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视域下凉山彝族稳定脱贫策略及路径研究

2018-10-19 09:11尹曾赋汤雅婷李佩松陈之烨王珏
西部论丛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路径研究

尹曾赋 汤雅婷 李佩松 陈之烨 王珏

摘 要:为了平衡民族地区的发展,十九大报告大会明确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必要加大努力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一些强化措施,以促进在西部地区的发展形成新的模式。面对新形势,民族地区的发展政策层出不穷,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会抓住化茧成蝶的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凉山彝区具有特殊的贫困表现形式和扶贫机制。稳定扶贫战略的实施面临着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扶贫合作机制缺失、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外部帮扶资源单一化大幅增长、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等一系列矛盾。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稳定脱贫 路径研究

2016年,凉山党中央和国家政府采取稳定政策,加快扶贫开发和艰苦创业步伐,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明确有效地确定了六大重点任务:一是产业和人民是扶贫的核心支撑,加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把民族教育作为扶贫的根本战略和防止贫困世代相传;三是把交通建设作为扶贫攻坚的象征性工作,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四是以新村新寨为重要的扶贫载体,优先解决扶贫住房问题;五是实施扶貧安置工程,着力改善人民发展环境;六是注重预防社会问题,坚决杜绝毒品、艾滋病“两大毒瘤”,移风易俗,坚决碾弃陈规陋习。

一、凉山彝区实施稳定扶贫政策面临的主要矛盾

1.区域贫困整体性与扶贫资源向贫困户集中的矛盾

凉山彝区呈现出更为显著的区域整体贫困格局,贫困乡村农民较多,收入处于贫困线边缘。在贫困家庭以“插花式”的分布,强调稳定到户能够有效规避贫困地区带来的“精英俘获”问题,提高扶贫开发资源的效率。因此,在这些地区简单的扶持“稳定到户”的政策可能会在两个方面导致更加突出的问题和风险:第一,家庭因素的影响导致帮助对象出现偏差。二是扶贫资源的集中配置,加剧了贫困和非贫困家庭的

矛盾。

2.贫困主体发展能力有限与合作机制缺失的矛盾

凉山彝区面临的人力资本不足、积累能力有限、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问题相对突出。有限的自我发展能力与缺乏合作机制的矛盾,使彝区稳定扶贫突出地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贫困农户难以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无法分享农村经济发展成果。二是扶贫产业发展面临规模小、要素不足以支撑的制约。三是贫困家庭的财产收入难以增加。

3.致贫原因交互性与帮扶资源物质化的矛盾

凉山彝区的贫困本质上是地理、经济、文化、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相互作用形成的“贫困陷阱”。 在扶贫资源继续集中于贫困家庭,成为贫困家庭意味着可以获得大量的援助物资,在部分贫困村,已经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迹象“争取或等待成为贫困户”, 因为农民之间的类似的经济状况,为了维持或获得资格的贫困家庭,隐瞒实际收入的行为,甚至不愿出去工作已经出现,不仅使稳定扶贫工作偏离政策初衷,而且对外部帮扶的过度依赖导致存在着大规模返贫的风险。

4.民族文化独特性与脱贫路径现代化的矛盾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保存了凉山彝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彝区发展具有“一跃千年”的社会巨大跨越性发展,面对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兼容的问题。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在身份混淆、盲目模仿赌博和奢侈消费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文化“逆向选择”,将其作为一种外部“先进文化”带入彝区,不仅严重影响了彝区原有的文化规范也使稳定贫困的工作难以推进。

二、凉山彝族稳定脱贫策略及路径研究

区域发展视域下凉山的稳定扶贫脱贫路径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实行引进人才和文化教育。

(1)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凉山彝区贫困的深度和程度与知识和文化发展的落后密不可分。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凉山彝区人才短缺问题比较严重,人才短缺问题亟待解决。凉山彝区国家干部下乡政策,应以人才下放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为凉山彝区贫困地区带来新思路、新方向。(2)开办具有特色的高教学府。凉山彝区扶贫开发的稳定性是以人才为前提的。最重要的是办好高水平学校,“启动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引进先进开放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专业、技能多元化或理论知识丰富,可进一步拓展当地学生的视野,也可学习和提炼。知识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保护凉山彝区的特色文化,也可以让人们对外界有更多的了解。文化水平越高,内在素养越高,为凉山彝区创造的价值越高。

第二步:优化产业结构。

(1)种植适宜的作物,发展天麻经济。凉山彝区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当地居民仍需将农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只有适应当地气候的作物才能带来经济效益。(2)调整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从凉山彝区的自然地理、民族性质、自然资源以及发展前景出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区域发展视域下逐渐转型,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并注重第一产业建设的模式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民生之本,是促进凉山彝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要致富,先修路。凉山位于四川腹地,多位于山区。交通制约了凉山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国家应尽快在凉山彝区建立高效的道路网络。以凉山贫困集中区为重点,根据山区、道路情况进行辐射规划。连通凉山彝区各个县、连接各国道和区外县道,为凉山区稳定扶贫开辟了道路。

第四步:稳定扶贫后,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

(1)加强凉山彝区扶贫资金的审核和监督。稳定扶贫脱贫就是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真正帮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致富。因此,凉山彝区的稳定扶贫监管也应关注各项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是否在县域实施,是否在村镇实施,是否在户实施,避免了由于干部裙带的关系,资金被随意分配或扣除的情况,甚至劳动分工不清,实施混乱。

(2)完善稳定的扶贫模式。在区域发展和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下,凉山彝区稳定的扶贫模式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使其成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扶贫政策。扶贫的关键是“稳定”,扶贫的本质是“全面、高效、科学”,也就是俗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 张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途径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2] 董婉. 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路径研究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哈尔滨新区对外开放路径研究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