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话语权探析

2018-10-13 09:34余文婷
青年时代 2018年1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余文婷

摘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当今社会是意义非凡的任务,当今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学术界理论根基不牢固、缺乏创新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的重重阻碍,针对这些困难,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我国特有的实际情况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其次扩大马克思主义宣传覆盖面,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学术创新,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上的话语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他用四个重大,五个自觉概括来这一伟大斗争,同时,他将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放在了首要位置,可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应该是全民认同,如今,经济、科技等的发展,世界上的信息不断交流,融会贯通,加之当今社会思潮“暗流涌动”,西方敌对势力意图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弱化国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意识形态的斗争不容小觑,打不赢这场意识形态斗争,“四个自信”也就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向心力。

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挤占思想空间

侯惠勤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中提到今天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渗透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学术话语权消解思想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在我国可能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从话语权的角度看,我们今天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由于西方蓄意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并把马克思主义归入意识形态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架空。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国家频繁出现“中国霸权论”,甚至通过否定我党历史,否定国家领导人的方式来消解国民的民族感。

我国现今采用兼容并包的政策,在思想上讲求和而不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一些分裂分子和敌对势力则利用这一空间向国民意识输入经过加工的反共、反党的言论,还扬言是要厘清历史,还历史一个真相,或者要引领中国走向新文明。这些言论严重影响到国民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识,扭曲人们的价值观。

(二)群众掌握理论的不彻底性

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思潮,人民群众是否能够明辨是非,也取决于是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彻底掌握,西方“反马”、“非马”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侵蚀往往通过学术包装的形式与国内思想进行博弈,这种意识形态的学术性使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浮于表面认识的人来说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甚至将它当做新颖的论点加以宣传。

(三)意识形态传播的碎片性

社会传播作为一种公共平台和途径,既可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可以为残余意识形态所用,甚至一些社会传播平台为了追求点击率,通过将自我标榜为“公共媒体”、“社会良心”或发表非主流意识形态言论吸引眼球。伴随单位传播向社会传播的转变,意识形态传播进入了“视觉文化时代”,其形式逐渐由以文字词语为主的理性传播变成了以声光画电为形式的感性传播。特别是当人们将互联网、智能手机作为获取信息、消费文化的主要工具时,蕴含残余意识形态因素的海量信息和象征形式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了冲击。传播途径的变化使人们在获得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知识结构碎片化、精神世界娱乐化和理性思维表层化等问题。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性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中的观念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反映了不同阶级利益群体、社会集团的意志和利益。是阶级统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和建设,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导中,思想领导对于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具有极大意义。思想领导归根结底是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一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三、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路径探析

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则,即学术性,又要服从其内在的本质要求,即政治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意识形态问题的实质是实现阶级统治所必需的思想支配权问题。就我国而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政权问题的核心,讲意识形态建设不能偏离这一根本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各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不断渗入。我们要充分尊重意识形态的多样化,承认多样文化与多样价值存在的合理性,不同的文化交流与意识形态的碰撞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我们理当吸收和借鉴人类所有的精神文明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用。尊重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并不等于说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要多元化。作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論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实质是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在全社会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有力的精神支持。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它是战胜各种反动思潮与错误意识形态的强大思想武器。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与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止过,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予以反驳,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筑起万里长城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不意味着放任意识形态建设,而是要做到俩手抓,即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建设也必须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在遵从意识形态建设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道路。

(二)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内容与方法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坚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和观点、内容和形式、方法和载体。理念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既随着党的革命与执政角色转变而不断调整,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任务而进行调整;观点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积极打好主动仗,主动汲取基层和普通老百姓的智慧和话语,形成有助于缓和与化解社会矛盾的舆论以及群众能够接受和认同的理论观点。内容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根据党的工作重心转换和基本路线确立来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形式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传播方式、宣讲方式、输导方式等方面以喜闻乐见深入各行各业。方法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过去的挤压式灌输到现在的体验式互动,理论输导者与接受者之间是对等的参与者、行动者,能够以对方的立场、观点来换位思考;载体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以多样化的现代传播媒介作为基本渠道和途径,贯穿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全过程,使其无时无刻不受到教育、熏陶和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网络载体的不断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前沿领域和重要内容。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具体化大众化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发挥大众自身的能动性而使理论不断内化于大众。群众掌握了真理,才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就在于通过理论为群众所掌握,使人们能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更好地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被群众所掌握;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做到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说服力。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需要全党一致行动。各级各类党校、高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學院系统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话语权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