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研究
——基于1998—2016年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8-10-12 06:09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方法,我国居民收入可划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本文利用1998—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消费面板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实证研究不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相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财产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拉动效应,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还未显现。因此,应当根据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一、引 言

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有效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进而促进经济稳定与增长,是一个应该回答的宏观经济问题。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消费支出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66.5%。研究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文化水平、消费习惯、地域风俗等,但最重要的还是收入。因此,研究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充分且不平衡,收入状况差异较大。根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616.2元,同期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63.4元;东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654.7元,中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006.2元,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06.8元;分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是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05.3元,最低是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39.2元,全国平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821元。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收入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等特征。就居民收入结构来说,根据收入的确定性划分,居民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根据收入来源进行划分,我国国民经济统计核算指标将居民收入划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等四部分。因此,居民收入状况还存在结构差异、来源差异等特征。因此,实证研究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进而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考虑居民收入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来源差异等特征。

社会再生产理论指出,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基本归宿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1]消费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关系人民群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获得感。因此,我国需要根据居民收入状况,考虑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以发挥消费的乘数效应,进而实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西方消费理论可以划分为两大流派,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绝对收入流派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持久收入流派。不论是绝对收入流派还是持久收入流派,消费理论都强调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反映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同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存在差异。要刺激消费,需要发挥不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

(一)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实证研究

臧旭恒[2]运用持久收入假说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和显著性都要高于暂时性收入,而暂时性收入对消费影响的显著性不大,收入中的持久收入部分是影响消费的决定因素。李锐和项海容[3]运用1980—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混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694,而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343。于淑波[4]以1992—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了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的类似结论。金春雨等[5]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效应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性。就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而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大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而言,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而区域内则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运用持久收入假说进行实证分析时,都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很难收集得到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相对应的统计数据,通常的解决办法是采用估计的方法得到暂时性收入和持久性收入的数据,但估计方法的差异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的差异,影响实证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二)基于绝对收入假说的实证研究

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反能够提供基于绝对收入假说进行实证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能够克服持久收入假说实证研究中估计方法所带来的缺陷。大部分学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分类标准,将收入划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四种不同来源收入,从而实证分析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基于全国居民收入结构差异的研究。徐会奇和李敬强[6]利用1978—2007年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和生活性消费支出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在收入来源发生变化时具有明显的两阶段性,变化前后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工资性收入则在变化后降低,而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则随着其在收入中比例的增加而发生根本转变。纪明和赵菊花[7]以LCH-PH理论为基础构建实证模型,研究分析1993—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不同收入来源对消费的影响,认为经营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超过工资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王小华等[8]以1993—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统计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变动对消费水平变动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上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对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变动均存在过度敏感性;2004年后,农村居民消费对工资性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略有降低,对经营性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显著增强,对财产性收入的变动不再过度敏感。王裕雄等[9]以2005年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居民入户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 实证分析了收入等因素对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基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研究。祁毓[10]、方福前和张艳丽[11]、侯石安与赵和楠[12]以及雷理湘和胡浩[13]均采用不同时间段的全国各省市城乡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数据进行研究,都得出工资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在四种收入来源中最大,经营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次之,而另外两种来源收入得出的结果各不相同。

基于区域收入差异的研究。陈迅和高晓兵[14]使用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三大地区农村居民的各种来源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

基于特定地域收入差异的研究。郭利波等[15]实证研究发现,西部地区11个省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最大,工资性收入的消费效应逐渐增强,转移性收入影响消费但不显著,财产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宋昆鹏等[16]利用2003—2012年新疆八地州农村居民的收支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工资性收入对总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但是对食品和文教娱乐消费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经营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对消费需求拉动作用较小。

已有基于绝对收入假说的实证研究涉及不同来源收入影响消费的年代差异、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大都只是考虑农村居民,很少涉及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城乡差异,实证结论存在不一致性。基于绝对收入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可以克服持久收入假说的估计方法引起的系统性误差,探讨不同来源收入影响消费的效应差异。本文选取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考察不同来源收入对城镇、乡村居民的消费效应,比较收入影响消费的城乡差异、来源差异,进而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模型

凯恩斯提出了简单的消费函数,即consume=f(income),后续研究进行了拓展,构建了实证分析的模型。根据不同来源收入的经济统计划分,本文构造出全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基本消费函数,如式(1)所示,用以研究全国城乡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式(1)中,变量下标i代表城镇和农村,下标t代表不同的年份,consum表示消费水平,salary表示工资性收入,family表示经营性收入,proper表示财产性收入,transf表示转移性收入,α为截距项,表示居民自发的消费水平,ε表示城镇或是农村在第t年的随机误差项。郭利波[15]、谢凤华[17]等采用自然对数处理收入和消费的方法,能够提高实证结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减少数据的波动性和异方差。本文借鉴上述做法,对式(1)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得到式(2)。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是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所用数据均由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1997年及之前的数据存在部分缺失(缺少经营性收入数据),并且与之后对来源收入的分类存在差异,考虑数据的统一、规范和完整性,本文采用1998—2016时间段数据作为本文研究数据。考虑到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本文选取1998—2016年经CPI调整后的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使用STSTA12.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1998—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

1.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化趋势。从图1可知,全国城镇居民总收入与消费均逐年增长,表现出变动方向的一致性,总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长。2013年以后城镇居民总收入、消费出现小幅波动,但总体仍保持上升态势。全国城镇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均逐年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最快,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均表现为小步慢跑态势。1998—2013年间转移性收入高于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2014年起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速放缓,经营性收入继续稳步增长,财产性收入增长加快并逼近经营性收入。全国城镇居民消费稳步增长,消费与不同来源收入的变动方向一致,与不同来源收入表现出相关性。具体分析全国城镇居民的收入结构可知,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一直较高,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4年起转移性收入水平下降,而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水平均上升。总体来看,全国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较为稳定。

图1 1998—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总收入及不同来源收入与总消费变化趋势

2.全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变化趋势。从图2可知,农村居民总收入和消费均逐年增长,,表现出变动方向的一致性,总收入的增长刺激了消费的增长。2013年以后全国农村居民总收入、消费加速增长,总体保持快速上升态势。工资性收入始终保持增长态势,增长幅度最大;经营性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14年起开始与工资性收入持平;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一直保持低水平状态,两者水平相当,财产性收入增长始终平缓,而转移性收入自2008年起超过财产性收入,并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国农村居民消费稳步增长,消费与不同来源收入的变动方向一致,消费与不同来源收入呈现相关性。分析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可知,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1998—2002年间经营性收入占据第一位,2013年之后经营性收入退居第二位,工资性收入跃升至第一位;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一直很低,2013年之后转移性收入的比重迅速上升,远远超过财产性收入。

图2 1998—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总收入及不同来源收入与总消费变化趋势

总的来说,全国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消费与不同来源收入均表现出相关性,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逐年稳步增长,成为居民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城镇居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高于农村居民,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逐步成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逐年下降,城镇居民的经营性收入缓慢增长;自2013年起,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显著增长,而城镇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则明显下降;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逐渐增长,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长期处于低增长缓状态。

(四)回归分析

1.平稳性分析。采用单位根检验方法先对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结果不能够拒绝原假设,即数据不平稳。采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模型各变量线性组合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分析,即对模型回归结果的残差进行平稳性分析,如果模型回归结果的残差具备平稳性的特点,我们可证实模型各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分别针对1998—2016年全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本文模型所用数据线性组合具有平稳性,可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结果。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表2第(1)、(2)、(3)列分别报告全国及全国城镇、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数据(取对数)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

表1 1998—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平稳性分析结果

从第(1)列可知,总体来看,全国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之间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程度很显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219、0.201和0.285,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最大。

从第(2)列可知,全国城镇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种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均为正相关。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程度很显著,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269、0.175和0.277,转移性收入对消费的拉动效应最大。

从第(3)列可知,全国农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种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均为正相关。其中,转移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程度很显著,而经营性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负相关但不显著。

比较表2第(2)、(3)列可知,不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三种不同来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系数均为正值,其中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显著程度在城乡之间具有差异性,转移性收入与消费的相关性显著程度在城乡之间具有一致性。全国城镇的经营性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系数值与全国农村的刚好相反,经营性收入的消费效应在城乡之间具有差异性。

表2 全国居民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1998—2016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方法,实证分析了全国城乡居民四种不同来源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相同来源收入的消费效应存在城乡差异。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消费的最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消费,财产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拉动效应,而经营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还未显现。因此,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稳定经济增长,应当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基于此,特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尊重差异,精准施策。各省、各地区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充分尊重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城乡差异和来源差异,针对城乡的不同收入来源制定不同措施,推出城乡差异化政策,精准发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收入的消费乘数效应,进而切实有效地扩大内需,既保民生又稳增长。

稳定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工资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具有显著性,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能够发挥工资性收入的乘数效应,刺激居民消费。首先,应该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其次,加强对居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力度建设各种职业培训的渠道,减少劳工进城务工各种不合理的限制等措施,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最后,建立和完善居民的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尤其对农民工用工单位,应当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为及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转移性收入的消费效应。增加城乡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能够增强老百姓的消费信心。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力度向中西部地区和城乡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提高欠发达和农村地区低收入者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统一的基本参保平台。增加种田农户的财政补贴,提高居民养老金水平,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教育、医疗建设投入,提高公共事业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好医疗、教育问题,为城乡居民解决后顾之忧。

增加财产性收入,发挥资产的财富效应。创新国有资产收益证券化的“社会分红”机制,让国民人人享有财产性收入,应将国有资产及其收益纳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范围;建立健全金融行业的规范制度,促进金融行业的多元化发展,细化针对不同人群的理财产品,更好地为居民理财提供服务;尽快完成不动产确权、登记工作,发展农村金融,为不动产抵押、租赁、流转提供便利,发挥资产的财富效应。

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当前,我国经营性收入水平不高,经营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效应仍不明显,有待激发。政府应当完善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城乡居民通过创业增加收入。有效推进“公司+农户+基地”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鼓励通过农联模式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鼓励发展“电商产业园”,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农产品顺利销售、农户增产增收;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猜你喜欢
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农村财产性收益扶贫 为精准扶贫开辟新路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的疗效及安全性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耐奥沙利铂人胃癌SGC-7901细胞具有高侵袭转移性及上皮间质转化特征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