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意境”,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8-10-19 09:11刘在丽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韵味现代文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历经千百年历史浪潮的淘洗流传至今。现如今,传统文化正处于不断深化学习、发扬的时期。现代青少年是未来生活的主人,肩负着不容推辞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小学阶段若能让青少年在语文课堂上耳濡目染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神在学生心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传统文化将有机会延续其厚重的人文和精神

价值。

文学作品皆有意境,意境是文学的形象系统之一。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笔者认为,在人教版的中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抒情文和叙事抒情文蕴含着不同的意境,恰好与一些古诗词的意境遥相呼应,甚至如出一辙。在教学这一类现代文的同时笔者尝试融入意境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既作为同文阅读的选材又可促进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情景交融,古今同境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交融的其中一种类型就是“景中藏情式”。在这类意境的创造中,作家不直接言情,而是藏情于景之中,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奇特的画面,往往更添浓浓情意。例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一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将内心的感受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在只见绿地不见花这一段,作者这样写:“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教师引导学生聚焦“寂寞”一词,学生开始只是悟到绿地的颜色单调、枯燥,再反复读之后,明白了“寂寞”一词实际藏“失望”的心情于景色描写之中。这样,“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学生随即了然于心。当师生品读花儿冒雨开放这两段:“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紧扣“小花”和“傲然挺立”的画面引出诗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让学生进行比对,找出两种花的共同点。学生会发现两种花儿都具备勇气十足,勇敢开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出清代诗人袁枚的整首古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师生共同品读感悟,学生会进一步发现,诗中的苔花和文中的小花,都没有温暖阳光的照射,却能勇敢绽放;诗人袁枚和《花的勇气》的作者都没有提到喜欢二字,但是诗句和文章的文字描写的画面却创生了诗意的空间,深藏着两位作者对花儿的敬佩和赞赏之情。

就这样,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之中,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古代诗与现代文之间的契合叹为观止。随即,我让学生分别深情诵读诗和文,在意境相生之中体会花儿顽强不屈的生命姿态,语文之美徐徐呈现于课堂之中。

笔者发现,在这一课堂中的现代文和古诗无一涉及情字,但均情藏景中,两篇不同体裁的作品之意境可谓异曲同工,含蓄之处正如司空图所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两篇作品的融合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实现对接,给学生留下回味课堂的空间。

二、虚实相生,意在言外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有实境和虚境之分,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为例,作者描写了三个画面——“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去时”,其中“潮来时”的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的是真实的潮水形态变化,是实境;而“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体现的是浪潮的磅礴气势和巨大声响,而“千军万马”、“山崩地裂”则是对浪潮翻滚的画面描写进而引发的联想,是作者伴随着浪潮这一具象联想而产生的体会和感悟,赞美大自然的言外之意生发虚境,“实者逼肖,虚者自出”。在品读之后,教师随机引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一系列诗句,可加深学生对浪潮非凡气势的感悟。如孟浩然的“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再如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历代诗人对钱塘江大潮所作的诗篇不胜枚举,瑰丽不一。而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恰好也包含虚实两种意境,“瑶台失手玉杯空”即是诗人对掀起的水波浪花这一物象进行提炼和加工,想象为天上的仙杯倾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真是形似神具。此诗与《观潮》一文,皆含虚实意境,又是不可多得的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今之对!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这一环节中,意境共生,同结构的诗文互补,让课堂的语文味十足。

三、生命律动,发情于心

什么是生命律动?就是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叫做生命本身的美。通过品读古诗,并由古诗作为引子,把学生带入物象本身的美的情境之中,在此情境中朗读现代文本,可生成美在心中,语在文中的境界。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中描写榕树叶子的繁茂和绿色的生机这段,只是一片普通的绿叶,作者却从中看到了颤动的生命,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如此设计发问,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出诗句“榕树天生自理霞,枝繁叶茂绿生华。”、“谁说独木不成林,霸地撑天百丈荫。”,这些诗句无不写出榕树的蓬勃生机,由诗句创造意境,运用巧妙的串词和富含感染力的语言引读文本,学生渐渐被带入被绿色包围的意境之中,继而生成感悟,领会作者对绿叶、对榕树本身的美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四、韵味无穷,至境之求

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明代陆时雍认为,“韵”是意境的生命,“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所谓韵味,是由物色、情感、意味、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美感效果。”笔者认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一文,颇具韵味。特别是作者回国前外祖父赠送并解说“墨梅”那一段,让人自然而然想起元代诗人王冕的力作《墨梅》中的诗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首诗一方面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再一方面翰墨与梅花的淡淡幽香仿佛迎面扑来,“诗格”、“画格”、“人格”巧妙融合,与文本的文段不谋而合,这就是由韵味传达的极美的、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在此意境中继续引出其他咏梅的诗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师生共同诵读之后,再次以激昂的语调、振奋的情感品读外祖父的语言,中华民族的气节——梅花魂的精神渐渐定格学生心中。

古诗与文本共同的韵味,可以成為课堂教学的载体,成为一个极好的源起点,再加上感情朗读,意境在课堂中诞生,韵味在朗朗书声中萦绕回转,让人感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教学相融合之后产生的相生相趣的至美境界。

意境,对于学生来说似乎难于理解,但是教师善于创造、发掘课堂意境却尤为重要。人教版的教科书里许多作家的现代文本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如果我们能够深入研究,进而有效、巧妙运用抒情文章的意境,那么语文课的魅力会增色不少。

《课标》要求学生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今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具体篇目可由教科书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在中高年段的语文课堂中,以意境为源点,将经典、优秀的古诗词融入现代文的教学,不仅能对文本加以拓展补充,同文共赏,让学生得到言语的积累和文学的浸润,更是拓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途径,巩固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力。而意境即诗意空间的创生与拓展,需要不断的思考、探索和钻研。紧扣意境,创生意境,连古通今,串联类文,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刘在丽 出生年月:1981年11月

性别:女 籍贯:广西来宾 职称:小教一级

学 历:本 科 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融合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韵味现代文
走遍万水千山
“阅读世界”2018年中考阅读题点题小结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文阅读教学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中考语文应与教材中的现代文紧密结合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现代文阅读练习
韵味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