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2018-10-15 05:58杨丽莉张本杰
成才之路 2018年25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

杨丽莉 张本杰

摘 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偏差、课程体系建立不够完善、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特点等问题,文章提出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和意义。在内容方面,要注重实施全程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并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5-0004-02

创新创业型人才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造就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重点本科院校试点并在全国本科院校逐步开展起来的,相对而言,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曾经说过:“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它就像任何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现在已有许多文献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论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但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的论述却不多。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正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例如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也有所斩获,好像搞得轰轰烈烈,但有时只是一个小众事情,只有少数大学生参与其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等方面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不足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研究是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意义开展的,缺少创新教育体系、实践、管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性推动作用極其有限。

2.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偏差

当今社会,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不少大学生想找“铁饭碗”,认为只有找不到好工作的人才去创业。多数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只针对少数有兴趣且有能力的精英大学生,而忽视多数大学生。多数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高大上的事,不是一个谁都可以涉足的领域。也就是说,大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3.课程体系建立不够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内容不够系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与学校的特色教育、专业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部分高职院校幻想通过创业实务来让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能力,忽略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谈不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4.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

当前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一般由两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是从事大学生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另一部分是专业课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缺少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培养双师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5.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特点

调查发现,创新创业教育未能体现出大学生专业特点。大学生在创业时一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当然不错,但未考虑这个兴趣是否可以作为创业的方向,二是人云亦云,没有考虑自己是否具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人脉等。因此,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一些专业发展动态,用以指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高创业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研究、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注重实践、注重开放的教育。高职院校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训中研究新的课题,激发创业的火花,并在孵化基地付诸实施。

1.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的目标

(1)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高职院校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在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用自主性课题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冲动,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2)强化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要通过创新思维、创业财务、创业人脉等课程的开设,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3)培养大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一个创业者难以拥有创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也未必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创业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一个好的创业项目,需要一个好的创业团队才能成功地付诸实践。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之间要注重团结,正直大气,善于合作共事,具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4)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者是需要特质的,这个特质就是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成功者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5)培养大学生承受失败的挫折意识。创业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和挫折是伴随着创业成功的伙伴。创业者必须具有坚强的心理品质,能够应对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面对挫折,要有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面对失败,要能及时分析原因,灵活调整,不因为创业过程中的磨难与压力而一蹶不振。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的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应融创新创业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坚持与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注重实践。(1)全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公共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技能课,每一类课程都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只用一门创新思维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有阶段、分层次地完成创新创业启蒙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1)要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学使大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创业基础”课程教学使大学生了解创业需要的方方面面,通过开设创新创业与职业素养等选修课程,如新企业创立、市场调查与预测、创业机会识别、财务管理、商务沟通与谈判、公共关系实务等,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核心能力培训。2)注重开放专业课,使大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拓宽学习途径。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还要着重介绍如何利用知识技能进行创新,讲解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使创新创业变成一种自然、自觉的行为。3)在大学二、三年级,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利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探索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2)构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实训体系。1)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专业实验室资源,构建高水平的综合实践中心。要减少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探索性的实验,开设与职场接轨的实验室和创意工场,培养大学生独立实践能力、协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为大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年级的实践平台,以及孕育创业项目的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2)鼓励教师开展“实用化”“产品化”的课题研究,形成多个小型研究项目。教师要指导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参与某个项目的研究,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3)要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策划、创业竞赛活动,将创意转化为创业,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1)高职院校要组织大学生到创业成功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要为大学生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和顶岗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苦和困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既能面对创业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能坦然接受创业失败带来的挫折。2)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开设校内小微公司。高职院校可以将学校的某些项目的经营权交给大学生,让大学生参与商业实践项目,从做投标书开始,对经营策略、人员安排、资源整合以及制度管理等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亲力亲为,让大学生按程序体验创业过程。3)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现身说法”,帮助在校大学生合理选择创业项目、总结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供法律、财务等方面的辅导与帮助。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1)高职院校通过构建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实践为有效载体,能够从不同角度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大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增强心理素质,成为有想法、有理念、有素质、有能力的创新创业型人才。(2)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能使大学生参与课程的各个环节,获取第一手的知识,掌握实用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3)高职院校通过实施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相应的课程平台、实践平台、实战平台,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环境,能使专业课程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高职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一目标,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过程。要结合地方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践的锻炼,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求真务实、正确应对挫折的心理品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Drueker.P.F.Innovationand Entre Preneurship[M].New York:Harper & Row,1985.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

[3]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

[4]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08).

[5]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02).

[6]胡剑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36).

[7]张天华,孙雅静.成功教育教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8]韩蕊.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措施及体系构建探索[J].教育探索,2016(1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