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的几点思考

2018-10-12 06:21原空军军械通用装备军事代表局谭云刚
网信军民融合 2018年9期
关键词:参军国防科技军民

◎原空军军械通用装备军事代表局 谭云刚

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一直是党、国家、军队和全国民营企业特别关注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民参军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为什么要深入推进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

(一)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

军民融合就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国家经济、科技、教育、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目前,我国至少还有90%有能力参军的民营企业没有参军,还有90%的国防专利和科技成果没有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的应有之义,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

(二)适应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30多年,是实施质量强国科技强军的新时代、是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的新时代、是为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一流武器装备的新时代,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渡阶段。长期以来,由于封闭观念的禁锢、计划体制的束缚、垄断格局的限制、政策标准的制约、准入门槛的阻碍和信息通道的隔离,导致民营企业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范围有限、领域较窄、层次不高、比例很低、影响不大。我军武器装备水平主要取决于国防科技工业十二大军工集团总(主)承制单位的技术质量水平,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没有真正建立在全国乃至全球先进的技术质量水平之上,离“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习主席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将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富国强军的国家战略,强调指出:“充分发挥优势民营企业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有序进入装备建设领域,形成开放式发展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新格局。”“切实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精品工程。”“要主动发现、培育、运用可服务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前沿尖端技术,捕捉军事能力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强化军事需求牵引,最大限度实现民为军用,做好国防科技民用转化这篇大文章,发挥国防科技转化运用最大效益,形成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的新兴领域融合发展布局。”“要以机制和政策制度改革为抓手,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使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深深根植于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之中,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高效发展、跨越发展。

(三)加快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

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进入由计划向市场、由封闭向开放、由垄断向竞争、由分割向融合、由不公开向公开的历史性转变新时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要在适度公开、全面开放、深度融合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需求牵引、计划调控作用。

(四)应对复杂国际形势、打赢未来战争的必然选择

美国加紧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对我国实施全方位遏制与挑战。一场面向两个战场、面对两个强敌,集陆海空天电网“六位一体、攻防兼备”的立体式、高强度、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别无选择,必须集中全社会力量协调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铸造能打胜仗的武器装备,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保卫人民安全。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在金融、贸易、政府采购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一系列新举措,特别要求:“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进程。”一旦加入该协议,我国包括武器装备在内的所有政府采购领域,面对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真正进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与狼共舞的新时代。在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确立大开放视野,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采购尤其是国防科技工业与武器装备采购领域的相互交流与深度合作,最大限度地学习吸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军转民、民参军的成功做法,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加快推进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发展进程,实现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同时,在高强度竞争中塑造引领者、培育创新者、固牢优势者、警醒忽悠者、驱赶劣势者、淘汰落后者。

二、如何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

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需求牵引、技术推动,计划调控、市场决定,充分竞争、合作共赢,改革开放、深度融合的总要求,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既要制定包括中国民营企业在内的其他非军工科研生产主体,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战略规划、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法规政策,又要制定吸引世界各国先进技术和产品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方针、政策、策略和路径,使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真正建立在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质量水平之上,逐步化解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存在的“五多五少”(军工企业多、民营企业少,一般武器装备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不足,仿制装备多、自主研制装备少,机械化装备多、信息化装备少,防御性装备多、进攻性装备少)结构性矛盾,铸造世界一流武器装备,打赢未来任何强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发起的现代化战争。

(一)充分认识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的重大意义

做任何工作,对其工作的意义认识越深刻、态度越坚决、措施越有力、行动越自觉。改革开放40年,伴随党和国家民营经济发展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政策支撑体系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由国内到全球的成长历程。由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两个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发展到“三个平等”,民营经济在中国实现“富起来”的历史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近2500万家,上缴了全国税收的50%、创造了全国60%的GDP和70%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和90%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小而精”“小而强”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上,填补了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领域的一些短板和空白。目前,我国“民参军”处于初级阶段,“民参军”企业近3000家(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1189家,获得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的1800家。以通信、计算机及其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3个行业为主营业务的占85%),以先进制造、先进材料、仿真、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技术等21个重点领域为专业技术领域的企业占80%),还有至少20万家民口企业的优势技术、优秀人才、优质产品未能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民参军”是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最重要、最薄弱的环节。“民参军”是兴国强军的国家战略,是富民强装的武器装备采购策略,是提升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方略。着力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民参军”,既是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相统一的战略需求,也是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走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道路、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华为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第二大数据通信产品供应商,华为、光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京东、苏宁、联想等民营企业,代表未来新技术发展、新商业模式、新经济形态、新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锋,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开放,向中高端挺进。他们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与产品,已经用到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修理上,为电子、航空航天、舰船和兵器等多个行业提供配套服务,为提升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竞争力做出了贡献。推进“民参军”深度发展,大力吸纳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维修领域,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打破军工企业封闭垄断格局;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成果、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武器装备质量水平;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压力,缓解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投资资金不足问题,提高国防经费使用效益;有利于建立军民一体的装备科研生产维修保障机制,使大量军民通用的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得以充分利用,满足应对现代战争多种安全威胁、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求,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克服本位主义思想,行业利益、企业利益、甚至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并统一于国家利益之中。树立开放合作意识,打破国防科技工业自成体系、垄断封闭的传统思维,确立开放思想、竞争观念和包容合作意识;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要面向市场、面向世界,向非军工企业、非国有企业开放,与国际、国内技术领先的企业合作,与民营企业合作。树立平等共赢理念,抛弃零和思维,无论是国有军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都是市场竞争的平等主体,要充分发挥军民各自优势,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只有建立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人才、最优质的产品、最便利的资金、最灵活的机制基础之上,只有深深根植于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全体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我们才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

(三)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民参军”计划管理体制。将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口单位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等资源,纳入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规划计划,集中全社会力量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调整改革不适应民口企业与军工企业协调发展和有碍“民参军”的生产关系,从源头上彻底解决军民分离问题,彻底解决80%以上的军民两用科学技术(华为的5G通信技术,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的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比亚迪、卧龙集团的新能源、新电机技术,赛迪集团、江苏恒神的新材料技术,中芯国际、寒武纪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等等)、基础建设等领域的分散管理体制导致的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问题,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质量与整体效益,实现国家一份投入产生两份、甚至多份效益的军民融合新目标。

加快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充分体现创新、竞争、开放、多元、高效的要求,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军工企业改制,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民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结构(2015年8月18日,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宣布,阿里巴巴与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共同出资20亿元(各占一半)设立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携手助推“北斗”导航。由民营企业海特高新与中电29所联合设立的的成都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为国内提供六英寸砷化稼/氮化镓微波集成电路,海特控股52.9%)。统筹军民力量,整合优势产能,构建更加完善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通过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对核心能力建设在保证政府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经过政府审批或核准后进入;对一般能力建设,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必要支持。逐步形成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体开放的体制架构和内在机制,让全社会一切能够为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创新工作和服务的主体涌流,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可靠的支持保障。

建立以竞争为核心的“民参军”运行机制。建立充分竞争、科学评价、有力监督、有效激励的“民参军”运行机制,尤其要加快建立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先进技术和产品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维修的直接通道与机制。一是完善武器装备市场准入制度。把现行的科研生产定点制度改变为以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为基础的装备采购市场准入制度,减少市场准入限制,逐步实现“四证合一”,最终达到习主席提出的“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目标;建立“黑名单”制度,及时剔除那些违法、失信、搞恶意竞争的装备承制单位。二是建立装备指令性计划采购与竞争性市场采购相结合的武器装备采购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动态管理制度和装备竞争性采购项目负面清单制度,分别制定单一来源装备采购计划和竞争性装备采购计划,优先采购和持续使用军民龙头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全面实行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和武器装备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和稽查审计制。三是实行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双向投资管理体制。对关系到国防工业生产力布局和装备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项目投资,必须服从国家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投资项目,必须由国家投资,并在国家计划调控下进行;而对具体的投资活动管理,则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装备建设规律的要求。对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一般性的投资项目,可运用市场调节和竞争机制,放给民口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受国家计划调控的有限竞争类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投资项目,也要实行项目负责制和投入产出挂钩的投资包干责任制。四是实行所有装备承制单位一视同仁的免税、贷款、定价普惠制。建立和完善国防军工固定资产投资和基建技改投入面向所有军品研制生产企业,包括国防军工企业和民口企业,特别是一些关键配套产品的民口企业的投资体制机制。

建立信息融合机制和发布平台。建立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息、科研生产与配套保障信息、国有和民营高技术企业及产品供给信息融合机制和发布平台,实行装备采购政策法规和相关信息的公开制度,切实解决民企“参军”的信息不对称与安全保密问题。将有关装备采购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等尽可能进行解密处理,并公开发布,使所有潜在的厂商都能够通过正常渠道了解装备科研、采购和维修保障方面的政策和程序。发布信息的内容,必须对所有的潜在投标人或供货人一致,不得有任何信息歧视。

建立健全深入推进“民参军”的公共服务平台和通道。整合力量,逐步完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和“军队物资采购网”,健全政府、军队、民间社会机构(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构建的8大平台—协同创新研发平台、军民需求对接平台、技术转化转移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大数据平台)参加的多样化的民参军推动平台,多元化的激励创新机制,多渠道供需对接交流方式,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和多专业的专家智库支撑体系,以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将全国乃至全球最先进、最可靠、最便利的技术和产品,汇聚到中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打造一流武器装备,实现强军梦想。

(四)调整法规标准

健全“民参军法”规制度和标准。抓紧制定出台军民融合促进法,武器装备采购法、武器装备军民一体化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法,明确优势民营企业参军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实施军民一体化的国防工业和装备建设管理体制和需求牵引、计划调节、市场竞争、靶场试验、战场检验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采购运行机制,明确大型复杂武器装备分系统与配套产品体系外包比例(德国国防部规定,军品总承包商必须向军方采购部门提交详细的转包计划,并且,为了扶植中小企业,军方要求总承包商必须将承包计划的20~30%转包到总承包商系统外的企业)。

彻底清理阻碍“民参军”尤其是阻碍军品市场竞争的现有法规标准。将军民深度融合要求与武器装备竞争性采购范围纳入军民融合促进法、武器装备采购法,按照“应融则融、应竞则竞”的原则,对于适用融合与竞争性采购的技术、产品、服务项目,开展军民同条件、同标准、同要求的公平竞争。建立完善“民参军”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军民两用技术体制、质量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服务保障标准等,清理、修订影响民参军的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

(五)突出推进科技教育领域民参军

大力推进科技领域“民参军”。科技领域“民参军”,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科技强军的思想,与2035年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2050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相向而行,与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管理体制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制度改革同步推进。优先投资原创性的科学发现、颠覆性的新系统技术、多层次多技术融合的联合作战概念、对现役武器装备作战效能进行适应性系统改进与提升的解决方案、打破敌我双方成本平衡的创新项目。集中国家和民间科学技术人才、资金、设施设备等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商会协会联盟资源优势,组织形成各行业各专业国有和民间顶级高手组成的国家队,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建设创新,协同攻克硬科学、黑科学、软科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一个个“哥德巴赫猜想”,尽快突破和创新军民两用集成电路技术、动力技术、太赫兹技术、核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量子通信与计算技术、隐身与反隐身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打造能打胜仗的一流武器装备,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健全国家和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益与利益分配机制,遵循知识产权“谁投资谁所有、谁创造谁拥有、谁转化谁享有”的原则,对国家和国防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收益,按照40%归科学技术发明人,30%归发明人团队,15%归发明人所在单位,15%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办公室,着力激发和鼓励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独树一帜的科学思想、独到之处的科学观点、独具匠心的科学发现、独辟蹊径的技术路线、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引领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引领中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引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共同推进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建设。

大力推进教育领域“民参军”。习近平主席要求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军队。“一流的军队”需要一流的人才,“能打胜仗”需要一流的武器装备。战争只有冠军,没有亚军。一流的人才需要教育培养,一流的武器装备需要一流的人才研制生产维修保障,尤其需要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支撑。拓展渠道,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特别是新兴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使军事人才培养深深根植于国民教育丰沃土壤,获得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撑。借才引智,吸引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服务军队,既是适应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和国家政策制度创新的需要,更是适应武器装备技术含量提升和军队知识密集程度提高,实施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需要。共育共用,军地人才开发共享互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也是国防竞争制高点,建立军地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探索军地人才双向流动办法,打造军地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支撑、互惠共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军民融合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最大限度地把有限资源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和现实生产力,为增强国家战略竞争力提供最重要的人力支撑。

(六)调整改革“民参军”的政策建议

政策的调整改革必须牢固树立一个核心理念:激励创新,确保打赢,使所有为提供国家公共产品、技术和服务的不同所有制主体,拥有同等地位和权利。即通过上市制度的改革、财政资金的引导、税收政策的普惠、金融政策的调整、价格杠杆的撬动,着力激励那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对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铸造能打胜仗的一流武器装备起到重大作用、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武器装备承制单位及其创造者。

激励创新政策。国家通过调整制定财政补贴、税收减免、无息贷款、保险保护、价格倾斜等政策,国防科技工业和军队装备采购部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鼓励竞争、激励创新的合同条款,着力激励那些获得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果的单位和个人,使我军武器装备真正建立在最先进的技术基础之上,使军队真正获得性能先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配套齐全、能打胜仗的武器装备。

资金融合政策。充分发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职能,统筹规划与集中使用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资金、国家军民融合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战略大后方建设资金,以及重点地区和行业军民融合产业基金,集聚全国全军相关领域顶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力攻克一批长期制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的短板、瓶颈难题,化解一些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潜在风险。此外,建议融合“七费”(武器装备科研费、购置费、维修管理费、阵地建设费、使用保障费与国防科研条件保障费、生产技术改造费)的统一使用管理,制定面向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七费”管理办法。

金融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工业混合所有制改制、股份制改造和资产证券化进程,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尽快打造由不同所有制企业的领军人才融合而成的真正的“国家队”。建立专业的军民融合股权投资、成果转化、贷款担保服务机构,量身定做激励技术创新、化解武器装备研制风险的金融(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扶持所有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的不同所有制主体共同成长,为军民融合产业化发展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制定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投资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利用民营企业、中小科技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金,服务于国防建设。

价格倾斜政策。建立完善适应价值规律和装备建设发展规律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管理制度。遵循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对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对提升武器装备作战使用效能的高价值装备,给以必要且适当的价格倾斜,激励国防科技工业加快技术创新,促进高技术装备的发展;遵循技术决定价格的规律,加强装备技术的先进适用性论证和价值工程分析,确定合理的目标成本价格。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对国防科技工业和装备建设的促进作用,重视现代高技术研发的软件和人力成本,通过灵活的定价办法使自主创新投入的“倍加”的脑力劳动和软件成本能够得到补偿,以激励研制和生产创新。建立价格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客观反映装备价值的价格构成,鼓励承制单位自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建立国防科技知识产权制度,积极开展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对技术先进、特别顶用、能够明显提升装备体系战斗力的技术或产品,按照物有所值的原则给予奖励性的合同定价。积极摸索适合于装备科研、生产、维修等不同阶段和装备不同性能、质量特点、采购数量的多种形式的计价管理办法,体现优质优价原则。

(七)加强党和政府对“民参军”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面对迅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对“民参军”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形成军民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高度来认识,与重视公有制经济发展一样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自觉提高对“民参军”工作的领导觉悟,强化领导意识,淬炼领导能力,改进领导方式,使“民参军”工作更好地为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服务。必须全面系统深入研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阶段与特点、问题与对策,抓紧建立党委政府与商会组织、民营企业沟通协调制度,抓紧研究解决制约“民参军”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把服务党的中心任务与服务人民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把服务公有制经济与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将民口单位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与公有制资源一同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国防、文化、生态建设发展规划计划,加快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股份制改造和资产证券化进程,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尽快打造由不同所有制主体的顶尖高手融合而成的各个行业(专业)真正的“国家队”。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垄断与竞争、国企与民企的关系,“对国有和民营经济一视同仁,对大中小企业平等对待”,更多地依靠非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治理民参军工作中的问题。

三、研究解决好民参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随着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贯彻落实,随着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科学技术、人才、信息、资金深度融合的深入推进,随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专业(产品)目录(2015年版)和竞争性装备采购负面清单制度的贯彻落实,必将大大增加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机会,“民参军”的范围会明显扩大、领域会深入拓展、层次会逐步提升、比例会显著增加,许多优势民营企业的先进技术、顶尖人才和优质产品,将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与维修领域。随着一批批具有崇高信仰、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创新灵魂之新兴人才的崛起,必将极大地增强全民创意创新创造的素质,极大地推动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效发展。在未来推进军民融合的历史进程中,“开放是常态、封闭是例外,竞争是常态、垄断是例外,融合是常态、分割是例外”。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建设必将建立在开放的平台、高效的体制、灵活的机制、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基础之上,中国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特别是高科技民营企业迎来发展进步的黄金时期。由军民融合、国民融合组成的一个个行业真正的国家队,犹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必将大大增强国防军工企(事)业单位体制内外协作配套能力,提高装备质量和采购效益,真正形成强大的军民融合合力,共同推进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建设,努力实现中国企业报国强军的“民族梦”、中国军队战无不胜的“强军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参军国防科技军民
“小河子”参军记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杨参军
民企“参军”需要把握的问题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军民鱼水情
好男儿,参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