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2018-10-14 10:11王浩闫团进
水能经济 2018年1期

王浩 闫团进

【摘要】城市水源区对于城市人民的生存、城市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的也越来越大,研究水源区保护的课题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城市居民的饮用水质量和安全就由于水源区保护方面的投入不充足及生态建设的不完善等方面的因素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现实的背景下,为了能够科学布局,提前规划好水源区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工程建设和后续水源保护地的有序和科学保护,对今后水源区保护提供支撑,探索引汉济渭工程今后水源区水污染问题有效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思路与方法

1、项目背景

引汉济渭工程所包含的水源工程有:在汉江干流和支流子午河分别修建黄金峡、三河口水利枢纽。水源工程蓄水后,通过黄金峡泵站从黄金峡水库抽水入秦岭输水隧洞送至陕西关中。当黄金峡泵站抽水流量小于关中需求时,由三河口水库放水补充,所放水通过坝后连接洞经控制闸进入秦岭输水隧洞;当黄金峡泵站抽水流量大于关中需求时,由三河口泵站抽水入三河口水库存蓄。

引汉济渭水源区主要包括三河口水库和黄金峡水库以及水库上游来水干支流,其中三河口水源地涉及汉中市佛坪县和安康市宁陕县;黄金峡水源区主要涉及汉中市洋县。黄金峡、三河口水库所在河段总体水质良好,黄金峡干流河段和三河口水库所在的子午河地表水质基本满足《地表水水质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水质标准,是很好的饮用水水源地。随着流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入库污染负荷也将增加,为满足引汉济渭工程引水的功能要求,须采取一定的水质保护方法和措施。

2、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形势分析

为了提前规划和科学保护好引汉济渭水源区水质安全,引汉济渭工程2016年啟动了水源区划分工作,同年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以《关于同意设立引汉济渭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函》(【2016】249号)批复了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保护的划定工作,明确水源区保护法定责任主体,下一步将制定有关管理办法,落实各项保护措施,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在各行政执法单位共同努力下确保饮用水环境安全。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位于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该区经济发展由于受到限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目前主要环境问题是农业生产、居住生活区内河流生态破坏、库区周边建设活动加强、人口逐渐集中、各类开发建设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剧,对工程运行后的水源保护和水质安全工作带来压力,因此在工程建设期同步开展水源区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也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3、现阶段引汉济渭水源保护工作思路

引汉济渭工程现阶段主要是三河口水利枢纽建设和黄金峡水利枢纽建设任务和秦岭隧洞开挖,预计于2020年先期向关中供水。在当前建设进度下,主要开展的水源保护工作内容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开展水源区环境保护规划和污染源排查工作,旨在掌握水库形成前,水库及上游来水周边主要污染源分布和污染物组成,为掌握水库形成后来水水质变化以及各个支流和断面水质情况。二是积极与水源区所在政府开展水源保护和库区周边开发与保护合作。三是在水源区周边开展水源保护宣传活动,引导和宣传周边居民做好水源区保护工作,防治水源污染。四是积极与法制部门联络,提请颁布“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条例”。

4、现阶段引汉济渭水源保护问题

2016年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引汉济渭工程水源区保护的划定工作,作为水源区保护工作正式成为有据可依的工作,按照地表水划分,汉江主河道及子午河河道水质为二类水质。目前水源区保护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水库周边及上游来水和支流沿线城市、集镇、工矿企业污染源排放口、固体废弃物和排放水质情况不清楚,沿线产业发展布局,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引汉济渭水库排放总量关系。二是水源划定后,水源区边界未细化,未设置警示牌和防护栏,水源区保护界限不清,势必造成地方行业规划和产业布局与引汉济渭工程水源保护的冲突。三是工程建设阶段水源保护主要责任仍在建设单位,在水源保护条例颁布前,水源区及周边建设和排污属于空白期,库区周边建设和排污状况没有有效控制,造成水源区后续水源保护水质安全压力。

5、对今后引汉济渭水源保护思路和方法的建议

为保证工程建成的来水水质和库周水源安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提前开展水源保护区域界桩,配合地方政府防止水源区及水库淹没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防止新增污染源的排放和新增移民搬迁。二是提前开展水源区污染源调查工作,系统摸排水源区现有污染源,掌握水源区水质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通水水质安全。三建立省发改委、水利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有关部委和有关市县参加的省市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引汉济渭水源保护协调保护有关规划编制,跨市水质标准制定,协调解决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支流保护、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的纠纷处理。四是主动与水行政部门衔接,结合“河长制”的推行,推动将水源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权责范围,由政府主导,建设单位配合实施,从责任范围的划分机制、治理目标的细化机制、资金使用的管理机制、协调沟通的联席机制、生态资金的横向补偿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建立长效机制。五是建立水源区周边市县环保部门联防制度,搭建透明、规范、有序的衔接平台。定期通报境内及边界附近重点污染源的排污动态。确保双方能及时掌握和共同参与。六是提前规划交接断面监测站建设工作,做好定期通报交界断面水质状况,必要的情况下可双方同时、同位置共同取样、联合监测。六是针对引汉济渭水源区今后保护工作,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涵盖“水质保护、生境修复、监控预警、生态补偿、综合管理、政策保障”的调水工程环境管理关键技术体系,指导水源地保护相关工作落实。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引滦水源保护工作思路初探 《水资源管理》2014.7冯思军

[2]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思路与重点 《治淮》2015年01期

[3]水资源环境规划、管理与开发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王浩(1985),男,环保工程师,就职于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引汉济渭工程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