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陵”
——黄帝陵

2018-10-15 01:14撰文温斌图片由黄陵县宣传部提供
陕西画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黄帝中华民族

撰文/温斌 图片由黄陵县宣传部提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从黄帝开国算起的。孙中山的祭黄帝陵词开首就是“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出生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族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原。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53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称陕北黄土高原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载:“黄帝崩,葬桥山”,也就是今黄陵县桥山之巅。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是子午岭向东延伸的部分。宋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载:“桥山,《山海经》云:‘蒲谷水源其山下,水流通,故谓桥山’。”清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载:“沮水至县北,穿山而过,因以桥名。”沮河由西向东呈U形绕桥山而过,站在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故此山名桥山,黄帝陵因山而得名桥陵。

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18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保存着汉代至现代的各种文物;唐代宗大历五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宋嘉祐六年,宋仁宗赵祯下圣旨,发动黎民百姓,当年种植柏树1400多棵。并勒石成碑置于黄帝陵前,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保护黄帝陵的官方文件;元泰定二年,元泰定帝颁布保护黄帝陵庙敕令,并刻立《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记载元泰定帝颁发保护轩辕庙建筑、禁伐桥陵树木,并免除宫观、寺院所属地税、商税,对破坏桥陵之人,官府加重处罚的圣旨。此碑亦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关于黄帝陵的元代碑刻,是研究宋元时期黄帝陵的珍贵实物资料;明太祖洪武三年,太祖朱元璋降旨祭祀黄帝,修缮黄帝陵庙;顺治三年(1646年),清世祖顺治命使祭祀黄帝陵,并对黄帝陵庙进行了清代第一次维修。此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先后派员赴桥山黄帝陵,进行了30多次祭祀活动,大修9次;民国元年3月,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并亲自撰写祭文颂扬。“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发动侵华战争。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一致对外,各地爱国志士倡议民族扫墓之礼。民国23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致祭于黄帝陵,并确定每年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公祭黄帝陵。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

桥山总面积566.7公顷,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水三面环流。黄帝陵区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汉代的轩辕庙,庙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现又新增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山上林木茂密,古柏覆盖面积为89.1公顷,计有古柏81600多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位于轩辕庙内的“黄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径11米,苍劲挺拔,冠盖蔽空,距今5000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和“世界柏树之冠”。

黄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东(坐西朝东),而是依据地理,背向西北,面朝东南,同桥山、子午岭和号称龙脉的昆仑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国地理的基本形态——“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黄帝陵”碑。1959年至1961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整修黄帝庙大殿;1962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1964年,重修碑亭和大门;1976年,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拨款修缮山顶祭厅、黄帝庙大殿和围墙。1978年以后,陕西省将黄帝陵列为重点维护整修单位,先后于1984年、1987年进行过两期工程建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奔赴桥山,共祭黄帝陵。1988年,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炎黄子孙”。1992年以来,陕西省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1993年清明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1994年起,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专程来陕参加公祭活动。陕西黄帝陵祭典的至上性、持续性和唯一性,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致认可。1998年和2000年,分别由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何厚铧亲笔题写的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相继在黄帝陵落成,是追本溯源的文化认同的诠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向心力量。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明确指出,“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

轩辕黄帝陵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成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实现创新,推动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

猜你喜欢
黄帝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季札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