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2018-10-08 02:05张祎张晶李雯袁晶李芳
医药前沿 2018年28期
关键词:清创致病菌分泌物

张祎 张晶 李雯 袁晶 李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陕西 西安 710061)

发生开放性骨折时,覆盖骨折部位的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损伤破裂,骨折断端和外界相通,容易发生感染,并可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慢性骨髓炎等不良后果。本研究探讨了开放性骨折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结果及抗生素敏感性,以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感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0例病例均为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见我院收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受伤部位:上肢253例,下肢229例,肋骨144例,肩胛部102例,骨盆72例;受伤原因包括跌倒337例、交通事故304例、高处坠落159例。800例患者中,男性468例,女性332例;患者年龄20~81岁,平均年龄(47.71±8.63)岁。

1.2 方法

于患者清创前及第2次清创后8h,在无菌操作条件下使用无菌棉拭子拭取伤口分泌物并立即送检。使用Vitek MS及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及系统配套的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及药敏卡均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药敏纸片购于温州市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依据进行菌株的分离、鉴定[1]。收集伤口分泌物标本后即行培养平皿接种培养,并进一步采用纸片扩散法及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其结果按照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M100-S25)标准进行判读[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进行描述,采取χ2检验进行资料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前伤口分泌物培养分离鉴定出病原菌阳性614例,阳性率为76.8%,明显高于清创后培养出菌株阳性率(137/800,1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9645,P<0.01)。在伤口分泌物标本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详见表1。主要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他定等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详见表2。

表1 清创前后伤口分泌物病原菌组成(n/%)

表2 主要致病菌抗生素敏感性(%)

3.讨论

本文研究结果提示,清创前,开放性骨折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达到了76.8%,且多属于条件致病菌,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当前仍存在抗生素使用不规范、或者大剂量应用抗生素有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表明清创后伤口分泌物培养菌株阳性率较清创前明显降低(P<0.01),可见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及时、彻底地清创对于减少伤口感染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提示临床医生在接诊此类患者之后就应该尽快地对伤口情况进行准确地检查,以使伤口暴露时间尽可能缩短,并严格进行清创。相关报道[3]表明,开放性骨折Gustilo分型对伤口感染率有一定提示作用,一般情况下Gustilo分型级别越高,代表外伤造成的伤害程度越严重,相应的伤口感染几率也更高。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在伤口分泌物标本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清创前占17.3%、清创后占16.8%)、金黄色葡萄球菌(清创前占16.6%、清创后占15.3%)等。主要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他定等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本研究结果指明了我院近年来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培养出的主要致病菌类型,以及主要致病菌的抗生素敏感性情况。

综上所述,临床应重视对开放性骨折特别是严重病例的严格清创,注意执行无菌操作,及时检测伤口菌种的变化以及药物敏感性情况,参考研究结果对敏感抗生素进行选择,从而切实降低感染率。

猜你喜欢
清创致病菌分泌物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一种多功能清创车设计与应用*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眼屎给你的健康忠告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糖尿病足患者采用超声清创联合负压吸引治疗的效果
超声清创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化感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