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压力共舞

2018-09-30 09:08邓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25期
关键词:活动设计高考

邓璐

〔关键词〕高考;考前压力;考前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5-0056-03

【活动背景】

在距离高考还有30天的时候,一直奋斗在高考复习中的高三学生多数已经非常疲惫,他们有些开始焦虑、有些开始倦怠、有些开始松懈、有些甚至想要放弃。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进行高考备考心理辅导,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进行备考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看到希望,发掘潜能,从而在最后的奋斗和坚持中实现自我突破。

【设计思路】

高三学生面对压力已是常态,如何更好地与压力相处则成为我要帮助高三学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介于压力的抽象性,学生很难将其直接表达出来,所以我借助心理剧中“塑像”“定格”等表演技术让学生将自己的压力具体化地呈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认清自身的压力状况。“创作压力塑像→现场表演展示→调整反馈分享”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还能够实现课堂的“全员参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思考自身的压力状况和应对策略。整节课以“压力”为主题,通过心理剧的片段表演和画面定格贯穿始终。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演绎、在演绎中剖析、在剖析中调整、在调整中成长。这样不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自助成长”。

【活动目标】

1.认知层面:引导学生将压力具体化地呈现出来,然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调整,从中找到适应压力的方式和心理调整的方法。

2.情感层面:通过压力塑像的创作释放压力,在压力调整的过程中收获积极力量。

3.行为层面:适应压力、得到激励、突破自我,能够坚持奋斗最后30天。

【活动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将现阶段的压力通过塑像呈现出来。(呈现问题)

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现阶段压力适应和心态调整的方法并对压力塑像进行调整。(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教具:区域标志牌、磁铁、彩色纸条。

2.资料:PPT、小组讨论单。

3.场地:心理活动室。

【活动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心理剧技术、体验式活动教学法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主题

(一)觀看高考倒计时动画

师:大家好,上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

PPT展示高考倒计时。

师:看完之后,现在你的心情如何?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动态的高考倒计时营造了与现实相近的备考氛围,让学生能够带着真实的备考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压力源分组

师:看着高考倒计时牌上的时间一天天变少,同学们有的紧张、有的不知所措、还有的有些小兴奋,这其实都是考前压力的表现。在距高考还有30天的时候感受到中等程度的压力其实是最好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保持下去,我们在高考中就一定能发挥出色。

1.询问压力源

师:同学们的备考压力都来自哪些方面呢?

(1)学生回答老师问题,分析自己的压力源。(略)

(2)教师倾听学生回答,并拿纸笔做记录。

生:我感觉时间不够用,作业都写不完。

师:压力源于学习本身。

生:我怕自己最后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师:压力源于家庭。

生:我现在的分数离我想去的大学还有很大距离。

师:压力源于自我要求。

生:坐在我旁边的学霸每天都能写完作业,这让我压力很大。

师:压力源于同伴竞争。

师:根据大家的回答,我们会发现现阶段的压力主要源于学习本身、自我要求、同伴竞争和家庭这四个方面。那么,我们就根据这四个压力源进行分组,请同学们找到你对应压力源的区域就座。

2.根据压力源分组

学生按照压力源的不同分组就座。

师:同学们坐下之后会发现,原来还有很多小伙伴跟自己有一样的压力源,在各种各样的备考压力之下,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压力会伴随我们走过高三,我们只有和压力共舞,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大放异彩。今天我们上课的主题就是“与压力共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压力源,能够对自己的压力状况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压力源分组之后,学生也能找到与自己有同质压力的伙伴,从而消除备考压力下的孤独感,收获团体认同的力量。

二、画面定格,呈现压力

师:如何舞呢?接下来我们就用舞台上画面定格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压力。

(一)创作压力塑像,呈现压力状态

1.说明活动规则:每个组将本组的压力源以一种画面定格的方式呈现。

(1)一人扮演受压者,多人扮演压力;

(2)一人做解说员进行简单介绍;

(3)每组扮演者摆好塑像后,请保持定格、不能讲话,体会当下的感受。

2.学生根据活动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并在组内进行压力塑像的创作。

(二)展示压力塑像,分析压力状态

1.各小组依次展示本组压力源的压力塑像。

2.每个组进行压力呈现的过程中,教师要询问感受并初步引导调整。

(1)采访旁观者:如果你是那个遭受压力的同学,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我觉得……”回答。

(2)采访扮演者: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自己的感觉如何?(学生回答)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可以与你的伙伴配合调整到你理想的、舒服的状态。

3.扮演者和观察者分别分享自己的感受。

4.扮演者进行调整,调整到自己理想的状态。

5.每组展示和分享结束,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创作压力塑像的过程中,其实是将塑像与现实相连接。学生通过这些带有躯体变化的活动,能够引发他们对现阶段自身备考压力的思考,帮助他们将压力具体化、宣泄当下的压抑情绪,为压力适应与心态调整奠定基础。

在讨论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倾吐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对现状的澄清,也是对压力的疏解。这个环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倾吐情绪、释放压力的舞台,使他们认清压力,并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对压力适应的思考,从而完成本课的重点教学任务。

三、塑像调整,适应压力

师:刚刚每个组的呈现都非常精彩,各组都呈现了对应压力源下自己的受压状态和希望调整到的理想状态。在距高考剩下的30天里,如果外在的压力源不能改变,我们要如何从自己当下的不良状态一步一步走到自己希望的理想状态呢?请每个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具体可行、可操作性强的方法步骤。

(一)小组讨论:思考压力适应和心态调整的方法

1.说明活动规则:

(1)一张纸条写一个步骤,步骤要具体可行,不能是喊口号。

(2)展示环节要重新呈现之前的压力塑像。

(3)解说员一边念步骤,一边将纸条贴上黑板,同时扮演者要按照本组总结的步骤进行画面调整,最终调整到理想状态。

2. 学生根据活动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并将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成具体步骤写在纸条上。

3.教师指导学生讨论。

(二)分组展示:压力适应和心态调整的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压力塑像调整。

2.学生按要求进行压力塑像调整。

(1)呈现原始的压力画面;

(2)解说员讲解调整步骤并贴上黑板,同时扮演者根据调整步骤进行画面调整;

(3)最终调整到理想状态定格。

3.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结果进行总结。

以下为考前压力适应的心理调整策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1)对于学习本身带来的压力:我们要分析自己各科的强弱,积极向学科老师求助,找到各科复习的诀窍,对难度较大的学科内容适当做些舍弃。

(2)对于自我要求带来的压力:我们可以适当调低自己的目标,让自己轻装上阵,这样我们在最后的考试中或许能超水平发挥。

(3)对于同伴竞争带来的压力:我们要相信竞争能促使进步,我们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进步。

(4)对于家庭带来的压力:我们要积极与父母沟通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家庭里营造一个轻松备考的环境。

设计意图:压力塑像调整这个环节是希望学生在上个环节认清自己压力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更深层次的讨论交流,总结出符合自身实际、具体可行的压力适应方案或心态调整方案。调整方案由学生提出,并且服务于其他学生,这对所有高三学生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如此一来,学生现阶段的备考压力问题不仅得到了详细的呈现,而且问题解决方案也得到了很好地生成,真正做到问题有呈现、解决有方案。这既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任务。

四、掌声响起,树立信心

(一)组织第一次鼓掌

師:在刚刚的压力调整环节中,每个组的展示都非常精彩,现在给大家10秒的时间,为自己刚才的精彩表现鼓掌并记录自己的拍手次数。

学生参与第一次鼓掌并记录次数。

(二)组织第二次鼓掌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K,10秒时间内每个人记录自己的鼓掌次数,小组算出平均次数,看看哪个小组的鼓掌次数最多。请大家全体起立,伸出双手,为自己小组鼓掌!

学生参与第二次鼓掌并记录次数。

(三)交流分享

师:第二次鼓掌比第一次要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比较自己两次的鼓掌次数并举手。

师:看着大家惊人的鼓掌次数,而且一次比一次多,你感悟到了什么?

学生分享自己的活动感悟。

(四)教师总结

师: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能力超乎自己的想象,我们每一个人都潜能无限,希望大家带着自己能量的小宇宙在最后30天朝着高考冲刺吧!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两次不同阶段的鼓掌,会发现自己的鼓掌次数一次比一次多,而且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信心、发现自身潜能,激励他们最后30天努力拼搏、突破极限、超越自我。

【专家点评】

这节课主要针对高三学生,旨在帮助高三学生缓解考前压力。该课教学目标明确,活动设计新颖,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情感体验深刻,课堂生成丰富,辅导效果显著,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指导师生高考心理备考中能较好发挥示范作用。课中,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已然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方法策略也将服务于其他学生,实现“学生服务学生”,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这节心理课在柳州市2018年高考心理学科备课会议上作为考前心理辅导示范课面向全市心理教师及学校班主任进行展示,并且作为柳州市2018年备考心理辅导的示范课例进行区域推广,柳州市所有高中都用这节课对高三学生进行高考考前心理辅导,各城区的初中也用这节课对初三学生进行中考考前心理辅导。

点评者:韦献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德育室主任。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第一中学,柳州,545005)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活动设计高考
谈有效设计高年级英语阅读活动
新教材下Integrated skills课堂教学的思考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