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清考”,大学想混日子不再容易?

2018-10-19 07:15文丨王
遵义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育部毕业考试

文丨王 霞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对加强本科教育再次“加码”。《通知》要求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淘汰“水课”,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这个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反对,更多人赞同,但也有许多人持保留意见,认为有待以后的观察。取消“清考”究竟为何引发如此多的议论。

何谓“清考”

“清考”是高校专有名词,特指该校在考生毕业前给予的补考机会。大学生毕业必须达到相应的学分要求,课程考试合格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如果课程结业,经过考试、补考、重修均没有合格拿到学分,学校会在临毕业前再给学生相应的考试机会。如果“清考”也未通过,就不能取得毕业证。

一所高校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学校一直有“清考”,且每年人数都在3位数。不同学校的“清考”政策不同,他们学校只给毕业生一次“清考”机会,而有的学校“清考”可以考两到三次,“学校对毕业率有一定的要求,不会让大批的学生拿不到毕业证书。”

“清考”过关的难度,每个学校也有差异,但总体是以“不为难”学生为前提。有些学校监考很松,有的学校则提前“划重点”,学生把答案背下来基本就可以过了。“实在不会,把卷子写满,老师能给分的一定也会给分。”一位今年刚刚毕业的学生告诉记者,“清考”前他们详细了解了“行情”。

“清考”制度,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一种举措,有了“清考”制度,一些大学生可以“心安理得”地混日子——“没关系,就算挂科了又怎么样,不是还可以在毕业之前‘清一清’吗?”在这种思想的怂恿下,一些大学生养成一种“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学习态度,对于能否顺利毕业,他们是没有“后顾之忧”的,于是,在这个群体当中产生一种“60分万岁,61分浪费,59分惭愧”的奇葩论调。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大学教育都属于严进宽出的类型,十二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高考圆梦,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就会松很多了,在很多大学,只要自己不是太离谱,都会在毕业的时候成功拿到毕业证的。期末挂科了?没事,下学期有补考;补考没过?没事,再下学期有重修;重修还没过?别担心,毕业前有清考。四级没过?没事,学校有自划线,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只要不是被勒令退学那些的,成绩确实无可救药的,学校在毕业的时候都会想办法让学生成功拿到学位证的。这和上大学之前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

正因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上大学后,不少学生就开始混日子。一直以来,这种“严进宽出”的本科教育为人所诟病,认为这并不能教育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因此,教育部作出的这一规定,也让不少人认为,我国大学朝实行严出培养模式迈出了重要一步。

按照教育部要求,2018级学生全部取消“清考”。采访中,大多数学生对此表示赞成。“如果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后面有补考,补考后还可以重修,已经有很多次机会了,‘清考’其实没有必要。”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周钰说,在大学里一而再地出现挂科、考试通不过,说明这个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出现了问题。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吴啟南介绍,该校2017年取消“清考”制度后,为了保证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质量,学校加强了过程管理,每门课设计不同的阶段进行打分,课程结束时作为平时成绩算入总分,并要求占比在50%至60%。

“我们还加强了平时对学生的学业帮扶。”南林大教务处处长毛连山介绍,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部分课程难度比较高,对于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学校会设专门的重修班级,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辅导。

“国内大学的毕业率都是90%多,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毕业率只有30%—40%,”毛连山说,太高的毕业率会导致学生的懈怠。国家现在对高校教学质量越来越重视,他认为毕业生“严出”将是趋势,“我们正在对照教育部的标准、全球排名前50名的学科标准,大面积修改教学方案,对学生要求更严格,让学生学得也更科学。”

取消“清考”真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吗

取消“清考”这一举措无疑会对学校和学生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一举措真的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改变吗?

也有人担忧,取消“清考”有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放水。

试想,有太多的人通过不了考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毕业率,势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学生通不过毕业考试,学校也很麻烦的。所以学校很可能会在平时的考试中更加的放水,会在补考中放水。学生也会想更多的办法通过这些考试,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学生不想学习是来源于他们自身的惰性以及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越是逼迫他们学习,学生越不会认真的学习。他们本身就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更没有了动力。

所以教育部的这一项政策是很明显有缺陷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不学习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想去学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从考试规则上解决问题,不如从教育方式上解决问题。

从根本上让学生爱上学习,自主性的学习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教育部应该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去鼓励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一些东西,而不是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现学现卖!

乐观者认为,取消“清考”势必会让很多的大学生重视起来,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注重专业课知识,好好上课。同样对学校而言,也会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课程安排。而且取消清考制度之后,对那些抱有侥幸心理打算临阵磨枪、学校会放自己一马让自己成功毕业的学生们当头棒喝,不再抱有幻想。

当然,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需要取消“清考”的倒逼,也需要完善评价体系的浸润。

首先,高校要为本科教育注入鲜活的“血液”。很多大学教师,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应付课堂,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几乎很少有比较大的收获。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看手机、埋头打呼噜的现象在一些高校并不鲜见。

其次,高校要在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撰写和审核上要“做足功课”。毕业论文,必须和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接轨,而不是为了完成写论文的任务而任由大学生去搞“天下文章一大抄”。让大学生的论文能够在毕业之前为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解渴”,不仅大学生本身思想要高度重视,高校对论文的评审机制也要补全短板。

同时,大学生的考勤制度也要狠抓落实到实处,对于无故缺席一定时间段的大学生,该做思想工作的必须第一时间做思想工作,不能任其自生自灭;该劝退的及时劝退。

良性制度,必须要真实有效的实施下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新京报刊载的《取消“清考”大学教育不再“放水”》中认为:在发达国家,大学普遍实行严出培养制度,本科教育淘汰率很高,而之所以没有遭遇舆论质疑,是因为淘汰其实是一种持续的双向选择——学生选择大学,大学选择学生。

像美国的大学,招生培养实行学生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与自由转专业制度,即在招生时,学生自主根据大学的招生要求提出申请,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获得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在进入大学之后,如果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可以提出转学、转专业申请,转入学校、专业可结合其大学学习表现、当年的高中学业成绩、统一测试成绩,做出是否接受的决定;同时,大学也可淘汰不合格的学生,被淘汰学生可再申请其他学校。

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也促进大学重视培养质量、特色,严把质量关,吸引学生选择。

我国大学目前的招生培养制度,还以计划为主,实行计划招生、计划培养,学校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均有限。因此,实施淘汰制,在加强过程管理之外,还需围绕扩大学校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进行大学招生和培养改革。

猜你喜欢
教育部毕业考试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准备考试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