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在未来作战中的应用研究

2018-10-12 17:10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李建平曹炳华任逸然
网信军民融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战场体系空间

◎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 李建平 曹炳华 任逸然

未来战争是在陆、海、空、天、网电、认知等全域多维空间共同实施的信息化作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以数据为支撑的体系对抗能力。大数据技术以其固有特性,可为未来作战提供全面的信息保障,是实施未来化作战的根本支撑。加强对大数据在未来作战中的应用研究,对发挥未来作战中大数据的应用效益和水平,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在未来作战中的地位作用

(一)相关概念。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合。除了数据体量大这一突出特点,从技术角度看,大数据技术是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及其集成;从应用角度看,大数据是对特定的数据进行集合,集成应用大数据技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行为。未来作战,是由多种参战力量在全域多维空间共同实施的作战,是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具有作战力量多元、作战指挥统一、作战空间全域多维等特点。数据是支撑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关键要素,是实施未来作战的根本支撑。努力增强数据保障能力,提高未来作战中大数据的应用效益和水平,是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大数据是未来作战信息保障的重要支撑。信息保障,是依据未来作战目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相关专业力量,为作战指挥和部队行动提供信息传输、处理、使用、安全等手段保障和综合信息服务的活动。主要目的是构建物理域、信息域和认识域相统一的未来作战信息环境,形成和保持战场信息优势。而大数据是构成战场信息的基础和来源,是形成有价值的战场信息的根本途径,离开大数据的支撑,战场信息保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大数据是保障体系作战能力发挥的必然要求。未来作战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平台作战、体系支撑是其显著特点。网络信息体系是未来作战体系的基本形态,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础支撑。网络信息体系是以网络中心、信息主导、体系支撑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系统,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渗透性和联通性,把各种作战力量、作战单元、作战要素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实现从数据流到信息流再到火力流的转变。离开大数据的支撑,体系作战能力就无从发挥。

二、大数据在未来作战中的主要应用

大数据在未来作战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实时态势感知。“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大数据及其技术在情报活动过程中,利用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功能,将各种传感器获取的敌、我、友的海量数据和测绘地理、气象海洋等自然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收集、传输、融合、处理和呈现,从而形成战场综合态势,并生成各类实时态势图,同步推送给各级指挥员,为指挥员的指挥活动提供支持。

(二)高效筹划决策。筹划决策是作战指挥机构及其指挥员依据战略意图和战场态势,对作战进行的运筹谋划和决策判断,是将战略战役任务转化为作战行动和战略意图实现的重要步骤。正确的筹划决策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主观因素即战略意图,客观因素则依赖于大数据的支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信息容量巨大。大数据以其强大的网络存储能力,为信息资源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信息存储服务,存储各种作战、支援、保障等数据资源,以及实时获取的海量战场信息,并提供数据信息处理服务。再就是决策信息融合迅速。大数据以其庞大的处理能力,可将通过各种情报侦察手段获取的战场态势信源,依据不同种类的态势类型,运用科学的融合方法、规则,形成战场综合态势和整合数据,直接为策划决策服务。

(三)精确指挥控制。指挥控制,是指挥机构对编制内部队及其他参战力量进行组织、协调、掌握和制约的活动,是确保指挥员意图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关键环节。一是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分布式指挥体系使得“直达末端”精确控制成为可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无缝链接的指挥信息网络,将指挥平台、作战单元、武器平台和传感器平台联为一体,使指挥体系进一步扁平化,有效减少信息中转环节,从而实现指挥员对作战单元和武器平台的直达末端式精确控制。二是实时高效的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使得作战能量精确释放成为可能。精确制导弹药的广泛使用是信息化作战的重要特征。利用大数据技术,将侦察探测系统、远程精确打击武器、武器控制平台互联互通,提供动态、实时、准确的目标位置信息,缩短火力打击控制信息的流转时间,提高数据的精度,为快速精确跟踪、定位和打击目标提供系统支持,实现“发现即摧毁”。三是战争形态智能化对精确指挥控制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信息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深刻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对未来作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作战正由概略作战向精确作战转变,精细筹划、精准打击、精确保障成为指挥控制作战的基本要求。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向战争领域的不断参透,战争形态将出现有人作战、无人作战,有形作战、无形作战相交织的混合作战形态,这种战争形态对作战过程的精确控制有着极高的要求。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核心建立无人作战环境,可为无人作战提供强大的数据服务、控制服务和综合保障服务,扩大无人作战范围,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智能化战争。

(四)全面作战评估。作战评估,是作战指挥机构及其指挥员以科学的作战评估理论和先进的评估方法,对作战效果的评价和估量。作战评估实现未来作战效能最大化的内增力,已经渗入作战的各个环节,对赢得一场战役的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看,评估在作战中具有导向、择优、诊断和增效的作用,是实施作战的“关键赋能器”。要科学地进行作战评估,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及时、准确、全面的战场数据。利用遍布于各作战空间的侦察设备和传感器可以进行全天候、多维度、大纵深的数据获取活动,为实施作战评估提供了可靠依据。二是人机结合科学评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快速处理战场数据,准确分析作战效果,查明敌我双方状态变化,分析战局演变,辅助指挥员和指挥机构、任务部队评估作战方案、战场态势和作战效果。

三、未来作战对数据保障的需求

战场数据涵盖未来作战各个领域,涉及各个环节,是各种指挥信息的“血液”,是构成战场信息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各军兵种、各个战场空间联结为一体的“黏合剂”。数据要有效发挥对未来作战的保障作用,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作战进程急剧加快,需要实时保障。目前的信息化作战呈现出两个突出特征:一是信息成为战争制胜的主导性因素,对作战体系发挥着全方位的主导作用,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主动权的核心。再就是战场时空特性发生重大改变。时间价值不断上升,秒杀行动充斥整个战场,精确快速才能创造战场主动。要达成作战行动和作战力量实时联通,关键是缩短态势感知、判断决策和指挥控制的时间,加快从发现到能量释放的节奏。这就必须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和智能化系统,将多源数据进行快速融合、处理、分发,及时为决策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保障,从而实现未来作战“发现即摧毁”这一作战目标。

(二)战场空间全域拓展,需要全维保障。未来作战战场空间范围不断拓展,早已突破了陆、海、空传统空间,而是在全域多维战场空间展开,作战空间不断向极高、极深拓展,太空、网络电磁空间对抗日益激烈。有形空间中叠加了无形空间,网络空间、电磁空间和认知领域制约着有形空间,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要从联合的视角、全维度保障的角度,将各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实现最大的数据保障效能,以适应未来作战对数据保障的需要。

(三)信息对抗空前激烈,需要安全保障。战场综合控制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种制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夺取制信息权是核心,处于夺取战场制权的主导地位,引领和支配其他制权的争夺。围绕制信息权的争夺,敌我双方将在电磁空间、网络空间、认识空间展开激烈对抗。一旦核心数据、核心系统、核心节点受到攻击和破坏,将会导致整个作战体系的瘫痪。因此,加强对核心数据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

四、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未来作战信息保障体系

为适应未来作战对数据保障的需求,应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固有特征,从全维数据获取、高速数据传输、海量数据处理、数据安全防护四个角度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未来作战信息保障体系,为作战筹划决策和指挥控制提供支持。

(一)全维数据获取系统。没有全面系统、广域覆盖的作战数据,作战指挥平台就无法发挥效能。必须树立大数据思想,以全维详实的作战数据作为未来作战科学决策的数据基础。数据不仅要涵盖传统的陆、海、空三维战场空间,还要涵盖太空、网电、认知等领域;不仅要涵盖敌方情报数据、我方战场数据,而且要涉及地方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生化等目标。要按照统一、规范的要求,从作战准备、作战实施到作战终止全过程,建立起完善配套、上下衔接、功能融合的全维数据获取系统。

(二)高速数据传输系统。构建高速数据传输系统的目的是数据可达,就是将恰当的数据在恰当的时间,采用恰当的通信手段,传递给恰当的人员、武器平台等。要做到两点,一是建立完善的数据传输网络,并具备高速传输能力,保证数据实时传达。在传感器平台、指挥控制平台和武器之间嵌入数据链等各种网络化信息单元设备,并建立栅格化的数据传输网络,能够全时域提供多种互补的数据传输手段,实现数据的实时获取和高速传输,将“侦、控、打、评”连接成完整、有序、闭合的信息栅格网络,提供保证质量的数据传送与接入服务能力。二是实现跨域数据共享。即按照未来作战对数据保障的需求,将各军种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部署,提供连续、无缝、一致的数据支持,使作战指挥机构及其指挥员和武器平台能够依权限共享战场态势数据决策、支持数据及效果评估数据,以实现准确判断情况,迅速作出决断。

(三)海量数据处理系统。未来作战,各种战场数据大量产生,既有侦察手段获取的敌方数据,也有各种渠道产生的我方数据;既有文字、图像静态数据,也有声音、视频等动态数据;既有规范格式的制式数据,也有随机产生各类不规则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大、来源种类多、数据结构杂等特点。通过对服务器和存储架构,以及信息管理架构的大幅调整,采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各种分布式存储方案,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对各类数据及时进行分析、综合和挖掘,综合处理出一个预定义好且高质量的分析结果,为指挥作战服务。

(四)数据安全防护系统。在信息制权对抗中,围绕战场数据的争夺与控制必将激烈而持久,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抗毁性、受控性、机密性、不可篡改性,必须建立数据安全防护系统。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关注:一是防护能力,具备存储加密、信息加密、用户认证、病毒防治等能力,对数据提供保护,防止失泄密;二是管控能力,即运用各种安全控制手段,对数据访问、处理和操作进行合理授权,对数据的存储、流转、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审计,及时发现数据的非正常访问和操作。三是具备抗毁能力,要采用多种手段对数据提供足够的容量空间和容灾备份,并预设保底手段,确保数据在极端情况下能够及时恢复使用。

猜你喜欢
战场体系空间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空间是什么?
C-130:战场多面手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创享空间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也门,西方反恐的第三战场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