历,联想到近日“高考生在工地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新闻,开启了自己对于“奋斗”的阐释。他告诉学生们“时代给了我机会,而自己用奋斗把握住了这些机会。”

的确,俞敏洪是高考改革后“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无论是高考还是创业,他一次次用奋斗努力为成功写下注脚,失败和挫折被他变成了人生的宝贵财富。今天的俞敏洪,每年都会帮助很多贫困孩子继续学习,希望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大学,走向自己的梦想。

人生就是不断进步

上世纪60年代,俞敏洪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市的一个山村。

“虽然我的家庭很普通,但是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宽厚,学到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态度。我的父亲活得很潇洒,他友善地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因为不计较,所以不悲伤;因为不在意,所以不落寞。他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让我懂得要真诚、宽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坦然面对失败和痛苦。生活,正是在这种坦然、与世无争的态度中,变得更加美好。”俞敏洪说。

学习成绩不佳的俞敏洪却是农村田野里的插秧能手。在那个年代,他当时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经历了三次高考。

第一次高考,俞敏洪的目标并不高,只是想考上江苏省的师范专科学校。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通过。他回忆起当时情景说道:“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是38分,我只考了33分。所以我只能回农村当农民。”

接下来的日子,他一边干农活一边努力学习,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书。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似乎指的不是他。第二次高考,英语成绩从33分涨到55分,但是和他想读的大专学校还是有5分之差。他这样分析了自己的现实状况:倘若再努力奋斗一年,一定可以过线。俞敏洪显然不会放弃,他一边总结经验,一边更加努力备考。

就这样,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居然超过了北京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正在地里种菜。

“有时候,在痛苦和失败中间,在持续不断的努力当中,才能取得成功。人一辈子的努力,就是不断制定目标;也许目标失败,那就再重新出发努力。”俞敏洪说,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俞敏洪就是这样,虽然进了北大,但是和周围同学相比,差距却格外大。因为来自农村,俞敏洪的英文夹杂着浓厚的家乡口音,听力更是不行。老师说他,“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其余的都听不懂!”俞敏洪决心改变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练习英文听力,但是两个多月之后,不会说、听不懂的现状依然没有多大改变。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果断地摆脱了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疯狂的英语之旅。就这样,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眼睛都听绿了,他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遗憾的是,读到大三,他又生病了,因为肺结核,休学一年。这也就意味他“留级”了,和原来的同班同学又差了一大截。这个打击在当时看来就是毁灭性的。

俞敏洪怅惘而又迷茫,后来,他概括过自己上大学三件事:知识、友谊、爱情。可是,伴随他的永远是绝望。学识不如人,聪慧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毕业那年,俞敏洪阴差阳错留了校。要知道,当时的留校任教远没有现在这般风光,那时候出国才是成功的标志。他周围的朋友和同学,徐小平、刘江、包凡一……陆陆续续都去了美国和加拿大。

北大辞职,下海创业

看着别人留洋,俞敏洪的心里颇不是滋味。

终于,一家美国大学录取了他并提供四分之三的奖学金,自己只要提供5000美元方可成行。可在那个年代,这笔钱无疑就是天文数字。对于俞敏洪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学校外面兼职上课。1989年夏末,他穿着裤衩、趿着拖鞋出了北大校门,到外面英语培训班当老师,每小时20元。他定了个目标,为5000美元而奋斗。

这件事很快就被学校知道了,他的处分在学校人尽皆知,俞敏洪走进教室,学生异样的眼神告诉他,他呆不下去了。1991年秋天,28岁的俞敏洪离开了北大。他拖家带口,打游击一样租了四五次房子,刚开始租农民的房子,教农民的孩子英语、数学、语文,用来代替房租……

辗转几次,俞敏洪找到曾经任课的民办东方大学商量,创办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学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费。他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一个窄窄的胡同里,门外支张桌子,一把椅子,“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只有两个人,他是负责人,妻子给他打下手,当出纳会计。上午俞敏洪骑自行车出去,拎着浆糊桶出去往电线杆子上贴广告,下午回教室守株待兔。

第一天,来了两个学生,看见“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俩,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记册干干净净,人影都没有,满脸狐疑。俞敏洪好说歹说,让两个学生留下钱。夫妻俩正高兴着呢,两个学生又回来把钱要回去了。

一个星期六,三个学生十分爽快地交了钱走了。“1000多块钱啊!一天的工夫,是我在北大四个月的工资啊!”晚上回家,他妻子一面数钱,嘴里一面念叨着:“来了三个……来了三个……”他在一旁看着,心里琢磨,为什么来了三个人后,再往后就没有了呢?为什么好多人来看看报名册就走了呢?

俞敏洪心生一计。第二天,他在出国考试托福、GRE所有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来人像是从第31个开始。这一招还挺灵,一些学生将信将疑地报了名。

就这样,熬到了1991年冬天,学生还是不多,完全没有生气。怎样才能让大家相信东方大学英语培训部特别厉害,他俞敏洪特别厉害,而且有诚信?

俞敏洪又心生一计:“咱们现在学生少,赚不到钱,干脆办免费讲座。”

他写了广告,定了中关村二小50人的大教室。结果大出所料,晚上来了二三百人,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外还有200多人,把四个窗口堵得严严实实。场面特别宏大,俞敏洪精神倍增,侃侃而谈,超水平发挥,两个小时下来,效果特别好。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全场没有一个先行离开。这是俞敏洪在北大都从未有过的经历。他在学生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一种激情、一种渴望,给他以震撼和希望。

没过多久,俞敏洪租了间图书馆,虽然场地大了许多,但还是有好几百人进不来,俞敏洪干脆到户外去讲。凛冽的寒风中,俞敏洪站在一个大汽油桶上,像革命志士一样慷慨激昂,讲得自己和学生都热血沸腾……

“免费讲座”开创了北京民办教育的新形式,为俞敏洪的出国考试培训打开了局面。1993年11月16日,這一天俞敏洪记忆犹新。因为“新东方”在北京西北角的西三旗一间平房里诞生了。

其实这时候,俞敏洪已经挣够了学费,可以追随徐小平等人出国留学了。可是停下来往回一看。他才发现,新东方这驾马车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程,学生数在几年间已经增加了好几百倍,并且涨势迅猛,连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事情干大了!

出国,还是继续拖着新东方这驾马车往前走?俞敏洪拿着学生报名册愣了许久,几千个名字,都是自己一笔一划写下来的。新东方这个孩子养大了,襁褓中抚育,风雨里成长,中间确实有太多的不舍。那台“红大发”面包车,已经开了三年,天天跑印刷厂,跑各个教室,印资料,运资料,亲自把一份份资料发给学生。出国,无非就是一个面子的问题。

“新东方精神”

在俞敏洪决定留下来的同时,他就意识到新东方将是自己的终身事业,他想到了国外的老朋友们,他需要这些人与他一起干。他要把新东方做大做强!

在俞敏洪的百般劝说下,徐小平、王强。包凡一一个个来到了这里,给新东方注入了新鲜血液。徐小平分管留学、签证、移民和咨询,王强的职责是基础英语培训。1997年10月,包凡一回国,俞敏洪给出了新东方出版的权限。而俞敏洪继续守着出国考试培训的老阵地。

可以说,新东方开始就形成一种自己的文化——“英雄不问出处,英雄不问年龄”。比如,高中都没毕业的罗永浩,也站到了新东方讲台上;山东师大毕业的宋昊想到新东方上课,找不到俞敏洪,急了,打电话对办公室的人说,“我是他大学同学,睡在他上铺的兄弟,从加拿大回来刚下飞机,要他来接我,快把他的手机告诉我。”钱永强则直接把刚下车的俞敏洪堵在车门口,“我要到新东方上课”……

从1995年起,新东方进入快速增长期。招生人数每年递增100%以上!仅仅六年的时间,学生人数由1994年的3500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25万人次。增加约71倍,而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出国考试培训、基础外语培训、出国留学服务教学体系和正在展开的相关产业体系,市场竞争半径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至此,新东方奠定了中国外语培训市场的霸主地位。

俞敏洪和徐小平也挺直了腰板,在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畅谈“新东方精神”,《新东方精神》这部影响很大的书是徐小平编撰的,里面将新东方精神归纳为:“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而美国耶鲁大学MBA毕业钱永强对这种精神论不以为然,俞敏洪说:“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路,一下雨,路就被水冲出一条沟,中间必须垫一块砖头,你才能走过去。有时候,一怕,一跳,就掉到泥里去了。所以,每次下雨的时候,我都要拣一块砖头,垫在沟中间,来往行人,一脚就垫过沟坎了。新东方精神就是这么一小块砖头,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他奋斗最艰难、最疲惫的时候,我们就是这块垫脚石,让他们顺利地跨过这个沟坎。我们要给他们力量,给他们知识,给他们方向。新东方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俞敏洪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熟悉俞敏洪的人都知道,他把学生当上帝看待,“对学生不好,就变成了魔鬼”。不惜代价给不满意的学生退学费,组织春节不能回家的学生开联欢会,为学习好的学生发奖学金。

历史上教书匠从来都是跟“穷”字绑一块儿的,俞敏洪和新东方硬是把教书匠前边的“穷”字拿掉了,不仅拿掉了,而且还让越来越多的教书匠变成了百万富翁。

“今天依然还在创业阶段”

新东方一直在风雨中前行,2006年,美国东部时间9月7日上午9点25分,一个通过教育产业成功上市的中国范例诞生了。俞敏洪身价立马蹿上18亿,不到一年涨到 55亿!新东方作为中国第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教育机构,催生了中国多名身价过亿教师的发财机器,引来教育圈内外的强烈关注。新东方的上市模式能否复制?能为中国的教育,特别是民办教育带来什么?一时间,新东方成了中国教育界的焦点。

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经过新东方的培育,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今天的新东方,已经成为了不少人才众望所归的起飞跑道和精神堡垒,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突破了无数记录,创造了一系列的“新东方神话”。很多媒体给予俞敏洪高度赞誉,说他是“民间力量的一个符号”、“出国梦的制造者”、“他和他的新东方将中国人望而生畏的出国考试变成了福特式生产线”……

“新东方之前一直在努力创业,我觉得到今天依然还在创业阶段。尽管体量已经比较大了,但是依然在创业期间。现在我比创业时候还艰难,那时候不管好坏,每天可以开心地跟一帮老师朋友吃饭聊天,但今天新东方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别人的关注、评论、批判或者赞扬,而且这个关注不仅仅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的。”俞敏洪说。

2018年6月,新东方有了自己的“创业营”——东方坐标学院正式成立,在俞敏洪看来,成立东方坐标学院来打造创新创业者的聚合成长平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是新东方作为行业引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俞敏洪具有很强的危机感,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弃,所以他喜欢与年轻人合作。“我愿意终生与年轻人为伍,你年纪可以大,可以变得笨,你甚至可以不理解这个时代。但是你只要做一点就行了,就是你听着年轻人的心声往前走,年轻人说什么都要倾听,你只要去这么想就好办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俞敏洪说:“40年来,我们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创造自己喜欢的世界,我们终于可以行走天下而不用安于一方;我们终于可以自由地读书,而不是背诵教条;我们终于可以自由交流思想,而不至于惊恐万分;我们终于可以舒一口气,对着大地宣誓一下自己的存在。这一切,不是我们自然能够得到的,是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机会和权利,是40年间一代又一代领导人深刻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而做出的正确决策。我们有幸生在了这个时代,我们有幸经历了这个时代,而且我们必将还要经历后面更好的岁月。”

猜你喜欢
俞敏洪新东方英语
新东方在线预计3月28日上市 每股作价9.30—11.10港元
新东方在线上市后隐忧
俞敏洪:商海中冲浪的“平民英雄”(上)
读英语
俞敏洪:一生只为一个女人奋斗
酷酷英语林
俞敏洪“闭嘴”:“张嘴”“毒舌”都为吃口饭
俞敏洪“闭嘴”:“张嘴”“毒舌”都为吃口饭
俞敏洪的恋爱功课
新东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