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身份证

2018-10-15 09:15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户籍制度朝廷身份证

身份证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第一代身份证直到1984年才正式发行,那么,中国古代有身份证吗?古人要如何证明“我是我”?

符牌最早是兵權及君权的象征,其内涵就是权力的物化与延伸,大有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见黑木令如见教主本人”的意味。符牌还带有防伪功能,先将一整块符牌一分为二,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在一起以验真伪——现代汉语中的“符合”一词也渊源于此。

秦汉以后,符牌逐渐衍生出节、虎符、竹使符等门类。苏武出使匈奴,所持的节也属此类;虎符与竹使符则一主发兵、一主征兵。随着岁月的流逝,这种符牌渐渐与官员的身份有了交集。

唐朝时,朝廷为了“明贵贱,应召命”,根据官员不同的品级发放金、银、铜制的鱼符,五品以上的官员还佩有专门的鱼袋。宋朝时鱼符被废除,但鱼袋保留了下来,苏东坡曾被赐予银色鱼袋,以代表他朝廷命官的尊贵身份。

到了明清时代,符牌演变成牙牌与腰牌。明朝牙牌上除了朝臣的姓名和官职,有时还会刻上使用范围与禁令。清朝腰牌更完备,加上了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牌年代等,在形制上和后世的身份证已经大同小异,但手握符牌的人不是“有身份证的人”,而是“有身份的人”。

与符牌不同,传信一般是普通吏民使用的一次性证明。为了保证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正常进行,传信应运而生。

传信是古代过关津、宿驿站、乘驿站车马的凭证,上面所记载的信息更详细。传信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有些像是身份证、介绍信、预付卡的混合体,而且其防伪方式与符牌一样都是“两相堪合”。

汉朝的传信多以木制,上面记载相关信息再加盖御史大夫的印章。当时任选官员使用察举征辟制,受到征召的人持有传信,可以免费乘坐朝廷车马。

传信制作繁琐,在流动人口较多的边关使用颇为不便,于是古人发明了“简易版”的传信:繻。守关的官吏将帛撕开当证物,需要时对比撕裂口便能确定真伪。虽然少了几分仪式感,但功效一点不差。

除了上述传信之外,还有棨这一皇亲国戚和高级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特殊传信。棨分为信与戟,棨信是丝质的信件,可以悬挂起来作为徽帜;棨戟为木质,官吏出行时可作为仪仗。

这些五花八门的传信针对的重点是“出入”这一事件而非使用者本人,如果没有人口流动,传信便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这与现代身份证的人身属性存在本质区别。

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直至现代才诞生,这与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便费尽心力将户籍制度与土地、赋税制度结合,以防人口流失:楚国的户籍册详细记录了居住者的居住地与身份,宋国的户籍册配有相应的地图,秦国更是实现了户籍的精细化管理。为了加强秦国对居民的管制,商鞅发明了“照身贴”:在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着持有人的头像、年龄、籍贯等信息,并附有由画师画的人物肖像,从外形上看这和我们现在使用的身份证十分相似。

在古代君主眼中,人口只是活动的“财产”,所以户籍制度也就成了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与公民权利毫无关系。而只有当户籍政策不再成为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时,作为公民权标志的身份证制度才有可能出现。

清末“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制定了《户籍法》,在此之前,中国历朝的户籍制度都只是朝廷管控人口的工具;在此之后,户籍制度渐渐成为公民权的象征,最终孕育出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如今,我们所使用的身份证虽然轻巧,但它身上却承载着几千年的变迁。(据法制日报)

猜你喜欢
户籍制度朝廷身份证
朝廷场域之下《左传》中的女性审美分析
辣椒也有身份证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趣说古人的“身份证”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身份证里的“X”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