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意义与途径浅析

2018-10-13 07:40马婷
青年时代 2018年26期
关键词:途径

马婷

摘 要:中国传统价值观蕴藏了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其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从宏观上看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从微观上看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因此,要立足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从理念创新、路径选择、主体培育方面积极努力,做好传承。

关键词:传统价值观;传承意义;途径

中国传统价值观深植于我国数千年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至今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总书记曾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有益处”[1]。因此,如何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实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构建有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维度

传统价值观涵盖了儒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学说几千年的影响,内容博大精深,其核心主要围绕四个基本关系如何处理,即人与自我、自我与他人、个人与国家民族、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是传统价值观的四个基本维度。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古代思想家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中是最有价值的,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和作用。《孝经》中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价值置于万物之上。老子也认为人有崇高的地位,“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传统价值理念基于对人的存在价值的肯定,尤为重视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而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命价值与道德价值两方面,其中道德价值更为重要,对道德伦理的自我完善尤为重视,孔子认为应当“一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①。

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古代思想家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的角度思考、探寻,认为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群体中的一部分,如荀子所说“人能群”(《荀子·王制》)。正因为是在群体当中,人作为个体有维护群体生存、发展的责任,即社会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在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自我与他人相处中,传统价值观主张互敬互信、崇尚忠孝,人与人之间建立要友善、和谐的关系。孟子强调“仁且智”(《孟子·公孙丑》),既要“爱人”,也要“知人”(《论语》)。

在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爱国主义传统,将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朱熹推崇“以天下为己任”(《朱子语类》),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流芳千年、广为流传。

在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古人认为要尊重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子的“天人合一”表明,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相互依存。《中庸》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要追求和谐有序,尊重自然法则,不可悖逆。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中和思想。 提倡和谐,推崇中和,“中”是事物的内在,所谓“中”的价值指向就是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和”是事物间的联系,所谓“和”的价值指向就是和而不同,保持事物之间的平衡。“中和思想”历史悠久、影响至今,是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公正、和諧的价值追求[2]。孔子主张“过犹不及”,《中庸》被公认为四书之一,而中庸之道更是在后世作为“中和思想”的通俗说法广为流传,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中”的推崇。孔子曾说“礼之用,和为贵”,而广为人知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都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在处理各种矛盾中对平衡状态的追求。

仁义思想。传统价值观推崇重义轻利,人贵在有“义”[3]。义利之辨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认为“见利思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求利是人的正常需要,但要遵循原则,也就是坚持“义”,仁义是人的价值标志,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儒家认为人当有“十义”(《礼记》),涵盖了亲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上下辈关系、君臣关系的处理。个人利益与道德原则冲突的时候,就要将道德原则置于生命之前。孔子有“立志成仁”,孟子谓“舍生取义”。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无数抗日斗士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古往今来的民族英雄身上映射出了令人感佩的爱国精神和浩然正气。

民本思想。自古代起,“民本”不仅是各派思想家的理念,还作为明君、贤臣的统治观备受推崇,其基本思想有重民、贵民、安民、爱民、恤民。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墨子则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主张。从黄宗羲强调“万民之忧乐”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强调了对民意、民声的重视。虽然脱离不了当时的阶级局限性,但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深远,充分肯定了民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三、传承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发展有着连续性,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继承和升华发展[4]。中和思想强调的是公正、和谐,仁义思想强调的是诚信、爱国,民本思想强调对民声、民意以及民众利益的重视,而价值观四个基本维度体现出来的止于至善、忠孝仁义、家国天下、追求和谐的思想精华,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新时代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价值观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心理学及跨文化有关研究表明,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相比,亚洲社会中集体主义价值观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的比率要低[5]。趋向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个体所遵从的理念、价值观、行为呈现多元化,必将影响个体能否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6],从而可能导致更多的抑郁、焦虑。与之相比,趋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个体因为理念、信念的趋于一致,且能够更多地考虑集体、大局,所以,集体主义取向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7]。传统价值观在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看重仁义行为,引导个体趋向集体主义观念,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现代传承途径

立足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同步推进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中国传统价值观源于古代,传承几千年至今,是当之无愧的历史瑰宝,但从现代角度来审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在历史上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工具,经过各个朝代有目的的演绎,以教化、统治、甚至愚弄民众。随着社会发展,要使传统价值观与新时代理念相契合,一方面要更新传统价值观的思想内容、创新传播方式,使其与现代社会发展同步;另一方面要识别、剔除传统价值观的糟粕,吸收、继承其中的精华,以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为指向,升华传统价值观的精神,使其能够成为凝聚人心、坚定信仰的有益尝试。

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开辟传统价值观念传承的新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思想信仰、道德认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信仰淡漠、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等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要想抵挡住多元价值观冲击,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培育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认知,深入挖掘和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价值观有效对接的路径,建立起有新时代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理念,从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强国。

培育传统价值观传承主体,构建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基础。社会个体价值观是国家价值观以及群体价值观形成的基础,而青少年价值观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要培育传统价值观传承主体,就要从“娃娃”抓起,重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培育。特别是在多元价值观冲击的当下,个人至上、金钱至上等消极价值取向的存在,深刻影响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能否接受传统价值观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在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中国传统价值观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打造符合青少年口味的培育载体、内容和方法,加强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使其起到应有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注释:

①本处及以下所引用孔子言论皆出自《论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R].2013年3月.

[2]张佳亮、朱小曼、王继明.对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理解[J].中国冶金教育,2017(3):122-124.

[3]朱义禄.儒家之人的价值观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齐鲁学刊,1990(2):43-48.

[4]王洁,何霓,Olivia Yu.传统价值观认同度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3),42-48.

[5]童辉杰.传统价值观接受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105-109.

[6]Dressler W. W.,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ocial influences in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In Shumaker S. A. &Czajkowski; S. M.,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994:167-192.

[7]李祚山. 大学生文化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91-295.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成功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
BDNF/TrkB信号途径与抗肿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