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探析安德鲁·莱迪斯的悲剧缘由

2018-10-16 10:51吴彦凤
祖国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弗洛伊德

摘要:影片《禁闭岛》主要讲述了联邦警官安德鲁·莱迪斯家破人亡、精神崩溃的悲惨故事。故事以悬疑始,以悲剧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从安德鲁的悲剧固然与其悲惨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其深度的人格结构失衡——自我、本我和超我长时间的剧烈冲突导致了自我的崩溃和神经症的产生,而他强烈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是其一系列幻想和行为的真正源泉。

关键词: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 自我防御机制

影片《禁闭岛》改编自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由马丁·斯科西斯执导拍摄,于2010年2月上映。故事主要讲述了安德鲁·莱迪斯的悲剧经历。安德鲁在生活遭遇重大变故后,患上严重幻想症和精神分裂症,依靠幻想生活。其主治医生为了治愈安德鲁的疾病,安排人员扮演他幻想中的角色,期望帮他重返现实,恢复健康。然而经历过一系列的打破幻想、重拾回忆的过程后,安德鲁却选择接受手术,宁愿忘掉一切。

从表面上看,安德鲁的种种经历似乎是不公的命运推动其走向悲剧的人生,然而,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视角出发,则可以再更深层次上探究其悲剧成因,从而为现实生活中遭受相似痛苦的人们发出警示。

一、导致安德鲁精神崩溃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悲惨的个人经历

安德鲁曾做为美国士兵参加二战,退役后成为一名联邦警官。战争的创伤在安德鲁的心里难以疏解,导致他终日酗酒成性,对妻儿缺乏关怀。其妻子患有重度抑郁症,曾试图自杀,还焚烧了他们的房子。然而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和重视,得过且过的安德罗最终亲眼目睹其妻溺死了他们的孩子,于是举枪射杀了妻子。

一夕之间痛失妻儿,其惨痛的个人经历无疑是造成安德鲁精神崩溃的最直接、最直观的原因,然而长期的人格结构失衡才是其最终家破人亡、走向崩溃的深层原因。

二、导致安德鲁悲剧人生的深层原因:无时不在的人格冲突

按照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只有这三者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人格才能够有效地在外部环境中生存并发展;反之,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人格的发展就会受到威胁,精神疾病也会由此产生。每个人的人格都无时不处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角逐和相互制衡之下,没有人不受到这三者之间力量角逐的影响。《禁闭岛》的主人公安德鲁也不例外,影片中其本我、自我和超我对其行为的影响和精神的控制情节比比皆是,以一种清晰了当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人格结构失衡及其所导致的悲剧结果。

(一)本我

本我是“一种混浊状态,一锅沸腾的激情”,它是与生俱来的,靠遗传的本能提供能量、激起欲望。它 “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1]129,也无视外界的冲突和实际的危机,只是本能地追求快乐和满足,“本我的动力表达了个体有机体生命的真实目的,那就是满足它的先天需要”。

影片中安德鲁的本我在以下几个情节中得到了体现。首先,参加战争时,安德鲁参与射杀投降的敌军士兵,并故意踢开自杀受挫的敌军指挥官的枪致使其痛苦许久才死亡,这些经历体验了本我追求屠杀、复仇的快乐原则。其次,退役后为了逃避心灵的痛苦,安德鲁养成酗酒的恶习,一味从酒精中寻求快感,逃避痛苦。这是本我无视外界冲突和危机,一味追求快乐与满足的体现。最后,在发现妻子亲手溺死自己的孩子们以后,安德鲁痛不欲生,他将妻子抱在怀中,对她说着爱她,然后扣动了扳机。虽然他曾辩解说他是为了让妻子得到解脱,然而從弗洛伊德的观点来看,本我在此行为中起到了巨大的动机作用。正是逃避思考,跟随本能行动的本我让他在痛苦中枪杀妻子,随后又忘却这一切,试图在幻想中得到灵魂的宁静。

(二)自我

自我由本我分化而来,是本我在与外界环境产生联系的过程中根据现实原则的需要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自我控制着进入外部世界的兴奋发射”,“管理着它自己所有的形成过程,”,“即使在入睡的时候也对梦进行稽查。压抑也是从这个自我发生的。通过压抑,自我试图把心理中的某些倾向不仅从意识中排斥出来,而且从其他效应和活动的形式中排斥出去”。[2]《禁闭岛》中安德鲁的自我是遭受最大折磨和压抑的主体。战争时期安德鲁目睹过集中营中的惨象,了解集中营中所进行的可怕的脑体实验,曾参与对已经缴械投降士兵们的屠杀,也曾亲自目睹一个人在痛苦中挣扎死亡。这一切都违背了他对现实的期望,他觉得自己“见过人可以对人做出什么样的事情”,并且“已经受够了杀戮,再也不想杀人了”。安德鲁的梦境也一再地体现了他的本我以及其所遭受的压抑。每次在梦境中妻儿劝他放弃的时候,安德鲁都会痛苦得反复说着“我不能”,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着各方力量的巨大冲突——自我在追求快乐的本我、追求完美的超我和残酷的现实各方的较量中痛苦的挣扎,试图追求一个平衡点,让自己能够不那么痛苦的继续生存,却连在睡梦中都难以逃脱被各方撕扯推拉的厄运。

(三)超我

超我,由自我中分化而来,又反过来以至高的道德观念监督、审视着自我的活动,弗洛伊德指出:“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尚行为的主体。”[3]52一个人超我的产生和其儿童时期所接受的价值观或行为准则密切相关。儿童早期的是非观主要建立在其父母对其行为所进行的奖赏或惩罚等态度的基础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是非观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最终形成一套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体系,也就是超我。超我的主要功能是以社会规范为标准,对自我进行审视和控制。当自我做出符合道德准则及社会规范的行为时,超我就向自我传达出欣喜、自豪等情感;反之,超我就会另人产生惭愧和内疚感。所以弗洛伊德说:“这个新的精神构成部分继续发挥着迄今为止是由外部世界中的人们所起的作用:它观察自我,命令自我,评判自我,并以惩罚来威胁自我,简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4]

超我在安德鲁身上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现实越残酷,他越难以接受的原因。目睹着集中营的成群的尸体的时候,超我就已经在自我和本我进行拷问和指责,那些尸体仿佛在对他说着:“你本可以救我们的”。对缴械投降的士兵进行射杀,违背了安德鲁所接受的对待俘虏的原则。发现妻子溺死孩子以后,他记起妻子曾经跟他倾诉过自己的痛苦感受,是他的不闻不问导致了这一切,然而他本应该倾听并重视的。在超我的概念里,世界上没有屠杀、战争、可怕的脑部实验,然而他偏偏经历了这一切;在超我的世界里,家庭就该是相亲相爱美满和睦的,然而自己的酗酒无视却导致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理想和现实之间强烈的反差让安德鲁难以接受,本我爆发,自我崩溃,超我重塑了另一个自己。

(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和自我防御机制

人格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却又无时不在进行着力量的角逐,试图主导并控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本我一味追求快乐,自我的目标是追求现实,而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它们分别遵守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至善原则。很多时候这三者甚至是背道而驰、互相冲突的。人格在三者的制衡下存在并发展,只有这三者处于一种平衡、健全的状态之下,人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用正常的心态感知世界;反之,如果三者之间的冲突过于激烈,就会使自我因难以承受巨大的张力而崩溃,使个体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

在影片主人公安德鲁的身上,无时不在发生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和较量。本我在屠杀、酗酒和幻想中追求着快乐,自我却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里苦苦煎熬,而超我又无时无刻不将焦虑和责难投向梦境和潜意识。现实,自我和超我总是在压制本能的冲动,超我总是在威严的检阅着自我,最终让自我不堪重负,轰然倒塌。在这场力量角逐中,本我和自我惨败,超我使安德鲁承受不了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安德鲁“英雄”的身份让其在幻想中得以解脱,在这个过程中,其强大的自我防御机制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自我防御机制即个人采取否认和歪曲现实的办法来解决焦虑和冲突、保持心理平衡所采取的心理措施,分为否认、压抑、投射、反向、转移、合理化、升华等,安德鲁重塑的自我正是几乎采取了所有的这些防御机制,才得以让他在幻想中苟且存活。

安德鲁不止一次否认自己曾经有孩子的事实,事实上就是期望通过否认来避免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历。虽然他否认自己有女儿,然而女儿却在梦境中频频出现,这实际上是压抑作用的典型体现。他幻想中的杀妻仇人源于投射机制,而他一次次声称自己反对暴力和杀戮,却又多次用暴力伤害他人,是反向的表现。安德鲁对德国移民纳林博士的反感是转移作用的最佳体现,即将自己对德国士兵的憎恨转移到了一个与德国有关的精神病医师身上,以减轻心理的愤恨和焦虑。杀死妻子以后,安德鲁反复对梦境和幻想中的妻子表達爱意,是他为了合理化自己的罪行的表现,而他在幻想中遗忘了自己的罪行,将自己重塑为一个英雄般的形象,则是一种升华自己的行为的表现,为的是将自己的行为变得被人认可并嘉许。

这种种的自我防御机制虽然有助于减轻人的精神焦虑,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却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它们只能缓解或暂停焦虑,却不能阻挡焦虑继续以潜意识的形式折磨人的心理。而且,一旦人过度依赖自我防御机制,自我可能就会受到完全的控制。而一旦防御机制突然失效,自我就会陷入更大的焦虑和痛苦之中,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这也就是为什么面对现实的揭露,安德鲁情绪完全错乱,痛苦至极并最终选择遗忘现实的原因。

三、结语

安德鲁的遭遇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而造成这种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无疑在于其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长期斗争和冲突所导致的人格失衡。可以说,安德鲁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他的身上折射出了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所有人类的心理机制的运作情况——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和谐运转时,人才是正常的人,健全的人;反之,一个安德鲁被遗忘了,更多的安德鲁式的悲剧会发生。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结构[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129.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2.

[4]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1988.

(作者简介:吴彦凤,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现执教于河南护理职业学院,职称助教,研究方向: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
从弗洛伊德入门精神分析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漫画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