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的关键:让学生“动”起来

2018-10-16 12:08杨文荣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字源错字组词

杨文荣

十多年的课改下来,课堂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本质上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没能很好地发挥,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但好多活动仅流于形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差,学生整体水平提不上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由外显到内在地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更加优化、逐步走向高效呢?以“消灭错别字四步学习法”为例,要想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应该做到三个改变。

一、变“观众看戏”为“自己演戏”,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课堂环节再现:整理词卡。每学完一个单元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学习中写错的字都找出来,然后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整理词卡。学生整理词卡的过程,既是学生个人主动复习、查漏补缺的过程,又是小组内互相学习、不断纠错的过程。教师真正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还给了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被教师侵占,学生才会拥有学习的主动性。

再如,课堂环节再现:猜词游戏。一组甲学生描述本组词卡上的一个词,小组其余的同学猜出这个词并书写下来;然后由二组甲学生再描述他们组词卡上的一个词,小组其余的同学猜词并书写;然后是三组甲、四组甲……一组乙、二组乙……以此类推。等每个小组都把词卡上的词语表演完,再把各组学生的答卷收起来,小组间交换批阅,由阅卷小组学生找出被批阅小组学生写错的字,然后由批阅者把错字填入教师事先在黑板上画出的表格内并介绍这个字的错处,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随机介绍一下自己的记字妙招。如果各小组有相同的错字出现,则用“正”字记数法进行统计,各小组间按照错字的数量进行评比排名。

二、变“讲解传授”为“探索体验”,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课堂环节再现:错字入文。让学生运用上面统计出来的那些错别字,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书面表达,以达到学习记忆的目的。比如,课下去查找错别字的字源、字理,记录查找过程或者结果;回想自己因写错别字而遭遇的尴尬故事,写下来讲给大家听;自己扮成错别字,创编一个故事;把错别字写进一个童话,发挥想象;等等。此时的学生就仿佛是一群鱼、一群鸟,自己去觅食,辽阔的大海、宽广的天空任由他们驰骋。尽管他们走的远近不同,收获也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都会收获自己的精彩。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教。一个人的才能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个人的不断努力磨砺出来的。教师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产生惰性心理。因而,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保障学习的质量。

三、变“死学”为“乐学”,保障學生的参与热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且学得轻松有效,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除了采用上面提到的“小组积分PK赛”之外,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法。

如,课堂环节再现:成果分享。学生把自己写好的作文,用不同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分享交流,其他学生对分享者的内容、表现形式及状态等进行点评。比如,查找字源、字理的学生分享时可采用书、画式,边写边画边讲;编故事的学生把自己写的作文可当作剧本,栩栩如生地表演出来;写童话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可以出示自制的小巧精美的绘本故事书;形近字的对话可用逗人开怀的相声小品,生动地表演出来;等等。

学生分享的方式各种各样,真可谓百花齐放。在妙趣横生的课堂上,学生个个兴致高涨,在学生说、演、画、讲的过程中,学生的手“动”起来了,学生的口“动”起来了,学生的脑“动”起来了,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可以看到后进生奋起直追的坚定,听到评价者发自肺腑的赞美,感受到分享者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如此高涨的热情,又何愁没有“乐学”的动力呢?

总之,只要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舞台还给学生,学生就一定能“动”得自如,“活”得精彩,课堂教学也一定会逐步迈向高效!

猜你喜欢
字源错字组词
李学勤《字源》形体说解辨证举例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小小纠错王
错字惹祸
错字在身边
我会组词
想一想,填一填
错字消消乐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