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娄塘地区文物保护点保护利用的研究和思考

2018-10-14 00:44上海市嘉定工业区党工委宣传部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嘉定产权古镇

上海市嘉定工业区党工委宣传部

一、娄塘古镇现状分析

娄塘镇位于上海市嘉定城北8公里处,距离上海市中心约30公里。东邻唐行镇和徐行镇,南与嘉定镇、西与朱家桥镇为邻,北与江苏省太仓市相望。娄陆公路、嘉唐公路、宝钱公路过境。公交线路有嘉陆线、嘉唐华线、嘉定8路等。

娄塘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距今逾600年,明永乐年间,里人王璇创市;清宣统元年建娄塘乡;民国35年为娄塘镇;1949年为区;1956年撤区为乡;1958年成立娄塘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乡;1986年撤乡建镇;2002年和朱桥镇合并成为新的娄塘镇,2003年撤镇并入嘉定工业区北区。2005年,娄塘古镇被上海市规划局列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被规划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后,娄塘古镇开展了一系列保护和基础设施改造工作。部分文物保护点的修复保护工作已在着手进行,如印家住宅,一期保护工作已顺利完成,部分风貌街巷如中大街,已开始市政设施的重新布局和改造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的情况得到一定改善。然而,娄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产权错综复杂,保护利用难以展开

娄塘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基本保留了较完整的街巷格局,形成以老街、民宅群为主体的地方传统建筑特征。娄塘古镇街巷格局虽保存相对完整,但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分布得相对零散,以及随意穿插的新建改建、私搭乱建的情况使得公共生活空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江南传统空间特征也因为部分河道水系的填没和水乡元素的消失而弱化。

娄塘镇纵横交错的街巷两侧,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老宅。截至2018年,已有35处建筑被列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依据其产权情况不同进行分类,娄塘的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娄塘古镇文物保护单位分类表

经现场调研,娄塘古镇内现有的历史保护建筑丰富,但空置、破损情况较为严重。娄塘古镇内的历史建筑依据产权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产权公有、私有、公私混合、产权不清四种类型。

1.历史建筑本体修缮责权不清

娄塘古镇的历史建筑产权归属复杂,使历史建筑本体的修缮责权不清,历史建筑不同的产权归属致其不同的命运。

一是少量的公有产权历史建筑,这类历史建筑的产权清晰,保护与开发工作一般都由政府承担,如印家住宅,虽已收归政府所有,得到修缮,但政府未很好地将其活化。

二是私人产权历史建筑,依据《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非国有产权的历史建筑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然而实际操作具有困难。目前娄塘古镇的私人产权历史建筑的修缮费用采用4:3:3的出资结构,即产权人出资40%,嘉定区政府出资30%,各街镇政府(嘉定工业区管委会)出资30%。

虽然经济状况较好且具有保护意识的户主乐意与政府共同担起修缮保护的责任,但并非多数,更多户主将私有的房屋出租,仅将其视为获取经济效益的工具。承租人因改善其生活条件而胡搭乱建,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二次破坏后可能导致更高的修缮费用,户主往往认为责不在己而不愿修缮。

三是公私混合产权,这一类历史建筑往往面临着最艰难的境地。公私混合产权现象的源头要追溯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这些房子被收归公有,然而一部分居民因此而失去住所,政府便从中抽出小部分归还居民,公私混合产权就此产生。这一类历史建筑公有产权的部分得到了修缮,但私人产权部分却迟迟无法进行修缮工作,整体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四是产权不清的历史建筑,比例最小,仅有一处,对于其产权不清的现实,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处理,只能逐步协商,逐步解决。

对于娄塘古镇历史建筑产权复杂的现实,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虽艰难,但仍可实现。可逐步协商,逐步解决,先理清产权问题的建筑先解决,后理清的后解决,争取树立先行修缮保护历史建筑的典型,促使其创造收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方式不当

娄塘古镇中不同类型产权的历史建筑采取不同利用方式,除了公有产权性质的历史建筑被收归公有外,其他产权性质的建筑的利用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户主自住;二为出租,其中,一类出租是作民用,另一类则作为商用。

有产权性质的历史建筑被收归公有后,大部分得到了修缮与保护,但是依据实地调研发现,一部分公有的历史建筑尽管得到了修缮,但是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后续保护也未落实,造成二次破坏。另一部分历史建筑修缮后,由房管所(现为嘉房置业公司)统一管理、出租,嘉定工业区政府起监督与管理的职责。

其他产权性质的历史建筑的利用方式存在更大的问题。对于户主自住的历史建筑,因户主的保护意识缺位以及资金的匮乏,未及时对其进行日常维护;或是对其进行日常维护时,未依照原本历史建筑的技艺和材料对其进行修缮。

对于用作出租的历史建筑,其老旧而租金低廉,多被外来常住人口承租,其中,作为民用的历史建筑,承租人可能无意识地对历史建筑造成破坏;而作为商用的历史建筑,多为外来务工人口租用,开设了众多以外来人口为受众的饮食、日用小店铺,则使得原来的传统店铺被排挤,逐渐退出娄塘古镇的商业舞台。

3.历史建筑收益分配亟待协商

对于公有产权性质的历史建筑,其收益的妥善分配对保护与修缮有反向推动作用。公有产权性质的历史建筑活化后的收益毫无疑问应归公有,然而,对于其他产权性质的历史建筑开发利用后的收益应该归属谁所有,这一问题亟待协商。目前,娄塘古镇的历史建筑中私有产权的占比最大,对其进行修缮时,采取政府和户主共同出资模式,修缮工作完成之后再开发利用,其收益应该归谁所有,应该如何分配,仍待商榷。

(二)人口结构巨变,文化传统难以维系

1.原生文化土壤消失使传承艰难

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娄塘古镇所处的嘉定区全区常住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95.36%。全区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占总人口的56.29%,年平均增长率为14.52%。可见,外来人口比重已超总人口的一半,呈现增长趋势,截止至2017年,外来人口已为本地户籍人口的5倍左右。此外,老年人占户籍人口比重31.5%,老龄化严重(见表2)。

表2 嘉定区户籍老年人口数据(资料来源:嘉定区民政局)

原住民的日益减少以及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的加剧,导致娄塘古镇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土壤消失,文化生态发生变化。外来人口来到娄塘的原因多是出于生计,至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既费时费力,又暂时看不见经济效益,对于与现代化截然不同的传统文化,也无情感共鸣,他们对娄塘古镇的历史建筑与传统文化保护缺乏正确的认知,也缺乏情感的推动。

对娄塘古镇历史建筑有着深刻情感基础的原住民日益流失,年轻人大多外出求学、工作乃至定居,留下的常住人口多为老年人,他们既不一定能够为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也不能亲力亲为地进行修缮保护工作,甚至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2.受教育程度下降导致认同不足

娄塘镇常住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大部分常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导致娄塘古镇的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开展的群众基础不扎实,常住人口可能因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局限性而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配合或反对工作。

3.文化需求变化使消费结构变化

娄塘镇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其文化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消费需求较为旺盛的老一代日益减少。新生代原住民对娄塘古镇的传统文化的消费需求已不再强烈,丰富的现代娱乐生活与唾手可得的替代品,使其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消费兴趣;原住民的日渐减少,对娄塘古镇传统文化有认同感的消费群体萎缩;外来人口的日益增加,未使得娄塘古镇传统文化的消费群体扩大,许多外来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并不高,当务之急是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未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一部分外来人口有着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他们也更加青睐现代化娱乐方式。

(三)工业发展迅速,精神需求难以满足

1.外籍员工渴望融入当地生活

娄塘古镇所在的嘉定工业区北区成立于2003年1月,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嘉定工业区正以建设“技术先进、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园区为己任,娄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其打造“环境友好”园区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经多年发展,娄塘古镇所处的嘉定工业区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已先后建立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嘉定分区、国家留学生嘉定创业园等六个国家级的园区。目前,著名的跨国集团纷纷入驻工业区,如美国杜邦、国际纸业集团、德国宝马、大陆集团、意大利菲亚特集团、瑞典山特维克、萨帕等。

娄塘古镇周边的从业者有着与当地常住居民截然不同的受教育水平,这些优质企业的从业者每天面临着繁重的工作,有着放松身心的需求,娄塘古镇作为嘉定工业区中传统文化的涵养地,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选择。由于500强企业的入驻,外籍员工迅速增加,对于远离故土来到陌生国度工作的外国友人,有着了解当地传统文化,融入当地生活的需求,且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江南水乡文化的声名远扬,外国友人对娄塘古镇的历史建筑与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与消费冲动。然而,目前娄塘古镇的历史建筑或空置或破败,传统文化日渐衰落且后继无人,难以满足其周边企业从业者以及国际化外籍员工的需要。要成为外籍员工融入当地生活的窗口,成为周边企业从业者的精神栖息地,娄塘古镇还任重而道远。

2.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不健全

依据2017年统计局数据,嘉定区工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娄塘古镇所在的嘉定工业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属地工业产值的67.2%,拉动属地工业产值增长5.9个百分点。这一良好势态有利于为娄塘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为文化服务设施添砖加瓦。

然而,娄塘古镇的文化服务状况与其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匹配,其文化服务状况并不能充分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实际调研中发现,娄塘古镇中的社区文化馆不定时地举办与娄塘古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传承活动,但次数不多,而处于娄塘古镇内的嘉定工业区图书馆则并未发挥其应有功能,娄塘古镇的居民以及周边企业的员工文化消费方式较为单一。

此外,嘉定区图书馆、嘉定区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都在嘉定城区,与娄塘古镇相距均超过十公里,从娄塘古镇出发到达这些文化空间所能选择的公共交通方式仅有线路与班次都极少的公共汽车,耗时均超过一小时,十分不便,导致娄塘古镇的常住居民以及周边企业的员工实际上缺乏临近便利的文化消费场所与空间,同时,也导致娄塘古镇及周边儿童、青少年的科普教育需求难以满足。

3.传统文化传承平台难觅踪影

娄塘古镇所处的嘉定工业区发展势头良好,服务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其中,文化及相关产业在传承中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人们渴望从源远流长的江南水乡传统文化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而娄塘古镇的镇区内还在持续生产的工业企业,均与传统风貌存在较大冲突,不利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失去了其应有的平台。

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实际上可以为古镇的修缮保护、遗产传承提供良好的资金与物质基础,且随着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将日益增多,此时娄塘古镇这一传统文化传承平台便是不二之选。

二、娄塘古镇的价值分析

(一)娄塘古镇的总体价值

1.对比价值分析

娄塘古镇是嘉定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娄塘在其发展的六百余年的历程中,虽然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但在历史上却仍然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积累,成为上海嘉定地区的一方重镇。

除了娄塘古镇,嘉定区还有其他不少更为著名的古镇和老街,比如南翔古镇、安亭老街等。南翔古镇是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南翔寺双塔和许苏民墓,而古猗园是赫赫有名的古园林,是“银南翔”明清众多园林唯一完整留存下来的。古镇内的小吃琳琅满目,其中最受游客欢迎的是南翔小笼包。安亭老街,史载:“十里一亭,以安名亭,以亭为镇。”安亭以此得名。安亭自古以来就是物产丰富、商业繁华之地,保留了江南水乡“路-桥-街”的格局,有着“上海第一寺”之称的千年古刹菩提寺,还有九层之高的永安塔。

江南水乡古镇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也应当遵循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原则,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维护古镇的真实性、完整性。

(1)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不管是南翔还是安亭,它们都具有为人所熟知的古建筑和特产,他们以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展现出当地的独特之处,并将其发扬光大、流传四方。但是由于这些古镇为了吸引游客,逐渐出现了商业过度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逐渐消淡了古镇内原有的文化传统和江南气韵,从而使得在嘉定区内缺少真正展现本土特色的传统建筑和江南水乡环境之地。娄塘古镇虽没有嘉定区其他几个古镇名气之响、声名之远,但这里保留了更为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群落以及带有生活气息的人情味,其历史信息相较于其他古镇更具真实性。

(2)古镇风貌的完整性

南翔古镇、安亭老街或多或少都有因年代久远的缘故而几经变迁,有的照原貌翻新修复,有的只有其名不存其貌。而娄塘古镇内留存有一片区明、清、民国时期江南地方传统民宅群落,蜿蜒的街巷与纵横的水系相互交织,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建筑格局。娄塘古镇是嘉定区一块极为重要却又没被开发过的文化遗产,她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的完整性,不管从历史文化角度评价,还是从旅游休闲角度观赏,在嘉定都是独一无二的。

2.具体价值分析

娄塘古镇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娄塘古镇的发展历程。娄塘古镇的总体价值主要分为以下五点:

(1)历史价值:地方传统建筑,呈现多元文化

娄塘古镇留存了大量清末民国的地方传统民宅群落,其建制展现了江南地区传统的建筑特点,不仅是江南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而且还是江南文化的有形载体。娄塘的民居建筑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相配合,通过各种不同组合突出封闭空间的变化来体现主体建筑的风格。房屋依河而建、顺街而立,呈现出江南水乡传统的建筑特色。此外,这些房屋还保留着娄塘镇特有的地方传统建筑元素:观音兜、哺鸡脊、门楼、围合式内院、雕花门窗、蜊壳窗等。印家住宅、朱氏住宅、唐氏住宅等较有价值的老宅和一些构筑物,以及古树、南山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娄塘的民居建筑群是娄塘人民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被深深地打上了历史印记,见证了娄塘的兴盛,也缔造了娄塘的辉煌。

娄塘的一些建筑也是中西合璧、中外交汇的成果。比如,印家住宅相较同一时期的传统民宅有其特别之处:几何图案的玻璃窗格、西式花纹的彩色瓷砖、现代时尚的屋顶花园,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其主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品味,又将建筑与艺术、生活与自然完美融合。又如,娄塘天主堂的建筑外貌秉承了中国传统民居的特色,但是门窗却采用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内部东西两侧的木窗又为中式格式长窗,镶嵌了古罗马的白色、蓝色和黄色三色花纹玻璃。这整座建筑具有西洋和中国民间建筑相融合的风格,既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色,又赋予其宗教色彩。娄塘天主堂总体保存完整,对研究天主教在嘉定及其周边地区的传播、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宗教建筑的融合,以及传教士吴历的生平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些都无不体现了海派文化的中西合璧、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尊重多元的特点。

娄塘古镇具有独特的建造风格,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民族文化积淀,是人居环境中极富江南地域特色的突出代表,此外,还积极吸纳了外来的文化元素,形成了上海独有的海派之景。娄塘古镇是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最直接的承载空间,记录着较为完整而又多样的文化和空间特质,其古镇格局和建制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在中国规划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也是传承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居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内容。

(2)科学价值:街巷沿河而建,因地制宜之果

目前娄塘镇基本保留了较完整的街巷格局,仍有17条街巷纵横交错,与水系相交,保留了形态自然的古镇风貌。历史上娄塘镇的街巷依河而筑,有“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之说。在六百多年前,娄塘的房屋沿河而建,主要集中在野泥泾以东,中心横沥河以西以及娄塘河两岸的区域内,是与水路交通运输为主的经济格局密切相关的。它既可方便商品流通,又可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为各家各户的外出和生活用水提供方便。而横沥河与娄塘河两条主河道过镇时,河道自身就是交叉弯曲的,镇上的街道和民居建筑毗邻接踵,一家挨着一家沿河而建,以街道相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房屋排列,呈现出带状分布的格局,并且使街道弯曲延伸。于是,娄塘街条条弯由此而闻名。

娄塘在聚居环境的物质营造方面,体现出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灵秀的水乡景观和自由的建筑形式有机结合,娄塘镇的街巷格局从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娄塘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

(3)艺术价值:当地民俗风情,展示审美特点

娄塘有其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荷花灯舞和茶担舞。荷花灯舞是将唱、吟、表、舞融于一体的道教法事艺术。它是道教职业者在祭祀仪式上的祭祀性法事舞蹈,是道士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制作发展而成的一种宗教性舞蹈,主要分布于嘉定、青浦、太仓一带,是娄塘人民为了消灾避难、祈求平安,作为道教的信仰者对“神灵”表达尊崇的一种方式。而茶担舞是嘉定区城乡茶担职业者(又称“茶担司”)按照各自的基本条件和当地的风俗习惯,创造发展而成的一种非遗民间舞蹈。作为民间婚嫁迎亲、过年过节等喜庆场合庆贺性节目,茶担舞是当地最高贵的风俗礼节,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舞蹈通过茶担舞的基本形式(手拿茶盘,茶盘中放置茶碗为宾客表演)和走茶、舞茶、敬茶的过程表现这种民间舞蹈的特点和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示了江南的茶文化。目前主要分布与嘉定工业区北园区和娄塘、朱桥一带。

艺术具有帮助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每种艺术都是特定民族、地域不同风情的独特表现。荷花灯舞和茶担舞这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艺术体现了娄塘地域的人民对于舞蹈、宗教、茶文化等文化元素的审美特点和审美取向,培育了娄塘人民极富地域特色的审美价值,并向他们提供了审美愉悦,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4)社会价值:明清商业重镇,以食滋养生活

由于娄塘的历代官员重视兴修水利,从而促进了旺盛的古镇商业,造就了沿河优美的景色,吸引着人们来镇郊观潮,还滋润、营养了肥沃的土地,生产了适合当地种植的棉花、水稻、大麦、小麦、豆类、山药、金桃等优良农副产品,一百多种特色小吃远近闻名,还流传着“教化嘉定,食娄塘”之说,足以说明娄塘以食闻名遐迩。娄塘是明清时代嘉定的商业重镇,相传有“每日一集市”的盛况。那时的娄塘,商业林立,尤以中大街为集市中的闹市,开张着各种老字号店铺、茶楼、饭馆、点心铺等,这些店铺除了提供饮品、食物、生活生产必需品之外,还是人们休憩、聊天、交流信息的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娄塘人民的日常生活。据史料记载,明代末娄塘的土纺土织遍及家家户户,所产的斜纹布纹路清晰、色泽光洁,吸引着外地客商竞相采购,镇内布市繁盛,呈现出当地人民安居乐业的盛况。至清末,镇上的大小商店有数百家之多。娄塘的店主,均有着“讲究诚信”“和气生财”“童叟无欺”的经商意识,极大地宣扬了娄塘的人文商业精神。

老街、茶馆、集市等反映了娄塘古镇居民的日常作息和邻里交往。明清时期,娄塘古镇内工商业繁荣,农业也很发达,其社会价值不仅展现在与娄塘人民的活动紧密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还记载了娄塘人民的日常生活,与当今的嘉定工业区的产生和发展血脉相连,更展现了娄塘人民对娄塘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之情,寄托了他们对娄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文化价值:人文荟萃之地,追溯精神之源

娄塘虽小,但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嘉定北部的人文荟萃之地,出了不少名人和人文轶事。尤其是在明、清和民国时期,更是达到了全盛时期。明清时期,娄塘科第兴旺,文风鼎盛,先后出过马愈、杨豳等十名进士。明代嘉靖年间,娄塘何氏一家五代十余人均为医官,其中,何惠、何其厚、何其泰由于医术高明,担任宫廷御医。民国年间,既有爱国实业家印有模,又有独创“小学中心校制度”的潘指行等一群有识之士。

除此之外,娄塘的宗教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如东岳庙、送子庵、北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寺庙,还有天主堂等宗教建筑。娄塘每隔两三年会在农历七月十二至十四举行一次城隍庙会,游街表演热闹非凡。娄塘也是天主教在嘉定传教较早的地方之一,每逢圣诞节和周六依然有不少信仰天主教的教徒前往那里做弥撒。

在思想文化方面,娄塘古镇内形成了尊师重教、重文崇商、文艺昌盛的特点。清末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娄塘在吴越地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因素,又逐渐形成富有个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通过觉察、提炼出娄塘古镇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仅能为娄塘古镇和嘉定区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源泉,还能丰富具有江南和海派特色的中华文化资源。

(二)代表性文保点的价值——以印家住宅为例

娄塘古镇现今保存、修缮较为完善的公有建筑数印家住宅为最。印家住宅坐东南朝西北,三进院落。面宽三间,砖木结构,硬山式,观音兜,小青瓦屋面。临街二层楼,六步架,里侧有回廊。入内为主厅砖雕仪门,歇山式,哺鸡脊,檐下设一斗三升斗拱,门楣题“业精于勤”四个大字。主厅二层楼,六步架,扁作抬梁式人字梁,前后格子门窗,内部用24扇隔扇隔为3间,后面以冲天柱支承二楼廊轩,彩色瓷砖铺地。后院有水井1口,井口有机械装置构件。后厅临河,有亲水码头,屋顶花园等。印家住宅是当地近现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并于2000年11月公布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它对研究当地人文历史、建筑艺术等具有较高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历史价值:商业转型,见证兴衰

印家住宅,由娄塘人印有模建于清末至民国初。印有模(1863~1915),娄塘人,字锡章,曾是上海商务印书馆主要股东、总经理。印家住宅是清末民初娄塘古镇内建筑的一个典型缩影,它见证了娄塘古镇历史上土布行业的兴衰历程。

出身富商之家的印有模,在他年少的时候便跟随他的父亲在上海日新盛布号习商,成年后子承父业。清光绪九年(1883年),他在上海、本镇等地开办纱厂、农场,在上海任源盛洋货号经理,并在娄塘附近农村发放棉纱,让农民用机织纱织布,促进本地土布质量的提高。

历史上有所谓“衣被四方”或“衣被天下”的说法,并非仅仅指黄道婆的故乡松江一带,还包括娄塘在内的嘉定地区,嘉定早在宋代就有盛产棉花棉布的记载。娄塘镇周围的农村,是传统的产棉区,无论是在乡下还是在镇上,旧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把自家田地上产出的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各家织出的布除了满足自用,往往还有出售,因此娄塘镇上曾经有四家知名布庄,专门收购家土布,远销苏州等地。

但是自从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上海辟为商埠,洋货逐渐步入上海,外来机织布(当时统称为“洋布”)占领市场,土布市场也便一步步萎缩了。而印有模从美国引进大批美棉种子,免费分发给家乡农民试种,还请专家下乡指导,突破了娄塘棉花种植业的单一化。由于土布不再行销,昔日的许多布庄也开始转行。

之后,印有模因印刷广告、单据等商务事务的处理,接触了印刷业,并发现了它的发展潜力。其后赴欧美考察,回国后转向印刷行业。光绪二十年(1901年),商务印刷馆扩大规模,他投入巨资,成为该馆的主要股东。民国元年(1912年),他在考察国外电报业之后,萌发了创立汉语电报编码系统的设想,于是他自任主编,招募人才,耗资数万,费时3年,编成10余万字的电报编码书,成为国内电讯界普遍采用之本。民国二年(1913年),印有模继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之位,他广招贤人,并创办商务印书馆发行所,向全国发行图书。

印有模对娄塘的贡献,不仅留下了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宅,还热心于娄塘的教育事业,他是“娄塘公小学堂”的创办者之一。娄塘镇的这所小学一百多年来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小学生,这些小学生后来多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其中有工人、农民、商人;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雄、烈士;有科技战争上的精英人物、大学校长、国家工程院院士。

(2)科学价值:现代理念,先进技术

娄塘古镇内的传统民居周围总有一圈高墙围护,称为风火墙,或作封火墙,其作用是保护墙内建筑,不受外界火灾的影响,同时兼有防盗贼的作用。风火墙在正屋屋脊部位随着屋面坡度升高,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这高出的部分,形似观音菩萨的兜头,所以成为观音兜。娄塘古镇上的观音兜众多,是附近一带难得一见的风景线。

印家住宅接受了很多现代理念和现代技术,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屋顶花园。应该说屋顶花园垂直绿化在嘉定境内似乎至今是独一无二的。在屋顶上铺种植土,栽上乔灌木与花草。一百多年来,长盛不衰。其二,一百多年以前,当时一般住宅使用玻璃只有在蛎壳窗上镶一块巴掌大的“亮子”,印宅不但有整扇窗面向现在的玻璃外,还建造了一个二层楼高的玻璃天棚遮蔽的大天井。现在天棚顶的木龙骨已毁,但一排支撑天棚的大木柱还在,足以供我们想象当年的壮观景象。其三,宅内有一台抽水机,用以提供独家“自来水”的水源。

(3)艺术价值:工艺精美,木雕尤佳

印家住宅建于一百多年以前,总体上是中式结构,砖木为主。

宅邸的工程质量非常高,表现在:施工工艺精,三雕水平高,木雕之精尤其突出。大厅前一组八扇落地长窗,为三国演义的故事浮雕,雕工精致,八扇窗的画面各不相同,犹如三国演义连环画。长窗裙板浮雕插屏博古,同样八扇窗的花式各不相同。大厅上柱梁交接处的替木,图案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施工质量之高还可以大厅中的锦砖地面为例,百年来经过无数人的践踏,尤其在人民公社时期,一度作为公社食堂,虽然每天都有无数人在此走动,但是锦砖地面还是平整如新,砖面鲜亮如新,可见其施工质量之高,所用材料质量之高。

印家住宅由于位置所限,前门原在火烧大街(中大街),后部的水阁濒临原来的横沥,在横沥裁弯取直的时候,这里保留了一小段河道,成为一个小水塘。如今这个小水塘上放着一块水泥空心板,这块水泥板的位置原来是一条于此形状相仿的花岗石条。这根花岗石条原来是横沥河边的纤道的一部分,是供在横沥中行驶的船只背纤的纤夫行走的。

虽然娄塘河的大部分早已被填,只留下了这印家住宅后门的这一段小水塘,但它却是娄塘古镇“江南水乡”的历史印证,甚至还能窥见娄塘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诗画之美。

三、娄塘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建议

娄塘作为嘉定区极少数得以保存大量历史建筑的古镇之一,毋庸置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研究意义。然而,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娄塘古镇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经课题组深入调研,立足现实,建议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娄塘的保护开发定位为“嘉定工业区后花园”,深挖娄塘各方面的价值,依托嘉定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发挥工业企业与娄塘古镇互动互联的作用,形成一种良好共生的方式,促进娄塘古镇和嘉定工业区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0月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本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议将娄塘保护开发规划分成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步骤进行,以求逐步推进、有序开展。

(一)近期规划建议

近期规划拟将以印家住宅为保护开发核心,从印家住宅再利用计划开始逐步推进娄塘古镇全面改造升级,以点带面地对娄塘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印家住宅相较于古镇内其他历史建筑具有显著的优先开发优势:首先,印家住宅收归公有,产权明晰,有利于政府进行统一布局和规划;其次,印家住宅建筑外立面保存完好,经过一期的保护性修缮后建筑内部可进行现代化改造;再次,印家住宅曾长期作为娄塘党政机关办公场所,目前与娄塘居委会紧密相连,当地居民对印家住宅区位较为熟悉;最后,在空间上印家住宅占地面积较大可进行综合性利用。正是出于以上四点优势,使得印家住宅成为娄塘古镇保护开发近期规划之中最适合的对象。

1.规划定位

打造娄塘文化新地标,搭建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窗口。

一方面促使游客、外来务工人员等了解娄塘文化、嘉定文化;另一方面实现嘉定工业区工业发展与精神发展相协调,满足工业区从业、生活人员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推动娄塘甚至嘉定工业区内居民文化消费结构调整与转型。

2.规划内容

采用静态文化展览与动态文化活动相结合模式,将娄塘珍贵的历史建筑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唤醒原生文化的生态活力。

第一,立足特色,打造水乡民居活态博物馆

印家住宅留有娄塘古镇为数不多的河段遗址,应该对此予以充分重视。在修缮印家住宅的基础上,修复后门临水码头并对门前水塘进行污水处理,同时增购水上乌篷船或游船进行江南水乡景象化布置,为印家住宅塑造一个全景式的江南水乡风貌,打造水乡民居的活态博物馆。

第二,静态展览,探索策展多角度创新

印家住宅作为娄塘历史街区内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建筑遗产,它的保存与开发已是一项最为有说服力的实物展示。在展示手段上,住宅内部可以辅以相关图文展板、多媒体数字、真人展演等多种展示手段对娄塘文化、嘉定文化进行介绍、科普。印家住宅周边的街道上也可放置印有文保点介绍的装饰灯牌,突出印家住宅的地理区位以及对其开发的重视。在展示主题上,住宅内部可利用多个房间和大厅进行不同主题展览,可以季度、月份、节日、节气等不同时间节段为单位定期更换。展览主题既可植根于当地文化特色,如印有模生平、娄塘发展历程等;又可以紧扣时事热点,如抗战时期的娄塘、红色文化在娄塘等。

第三,活态保护,引入文化休闲新模式

利用印家住宅的建筑空间,构建“全体验模式”的文化空间——即把印家住宅设计为可开展体验式、互动式非遗展览活动的空间。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这一设计的成功典范,该馆设计了非遗展厅、大师工坊、仿古民俗茶社、现代小剧场、民俗艺苑和露天广场。不同类别的文化活动因地制宜,在场馆内得到良好展示:手工技艺类项目(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在非遗展厅和大师工坊展出;演出类项目(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在茶社、剧场展出;民俗艺苑则是体验传统群体生活方式、开展手工培训的场所;露天广场则适合展现大型民间舞蹈。

改造之后的印家住宅以及周边空地能承担娄塘非遗展厅、仿古茶舍、民俗艺苑和露天广场的功能。这其中的文化活动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茶担舞表演、传统糕点制作、戏剧曲艺欣赏、娄塘故事讲坛、茶馆体验……只需要花费较低的门票便可进入印家住宅感受一系列文化休闲活动的魅力,加强了文化遗产与社区、群众之间的互动。此外,印家住宅作为动态文化的展示空间,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承办不同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种论坛、讲座、特色节事活动和民俗节庆活动等。

第四,辐射周边,协同工业区域精神文化建设

娄塘古镇通过不断完善自身文化发展建设,能为周边地区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娄塘古镇位于嘉定工业区中心,作为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平台,必然会对工业区内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娄塘古镇可与工业区内的企业寻求合作,承接公司文化培训、团体建设、企业年会等活动,在无形之中引领工业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中期规划建议

1.推进娄塘内各项文保点的修缮工作,完善古镇内各项基础设施

对古建筑外立面进行修复,对环境进行系统整治,再现整齐和错落有致的古镇风貌;对建筑设施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主要景点设施如消防队、监控中心等都依托古建筑进行内部改造,并拆除历史建筑内部及附属的违章搭建。

进一步规范用地,居民区和工业区改善供水、供电和燃气设施,增添污水处理设施、老年人社区活动设施、康乐设施;提高娄塘社区绿化程度,推进河道绿化建设,设置工业区防护林带、安排点状公园或游园,修建城市绿道和停车场;修复古桥、弹石路路面,统一历史街区风貌。

2.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申报具有当地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重娄塘古建筑开发保护的同时,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保护也是可持续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娄塘内特色荷花灯舞、茶担舞、糕点制作技艺等,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符合申报非遗保护项目的要求。但遗憾的是,就目前来说娄塘尚没有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日后的发展规划中势必要对申报地方特色非遗方面工作给予高度重视。以无形的非物质文化来带动娄塘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迫切而必要的工作。

3.搭建大师工作室,引凤来巢重塑娄塘人文氛围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要“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因此以娄塘内诸多历史建筑为依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搭建大师工作室并引入非遗传承人,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不仅能够对上一代娄塘老艺人、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挖掘,更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及时保存,让这一辈娄塘人以及后世子孙后代继续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4.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划娄塘特色文化节

文化节作为一种节事活动,能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带给参与者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展,提升当地形象。以娄塘饮食文化为例,将娄塘传统小吃海棠糕、定胜糕、芝麻百果雪片糕、寸金糖、多形糕和松糕等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设计二十四款节气糕点,配合不同时令进行文创产品推广。同时借助集美食品尝、文艺表演、产品展示、商贸洽谈为一体的文化节模式,以求打造“食话娄塘嘉年华”。

5.恢复娄塘传统商业业态,唤醒民众文化记忆

在历史上娄塘由于水陆交通方便,曾经一度成为进沪货物的中转地之一,饮食精、商业盛,繁荣一时。而在城市现代化的演变中,许多传统的茶馆、饭店、商铺乃至传统的手工艺(如纺织织布、黄草编织等)都已逐渐绝迹,只存留在少数老人的记忆之中。在娄塘得到一定开发的程度上,可以适度恢复这些商业业态,可作为娄塘历史街区的体验项目之一,让后人重新感受娄塘昔日的活力。

(三)远期规划建议

1.规范历史建筑产权私有者收益与义务

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民俗风情、人文氛围等因素,对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根据相应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给予对应的收益权。娄塘内的历史建筑是其开发的核心资源,因此对于其产权的拥有者应该保证其享有相应比例的收益权。

历史文化遗产的估值问题,例如古建筑、人文氛围都是很难准确地用金额来衡量的,但可以通过一个大致比例上的分红,例如古建筑的占地面积、体量、包含历史文化内涵的多寡等。让拥有产权的当地居民了解到,这些古建筑和人文因素是有价值的,保留它就会有收益。同时每年需定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进行复查,有变少的,则要在收益上降低,若发生损毁的,则失去获益权甚至要进行相关赔偿。

因此,在通过划定收益权的同时,也规范了这些私有产权人必须要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实行产权股权置换解决产业升级困境

娄塘要进行产业升级,面临着资金问题和高额的交易成本,如果这时候为了免除高额的交易成本而试图将娄塘内部的古建筑进行收购,在现有的背景下,将是一笔天文数字。面对同样的难题,乌镇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产权置换股权的模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乌镇景区是由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保护、管理与经营。乌镇一期工程根据“历史街区整体建筑风貌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搬迁及产权置换,搬迁了工厂,对保护区域内所有商店进行了产权置换。一期工程仅将企业、商业产权置换,而尚未强制搬迁居民。二期工程前,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助公房住户取得原房屋产权,接着收购、置换其房产;对私房产权人劝其搬离古镇,并按照法规进行补偿。私房房屋产权人定居海外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联系,进行补偿后取得其民居产权。由于古镇内的历史建筑事实上属于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房屋征收工作主要通过政府推动,因此乌镇内政府征收的房屋产权均归于桐乡市政府,在成立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时,桐乡市政府也以乌镇内房屋产权占有股份,进行分红。

娄塘可以借鉴乌镇模式实施产权集中,原有的古镇产权拥有者将古屋卖给开发商,再由开发商给与相应的股份。这时同样面临着巨额的交易成本,但这属于一劳永逸的做法,实现产权集中后,娄塘便可以放手进行改造,实现产业升级。这种做法需要等到娄塘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之后,等到众多拥有产权的主体认识到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之后才会有比较高的可行性。

3.打造专题旅游项目提高文化消费吸引力

在理顺娄塘古镇历史建筑产权关系、完善相关城镇设施后,可进一步开发配套的旅游产品。以徒步历史文化游为核心,休闲观光游和体验游为支持,空间布局上实行“点-街-区”统一开发,形成主题统一、形式互补的整体旅游线路计划。

(1)徒步文化景观游

娄塘古镇内的地方传统民宅群落和一些建筑物、古树等集中分布于小东街、中大街轴线上,有较强的可识别性,因此可形成以文保点-特色风貌道路共同组合的旅游路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点分布相对距离较近,因此可以选择徒步或者骑自行车进行游览。

在旅游线路或者旅游产品组合方面可将印家住宅作为起点,规划小范围和大范围的环线式徒步旅游线路。第一条小范围环线从印家住宅出发,沿西南-东北方向依次途经人民街、篾作弄、劳动街、瞿家弄后,便可回到印家住宅。路上可经过弹石路、天主教堂、娄塘古树、瞿家弄水井等主要的娄塘历史文保点。是一条花费时间少、能较为集中游览娄塘主要历史建筑的线路,适合徒步旅游,了解众多古宅背后的故事和价值。第二条大范围环线向北延伸,将小东街和大东街包含在内,同时也把距离最远的娄塘牌坊列入其中。相比而言,本条线路更适合骑自行车进行游览。

(2)文化休闲观光游

将一部分保存较好的很有特色的古建筑“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将它们开辟为文化或休闲场所,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休闲区域。建设如此的文化休闲区域需要适当引入一定的商业模式,要确保引入的商业模式具有优良的品位和格调,以及所选商家持有良好信誉。

娄塘内许多历史建筑外表保存相对完整,而内部具有不同程度的破损。在通过修缮改造后,可将街区内这一部分有特色的古建筑改建成图书馆、资料馆、古建筑陈列馆等文化场所,同时配置一些特色点心铺、风味小屋等,使该区域成为当地历史研究和文化休闲的场所,同时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作为文化休闲区域,它们既可为外地游客所用,又可成为当地居民的休闲地。

(3)文化深度体验游

与徒步游相比,体验游使旅游者对古建筑的接触更为深入,对其文化氛围感受得更为深刻。在政府指导、企业和居民参与下对娄塘内的古建筑进行修葺,在此基础上形成如下的体验游项目:

娄塘街巷游——穿梭于老式街区的大街小巷之间,近距离接触古民居,感受特有的文化氛围。将一些品味和格调高雅的复古商业模式引入古民居中,游客可以随兴而至,任意游览,自行消费。同时可适当限制现代交通工具进入步行街巷区域,以保护历史街区的风貌。

“食话娄塘”——娄塘特色点心小吃包括韭菜面饴、娄塘塌饼、椒盐饼、南瓜饼、草头饼、春卷、花卷、糯米团等。可安排游客到当地民居家中品尝并制作娄塘当地特色美食、参加娄塘美食节等,通过饮食串联起娄塘的过去与现在。

这些旅游项目会让更多的本地和外地游客体验到娄塘文化,感受到娄塘和那些古民居屋瓦的独特魅力。

4.恢复文化土壤引导原住民回流

娄塘原生的文化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原后,有望吸引已经搬出娄塘的原住民回流。同时通过完善娄塘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体系,使得娄塘更加适宜居住。经过调研发现,一部分已经搬迁至嘉定城区的娄塘居民仍对娄塘有着深厚的归属感,然而因为娄塘当下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加上外来文化对原生文化的冲击,许多原住民最终选择了搬离娄塘。这些居民表示,若娄塘日后能够得到较好的修缮,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他们仍然有愿意搬回娄塘的意向。恢复原生文化土壤与完善各项公共设施并行不悖,软硬兼施才能谋求娄塘更长远的发展。

娄塘作为嘉定四大古镇之一,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虽然由于种种现实问题的限制,目前未能够充分体现自身价值,但若能及时把握发展机遇,娄塘不但有望成为嘉定工业区的后花园,还能成为嘉定的文化新地标。进而与嘉定区已有的旅游规划接轨,成为嘉定区旅游、文化开发中的重要一环。

猜你喜欢
嘉定产权古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古镇之旅
同里古镇
重要引擎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明成化唱本嘉定出土记
产权
千年古镇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