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哲学观

2018-10-13 07:40张春琴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哲学观唯物辩证法

张春琴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蕴含丰富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分别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矛盾观、联系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和历史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每个发展理念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共同构成了新阶段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

关键词: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哲学观

唯物辩证法包括发展观、联系观、矛盾观等一系列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的原理。“五大发展理念”是运用这些原理的方法论指导治国理政思维的哲学智慧。

一、“五大发展理念”分别蕴含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一)“创新”发展理念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一基本原理具体到方法论上,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发展理念”从哲学源头上讲,就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永恒发展的原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创新占据核心位置,创新发展贯穿整个新发展理念,其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它的革命性是,以创新驱动代替要素驱动;它变革的根本任务是,让科技、制度、管理、文化等系列创新,贯穿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力的全过程,驱动全局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同时它又辩证地要求,通过其它四个发展的需求激发创新的需求,增加创新的压力,提供创新的动力,这就是:营造全社会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创造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动力结构转换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等现代创新体系的环境;构建以精神的巨大反作用激发人民群众创新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人才辈出的大创新文化。而“创新发展”又有巨大的驱动性,通过自身发展强力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促使更加均衡、更加环保、更加优化、更加包容的整体发展。“创新发展”这种驱动性,有它对其它四个发展的驱动作用,也有其它四个发展反向驱动的作用,也就毫无辩驳地构成了其自身的辩证法和方法论。

(二)“协调”发展理念體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协调主要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要义是以“协调”保证发展的均衡和全面,强调的是注重补短板,杜绝片面性、破坏性和畸形的发展,表明了它在发展全局中具有统筹的地位。比如要着力解决发展方面两极分化的矛盾,就必须重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矛盾和行业之间、行业内部分配不公的问题;再比如要着力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缓慢影响整体进度的矛盾,就必须解决东中西部、东北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工业反哺农业的问题;还比如要解决发展速度和质量、硬实力增长和软实力发展不匹配的矛盾,就必须解决发展理念与发展效果脱节矛盾等等。而“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就是抓住辩证发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要领,形成以创新发展带动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的局面,用这四个发展的充分发展,很好地体现协调发展。但“协调发展”又深受这四个发展的制约,任何一个发展的不好或不够好,就不是真正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以自身统筹的特性,凸显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法。

(三)“绿色”发展理念集中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绿色主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许多绿色发展的辩证观点,这些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不但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依据,更凸显了“绿色发展”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的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强调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理念”更多对应的是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根本转变。“绿色发展”强调以创新为前提,以协调为手段,以群众的满意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保发展的和谐、人与自然发展的和谐。可以肯定,“绿色发展”是对其它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衡量其它发展的标准,而它的发展又能很好地表达其它发展的发展,显然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形成的重大理念,无疑包含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转化方法的运用。

(四)“开放”发展理念集中体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能够转化成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也能转化成同一性。

开放主要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是拓展发展空间,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它强调的是以开放带动战略,显现发展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推动更加优化的发展,更加融入世界的发展;变革的任务是,让中国的发展吸收世界的先进经验,进而引领世界的发展。而以领跑世界为目标的“开放发展”,不仅有满足自身发展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治理的条件,还对创新发展要求特别迫切,因为没有创新的发展只能是跟跑的发展,没有创新的发展只能是受人抑制的发展;也对协调、绿色和共享的发展有特殊的要求,因为它是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脸面。而“开放发展”又能为创新、协调、绿色和共享发展带来借鉴,带来生机和活力,同时这些发展又进一步刺激开放发展。“开放发展”以其联动性和带动性,显示了创造矛盾转换条件和推进因果变化的辩证方法。

(五)“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共享是坚持其它四种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强调的是坚持“中国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人民的发展”的根本原则;突出的是以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确保人民享有发展成果。“共享发展”融入了习近平同志历来强调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观点,本能地为其它四种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增加了实践动力,形成了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辩证统一的表现方法。而“共享发展”又能调动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挖掘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创新能量,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这种统一目标和手段的方法,自然就表达了其中的辩证法。从而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性,推动更新发展理念和根本变革发展的坚定性,以坚持运用辩证法的娴熟性,促进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辩证方略。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融合的有机统一整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進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如同古人所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转化为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王钰鑫,周利生.论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J].理论月刊,2016,8.

[3]董朝霞.论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思想理论研究,2016,8.

[4]路云辉.“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性[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5,6.

[5]张希中.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2.

[6]张彧.陆卫明.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基础与蕴涵[J].探索,2016,4.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哲学观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双重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批判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WADA运动员行踪报告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初中数学教材中量变到质变的素材倒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