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心”

2018-10-16 10:03周显信张云婷
党政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民十九大党的建设

周显信 张云婷

〔摘要〕继建党95周年发表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讲话后,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构建了一个完备的“初心论”思想体系论纲,包括“过程论”“结构论”“本质论”“目标论”“动力论”“创新论”。要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要深化“三大规律”认识,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关键词〕初心论;人民;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的建设;十九大

〔中图分类号〕D6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8)05-0047-07

从2016年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进一步凝练,习近平系统地阐明了什么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这一重大问题,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心”,构建完备的“初心论”思想体系。

一、过程论:从毛泽东“宗旨论”到习近平“初心论”的发展脉络

“理論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从“宗旨论”到“初心论”的发展脉络,是共产党人对“改革为民”“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时代轨迹的勾勒,体现了人民主体性与社会发展性的有机统一。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蕴于党成立伊始就确立的奋斗目标。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切把握党的性质、阶段性任务,指出革命队伍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要彻底为人民利益工作。党的七大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将深具使命的宗旨意识上升为党的首要准则。1957年3月,毛泽东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提到“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 以“永久奋斗”的精神状态,全过程、全方位地体现了执政意识的坚定性,不断深化“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的理论认知,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中的高度理论自觉。

时代主题的变化使党的宗旨实践开始面临着现实的考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领导就是服务”,深刻揭示了新时期领导工作的本质和规律,将他在革命战争时期“工具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3〕)的思想认知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乃至改革开放新时期无缝接轨,并且“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领导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4〕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特质探求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把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理念变成实现人民利益的现实诉求。“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化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在改革进一步推进但共产党又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昭示了党能够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使命担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各种矛盾的凸显,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创新党的宗旨内涵。

时间轴持续延展,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新一届党中央聚焦党面临的严峻挑战,高度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为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强基固本,对宗旨论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以“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来谋篇布局。“四个全面”是维护、落实群众利益的强有力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努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的奋斗坐标,“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新发展理念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使命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积极回应了广大人民的诉求和期盼,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更是以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基点,体现了共产党人宽广的世界情怀。

二、 结构论:人民、民族、人类利益的“三为一体”

十九大上,习近平郑重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里,他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人民、民族、人类的主体结构与“三谋”的具体内蕴,指向于党初心意识的“三为一体”,是党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

(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为民梦”

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贯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深谙人民之痛,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释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5〕的政治构想,旨在从根本上为人民谋幸福。邓小平着重使人民富起来,他曾以“骨头”和“肉”的形象比喻阐明了群众需求的重要性,强调注重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先富”“共富”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突破,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使得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温饱问题这一过去式。十八大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自身顽疾的屡屡开刀让人民看到了党同人民共进退、共发展的决心;脱贫攻坚战节节胜利,从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文化软实力的节节上升,使得人民精神世界更加自信。人民由内而外地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生活发展水平进入高领域,迈向全面发展。

(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以后,救亡图存成为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苦闷的中国人没有找到民族独立的出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这个崇高目标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接续奋斗。新中国的成立使毛泽东由衷感慨:“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6〕邓小平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确把握了伟大复兴路上的根本方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蓝图,开辟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全新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单就经济总量而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的计算结果,2015一整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5.5%,超过其他任何国家。〔7〕十九大勾画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

(三)“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世界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扩大了同其他民族的利益交汇点,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复兴逐梦中勇于担当,对世界文明做出应有贡献,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惠及世界。195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会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8〕这是对希望中国强起来后被国际社会服膺的殷殷期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国际威望与日俱增,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取得斐然成效,“减贫奇迹”令世界瞩目;提振全球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为全球生态治理增添“绿坐标”,贡献中国力量;共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现世界合作共赢为根本出发点。如十九大报告上所提及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本质论: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坚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继续前进,就是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原点,这是初心论的内在规定,也是党一切工作形成的起点、确立的基点和实践的落点。循着这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党高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初心论”的核心内核在于立场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决定了社会变革,是权力的主体,同时也是利益的主体,贯彻落实党的主张少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97年来,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治自觉性,用群众路线固牢执政根基,体现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建党伊始,党就作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郑重承诺,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执政前夕,毛泽东与周恩来“进京赶考”的历史对话中,就对胜利后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做出回答。他铿锵有力地指出:在万里长征的新征程中,要继续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得以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的必胜法宝。全国执政后,党始终恪守为人民谋利、增进人民福祉的立场不变,将主张发展于民,回归人民,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画出人民期盼的最大同心圆。

坚定政治立场就要强化责任担当。新时代下,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应人民群众新需求,正确处理新矛盾,不断开辟赤子之心转化为惠民之行的新境界,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做到为了一切人民和为了人民一切的统一。顺应人民期待,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针对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分配失衡等问题,党中央从现实问题着手,直面矛盾,敢于担当,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逻辑起点,以“认准党的宗旨和使命,认准人民的期待”为宣言,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的政治眼光开展工作,破解难题。创新生产力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诉求,使人民主体力量纳入改革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中国梦的筑梦者,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做大“蛋糕”。为确保航向,党把“四个不”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强调人民评判主体作用,凝聚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把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的评价标准,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收入、环境、文化生活等方面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使人民全方位共享发展成果,激发人民群众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四、目标论: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几代共产党人不断丰富初心、铭刻初心,在前后相续的道路上初心如磬。“初心”建立在党性基础上,是党对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到哪里去、应怎样去等一系列问题的深思。这些集中体现为党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指引新时代共产党人不断回望原点、继续前进的灯塔。

我们常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其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浸润,唯此才铸就了钢筋铁骨,在历史激荡中永不褪色。“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起,就与先进性、纯洁性天然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使得共产党人底色正、信念牢,在建党之初就为自己构筑了精神高地。党之所以能被人民和历史所选择,关键就在于自身所保持的始终如一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当然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层出不穷的艰和险时刻挑战着党的建设。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四大考验”下,“市场经济考验”首当其冲。一些原则渗透到党内政治生活,特别是等价交换原则,权力被当成“等价交换”的筹码而被“明码标价”,权钱交易成为“潜规则”侵蚀着党性,滋生出各种有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主义思想,腐蚀着党的肌体,党内政治生态污浊化。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忘、党性修养缺失,丧失历史使命感,长此下去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以苏共丧失政权为例,其教训之一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袭扰下,苏共未能妥善处理市场原则与党性原则的冲突,党员干部信仰迷茫,出现“夜间人”现象,苏共成为特权阶层的发声器,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警惕市场经济对党的建设的消极影响,是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大课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9〕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忘记初心”这一问题,“初心论”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形成了以“补钙论”为中心的思想建党理论,将思想建党挺在前沿,筑共产党初心之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思想建党的导向下,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重申共产党人价值观。与此同时,发挥制度建设的“刚性”震慑作用,坚持把制度治党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抓手,加强政党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严格规范权力运作,以自我革命的魄力实现了对党建新规律的探索,在伟大斗争中坚持问题意识,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五、动力论:远大理想目标的使命驱领

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如今“初心论”的系统化集成,是新时代党在践行远大理想目标征程上的使命驱领。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筑梦。97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不改,使命仍在,阶段目标逐步实现,作出了“三大历史贡献”,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作为“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部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制定了小康目标、“翻两翻”和“三步走”战略等一整套基本的方针政策,随后,党又细化提出小三步走等方略。新的历史站位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一提法,提升了“三步走”戰略的高度。十九大上则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提振了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实现奋斗目标的升级和跨越,开启了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新征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党得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向世界和人民交了份优异的“中期考核”,朝远大理想目标又趋近了一步。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十九大上,贯穿全篇的“初心”和“使命”,是共产党人对崇高理想目标追寻的当代出场形态。“初心”是党的“魂”之所在,从党的宗旨出发,确立为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人类谋进步的理想信念,是党执政目的的宣示;“使命”是党的“行”之所在,从党的事业追求出发,确立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下共产党员应当具备的担当精神,是初心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的要求,可视为初心实现的必经途径。当前,初心和使命转化为激人奋进的动力的内在逻辑,少不了矛盾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利器,分析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据此制定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解决阶段性任务。主要矛盾变化在高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内在动力,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的内在逻辑。矛盾的表现形式虽有差异,却是对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目标的精准性投射,使得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持续涌现,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创新论:开辟党建发展新境界

“初心论”是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治党治国重大问题的一个理论自觉,为新时代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逻辑框架,实现党的建设和党领导事业的统一,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政党力量,提升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

(一)创新党性修养理论,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

当前,党员队伍普遍存在党性存量不足问题,导致出现“软骨病”,从根本说是忘了初心。习近平在鲜明的问题导向中把握党性修养逻辑,发展思想建党学说,使党员干部对党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到哪里去、应怎样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思,为当代共产党人立心守身。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成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底,是党保持先进和纯洁性的基本前提。崇高的理想信念寓于共产党人的价值体系,成为个体和组织的最高价值追求。因此,习近平首先从理想信念的高度阐明了抵制错误思想的重要性。他将理想信念提升到“高于天”的高度,形成了“开关论”“补钙论”“纽扣论”等一系列论断,阐发了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政党和国家的动力作用,用理想信念筑实精神大厦的根基,使党员保持不可或缺的精神状态和政治担当;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辩证统一,强化制度治党,构建规范有效的治理体系,释放从严治党的聚合效应,从而协调发力推动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格局体系,使得反腐败呈压倒性态势。党中央突出强调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强化政治责任。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活、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了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升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厚植了思想建设。

(二)发展政党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方案

近些年,西方政党频发“黑天鹅”事件,追根溯源,在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一开始就不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至高关怀,不具有先锋队的性质,自然也不具备崇高的远大理想目标。政党的成员无需经过考核、宣誓,大肆组阁,难以内生出强烈的使命担当,成为极少数人利益的发言者,在长期政党倾轧的“跷跷板游戏”斗争中失去了政党本身的价值追求,沦为大选的工具。

反观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5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世界第一大政党。97年的来路上,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广大亚非拉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指明了努力奋斗的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党用几十年就取得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成就,书写了世界政党史上的奇迹,这源于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优势。新时代下,我国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完善政党制度,既确保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这一地位,又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确保了执政力量的团结。成功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度自信,构建了我国政党治理的话语体系,为政党建设美好世界展现新作为、焕发新气象。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提到的“三个一如既往”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时代担当的生动写照。面对分化与重组并生的世界格局,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的中国之治,为世界未来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案。中国共产党摒弃了西方机械论的历史观,打破了僵化的思维模式,与世界各国政党进一步加强交往,为世界政党建设提供方案,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七、实践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铺展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我们要不断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建设伟大工程和推进伟大事业作为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以充满“斗志”的精神状态,进行伟大斗争,为实现“伟大梦想”而赓续奋斗。

(一)建设好党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领路能力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好伟大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葆育宗旨之本。十九大从目标、主线、布局和具体举措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全方位谋划,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而奠定坚实基调。整体原则就是要继续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持续深入补好共产党人的“钙”,以此来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为此,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专题教育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党员干部认识。抓好学习教育,建立健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促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工作指导和决策的强大武器,提高理论素养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本领恐慌”。理论在党员干部灵魂深处的不断内化,加强了党员个人自身修养,提升了党员干部做事的自觉性,并在实践中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自觉行为,增强与人民心连心的真挚情感。

(二)解决好新阶段新矛盾,夯实伟大复兴根基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继续成功推进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关键。经济领域的矛盾叠加、风险隐患,更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出更多以创新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有效、活力、有度的体制架构,增强我国经济的先发优势。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就是要不断为广大人民谋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改善民生,就人民最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污染等精准发力,实现共建共商共享。着力解决地区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让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可持续的举措真正落地生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化,走出一条生活富裕、生态“山清水秀”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路向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从国内走向国外,对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要日益上升,互利共赢、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共识的全球性主张。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的是以共同利益观来打通经济领域之间的交流,利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势头,发挥政策的疏通效用,破除亘在其中的贸易壁垒,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来调动各国各民族主动性。在物质生产的相互交流中,倡导新型文明交流观,用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实现“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意义上的平等交流,全球人民共享内涵丰富的精神生活。坚持总体安全观、全球发展观、生态守护观,将风险扩散最小化,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用一支支“独奏曲”交鸣成和谐的“交响乐”,共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国际秩序,在国际传播中奏响中国声音,彰显大国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20.

〔3〕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18.

〔4〕鄧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5.

〔6〕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4-345.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

〔8〕万相昱,张涛.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J〕.红旗文稿,2017,(13).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人民十九大党的建设
“十九大”行情拉开序幕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为“十九大”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