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习近平“网络安全观”谈大学生如何规避网络暴力

2018-10-11 05:29杨清华
魅力中国 2018年28期
关键词:网络暴力规避

杨清华

摘要: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于网络安全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为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智慧、指导依据和抓手措施,也给网络暴力的规范治理、大学生如何规避网络暴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网络安全观;规避;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损坏社会公德,甚至影响社会稳定。[1]大学生既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也可能成为其受害者。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在微博、论坛、社交APP等网络空间极度活跃,他们在网络暴力参与者当中也可能占有较高的比例。网络暴力现象既是网络安全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近年来大学生树立网络安全观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安全观包括主权观、国家观、发展观、法治观、人民观、国际观、辩证观七个方面。其中发展观、法治观、人民观与国内网络暴力的规范与治理休戚相关。大力开发网络信息核心技术,保障安全可信,从而防范网络暴力;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由内防范网络暴力。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依法治理网络暴力,这些理论智慧都对大学生规避网络暴力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无规矩,不成方圆。网络亦不是法外之地,规范是第一前提。网络参与主体包括网民、管理者、运营者、执法部门等。网络规范需要网络法制保护与管理,而参与者需要知法懂法,明确了解网络法律保护什么,禁止什么,明确各方的权、责、利,这种网络安全法治教育在高校仍未全面开展。大学生是参与网络的主力军,有些甚至是意见领袖,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后果不堪设想。首先,高校应将法治精神植入校园精神文化之中,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生活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具有法治意识的价值判断是大学生参与网络活动的前提。其次,举办相关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活动,让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公正、平等、权利、秩序为价值取向的法治精神融入其中,将规范、防范、制止等行为在活动中实现其教育意义逐渐形成高校大学生的法治自觉,内化成他们在网络行为中的习惯行为。再次,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思维与法律意识可以在课堂中培养。高校应开设相关的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专门针对网络法治教育,引用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方面“身边的例子”,利用新媒体多渠道、多元方式开展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学会保护自身信息,因为信息在网络上泄露几率极高,也容易让网络谣言者有可乘之机。同时大学生更应树立网络法治意识,不造谣,不诽谤,不人云亦云,坚持正确的是非判断与价值取向,在网络上不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的言论,更不应该深涉其中,成为网络言论推波助澜的煽动者与鼓吹者。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文化道德建设

网络安全观强调的网络文明,需要培育社会契约意识实现理性回归,强化大学生法治学习提升应对网络暴力的素养,除此之外,高校更应呼唤传统人文精神,促进文化救赎。

网络文化,鱼龙混杂。在网络上传播色情、暴力、教唆犯罪、以讹传讹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青春年少,无论从心理上或生理上都易受到这些信息的拨动。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让大学生规避网络暴力?这既需要网络运营主体自查自纠,不传播不健康的、错误的信息与言论,管理者要及时发现、过滤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严惩网络运营者,发动广大学生积极举报,吸引年轻大学生成为监管主体,采取“招募网络安全志愿者”等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齐抓共管,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生态。其次,也需要完善大学生自我文化修养,提升自身审美品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文化璀璨悠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益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树立家国意识,不至于成为某些嗤之以鼻的“脑残粉”。高校应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通过多种渠道与手段深切感受中國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历史如一面镜子,文化如一叶扁舟,自省与承载将让当代大学生祛除浮躁不安,保持理性、冷静、积极的心态参与网络活动,规避网络暴力。

三、强化大学生他律、自律心理建设

网络安全既强调他律,也强调自律,两者缺一不可。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社交APP层出不穷,林林总总的直播平台、不时更新的短视频APP、昙花一现的网络红人,应接不暇,抢人眼球。大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很难不被吸引。在网络参与过程中,浮夸虚无、煽动鼓吹等言语比比皆是。比如在某些明星直播过程中,网友弹幕语出惊人,常常出现“丑”、“恶心”等各种谩骂恶语。一些大学生“键盘侠”们有时甚至举着“正义”的旗帜对他人进行“人肉搜索”,侵害他人权益。“技术具体了社会,社会利用了技术”,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互动的关系。[2]科技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出了诸多难题。能否自律,能否接受他律,维护他律,值得我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们深刻思考的问题。他律是一种外在规范,自律才是能给自己持续动力的立世源泉。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学生自律的有效手段。自律即自由,大学生应加强对“自由”的心理建设与多维认知,自由不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随意发泄;也不是抱着“法不责众”心理随波逐流;更不是为“一己私欲”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网络自由是一种能力与责任,需要全面系统的知识储备、客观冷静的理性判断、担负自己所言所行的后果;网络自由是一种欲望的选择,欲望愈多,网络言行就会超出自己的掌控范围,感性、狂野,甚至自食恶果,网络自由是欲望的减法,真诚、纯粹的态度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价值观是自由的基石,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网络自由的真正源泉。因此,加强大学生对“自由”的真正理解,才能规避网络暴力,不参与其中,更不受其害。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观是一个宏观又微观的概念。“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当代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家国理想,运用网络平台提升自己的科学理论、文化知识、思想修养,净化心灵,规避网络暴力,弘扬社会正气。

参考文献:

[1]彭兰.如何认识网络舆论中的暴力现象[J].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8-25.

[2]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 权力与规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08):33

作者简介: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系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猜你喜欢
网络暴力规避
规避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的有效方法
新时期企业的税务风险与规避之道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与规避对策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网络暴力”
大学生网络暴力语言分析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网络暴力的法理学透视
隐性采访的负面效果及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