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机制及方法

2018-09-29 09:16岳宗凤李小辉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新策略

岳宗凤 李小辉

【摘要】2017年,中央“十九大”会议的召开,再次将扶贫作为我国未来几年内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强调了扶贫的重要性,并加快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解决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上要依靠教育,依靠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基于此,以云南民族地区为对象,首先,对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做简要的介绍;然后,通过分析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面临困境,提出对应的核心扶贫机制,并对现有精准扶贫方法探索创新道路,以求加快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 云南地区 核心机制 创新策略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目标,也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之一就是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我国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尤以民族地区为主,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虽然我国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由于扶贫模式、政策、考核机制等存在诸多问题,扶贫效果并不理想。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并在云南民族地区考察时做出明确指示,“要更加明确扶贫目标,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脱贫,让困难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精准扶贫,强调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消除造成贫困的所有因素与障碍,有针对性地对每个真正贫困人口给予经济帮助和能力扶持,其核心是通过重塑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来达到可持续脱贫目的。

(二)教育精准扶贫

教育精准扶贫,简言之就是通过教育来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提高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资本,通过人力资源资本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文化、产业等快速发展,赋予贫困人口持续生计能力,自力更生,最终达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目的。根据以往扶贫经验的积累,造成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文化、科技、思想观念等都处于一个贫瘠的状态中。因而,我国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起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通过加强教育来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思维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学会穷则思变,并有欲望和能力去开发所处环境的资源,通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的提升来实现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

二、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面临困境

(一)县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云南省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包含了众多贫困县。在长期的扶贫攻坚战中,云南省扶贫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指引下,许多贫困县区切实享受到了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贫困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贫困县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诚然,云南民族地区贫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贫困县域众多,达88个,且其中包含许多深度贫困县域,加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来慢慢改变,因而就现阶段而言,云南民族地区贫困县域的义务教育发展尚不够均衡化,还需要在该方面继续不断的努力。

(二)教育资助体系覆盖不够全面

教育精准扶贫,依托于教育来实现脱贫的目标。而接受教育是一个长期性过程,且分多个阶段来完成。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不同阶段面对的对象不同,在教育资助标准上也要求有相应的差异性。然而,由于实际工作的复杂性和不同贫困县区学校的差异性,在教育资助体系的建设上还存在不足,资助体系的覆盖范围还有上升的空间。一个相对完善、覆盖全面的教育资助体系,应当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应当适用于各贫困县区学校的教育扶贫工作,在这方面上云南省相关机构还需继续加大力度。

三、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机制及方法创新策略

(一)以“全面改薄”为导向,促进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云南省22个贫困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已基本整体认定“全面改薄”项目的开工。该项目是西部地区覆盖范围最广的扶贫措施,在实际实施中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以“全面改薄”项目为导向,云南民族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重视各个贫困县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云南民族地区贫困县摘掉贫困帽的基本条件之一。为促进云南贫困县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省财政厅及相关机构应当以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为重点和抓手,强化学校扶贫资助体系制度建设,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秀师资和资金的投入,加快推进全省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建设。截止2016年底,云南省88个贫困县中已有22个县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通过了国家验收,说明云南地区在教育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并且在推进县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方面仍在继续不断地努力,朝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二)以14年免费教育试点为基础,创新教育扶贫方法

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和《云南省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具体要求,云南省财政厅将“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多措并举,有的放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形成财政政策“组合拳”,努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全面全力开展教育脱贫攻坚战。目前,云南省多个贫困地区已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如怒江州、迪庆等贫困地区,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子女实施了14年免费教育试点,对这部分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并免除学前2年和普高3年在校生的学杂费。2016年至2017年,云南省财政厅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共投入资金16859万元,包括学前和高中教育学生在内,共有4.35万贫困学生享受到了教育扶贫补助。该项措施的实施极大地减轻了云南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费用负担,大大减少了因贫辍学、因学返贫现象。

借鉴14年免费教育试点措施,云南省财政厅、教育厅等相关行政机构,应当根据本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部署要求,因地而异,针对深度贫困地区教育采取大力度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创新教育扶贫思路方法,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全覆盖式教育资助体系,促进职业教育扶贫效能的直接充分发挥等。针对云南民族地区贫困县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应当建立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式资助体系,合理设置各教育阶段的资金补助计划与标准,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了免除学杂费,还应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学生每人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费补贴,不同阶段补助资金标准应有差异,同时保证真正贫困学生能够切实得到优惠。

四、总结

通过上文介绍,现阶段云南民族地区通过多措并举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优异的成绩,“全面改薄”和14年免费教育试点等项目的实施使得该地区贫困生资助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地区精准脱贫是一项艰巨任务,还需依据国家总体精准扶贫战略,结合地区实际来多项措施并举,不断改革教育扶贫机制,创新扶贫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逐步消除贫困因素,最终实现我国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梁军,马明飞.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民族地区高校教育扶贫机制创新[J].高教论坛,2017,(09):21.

[2]陈升,潘虹,陆静.精准扶贫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东中西部的案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9):88.

[3]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05):154.

本文系2016年度云南省社科聯合会基层智库项目:《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6058。

猜你喜欢
创新策略
电力企业党建科学化管理的创新策略分析
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与创新策略分析
互动与互补:《新周刊》微博传播策略浅析
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思考和浅谈
新形势下企业干部管理的创新策略探究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创新
网络环境下烟草企业营销创新探析
基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