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与道,并行不悖?

2018-10-16 11:48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赵括秦军重器

《易经》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法则规律;而器,是具体可感的物体。

貌似,器与道,并行之。我之见,器非与道并行不悖者。器,当在道之上。

李鸿章曾说:“欲求驭外之术,惟有力图自治,修明前圣制度,勿使有名无实;而于外人所长,亦勿设藩篱以自隘,斯乃道器兼备,不难合四海为一家。”国家想要发展壮大,既要有中国传统的道,又不能固步自封,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器”,这才是重中之重。

然而,思想落后的晚清政府,却对器没有足够的重视,更没有将其转化为利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君王以思想、以道德伦理治天下,以致很多生产发明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当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我们在参加科举,在考取功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每日聆听圣贤之语,认为可以永远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可是,当列强拿着长枪大炮向中国发起攻击时,我们才发现,理论不能成为对抗的资本;一次次失败的教训,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没有器的道,是空乏的。

思想家王夫之说:“无器而道毁。”国家没有道,就没有发展的方向,就会人心惶惶;国家没有器,就没有力量,道的保护与落实就成了空谈。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创造出如贵州天眼、中国高铁、特种隐身技术等令其他科技强国难以望其项背的大國重器。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国家如此,人亦应如此。王阳明就堪称有道却更有器的典范。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就曾在腰牌上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为什么呢?王阳明苦苦寻求道的真谛几十年,从风华正茂求索到年华老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悟出了真理:知行合一。他一生讲授心学,门下弟子无数;他足智多谋,从不拘泥于世俗礼教。他不仅悟了道,更成为时代之器。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名将之子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与秦军作战时,却因不懂实战,大败于秦军,这便是著名的“纸上谈兵”。可见器对人的影响。

新时代的我们,应回望历史,反思历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守大道学习知识,更要成大器注重实践。如此,社会才能有良好风气,国家才能繁荣富强。

(编辑:李跃)

“器,当在道之上”。作者立论新颖,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进行论述。首先从国家谈起,李鸿章的观点与当时中国的做法形成对比,再联系现实强调突出“器”的重要。这是第一层对比。接着,由国家推及人,用王阳明与赵括的事例进行对比,证明“器”对人的影响。这是第二层对比。如果能更注意论证的详略,文章会更趋完美。

猜你喜欢
赵括秦军重器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国之重器:洲际导弹
赵括很忙
华龙引领 国之重器
赵括不止纸上谈兵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趁火打劫(下)
赵括兵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