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审美与生命价值

2018-10-19 07:08刘曙光李立远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命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刘曙光 李立远

摘要:休闲审美,是生活的艺术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它唤醒了人的本体意识、主体意识,使人们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产生更为深邃的理性的感悟。审美的虚拟价值,因人而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以中国赏石文化为例,我们发现休闲审美的价值主要包括自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三个方面。

关键词:休闲审美;人的全面发展;生命价值;价值的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8)01-0005-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确,由于生活富裕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已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消费、休闲和娱乐,从事生活艺术和艺术生活、休闲审美和艺术教育。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摄影、收藏、旅游,等等,都成了人们“生活艺术化”“美好生活需要”的对象。“价值的本体是人的生活。……从生活对象化出发理解的价值和财富必然具有精神性、主体性、社会性,因为作为价值本质属性的生活是具有精神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的。”实际上,这是在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精神境界、生命价值,即广义虚拟经济中所说的虚拟价值。本文以奇石赏玩为例,剖析人们高品质、高品位、高品格的文化雅好——休闲审美的虚拟价值及价值的主体性。休闲审美,如,奇石赏玩,其中寓乐、寓学、寓道。休闲审美,美在哪里、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认为,美及其价值就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于主客体的统一;在于自然、文化、艺术统一。

一、休闲审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是紧密相关的。中国梦、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就是要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的各方面的感觉得到充分发展,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达到诗意的人生境界。

(一)休闲审美与人的精神境界

人不仅有自我存续的天性,会有物质的、经济的生活需要;而且有生命表现、自我发展的天性,有娱乐、享受、荣誉、地位、气节、尊严、审美、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追求。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特别强调精神生活,或者说强调精神生活的虚拟价值。即使生产力水平、生活水平很低,人们也有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文化需要。精神需要的必要性、迫切性、重要性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凸显。

作为休闲文化的奇石赏玩,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闲情逸致。换句话说,赏石的前提条件是有休闲时间(有闲)。有闲才有审美的心胸,才能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赏石以前会是文人雅士的专利。现在随着物质生活丰裕,人们有了休闲时间,精神上的需求日益强烈,赏石已转入寻常百姓家,但文人雅士仍是赏石群体的中坚力量,奇石也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息。奇石赏玩,代表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休闲审美是最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张世英先生把人的精神境界,按其实现人生意义、价值的高低标准和人生在世的在世结构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等级:欲求的境界(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求实的境界(不再只是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欲望,而是更进而要求理解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秩序)、道德的境界(以对万物一体的领悟作为自己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作为自己所应该做之事而为之奋斗不已)、审美的境界(属于高级的主客融合的在世结构,完全处于一种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之中)。审美境界是一种完全的自由,是一种既超越科学又超越道德的人生境界。一般来说,人往往是四种境界同时具有。但是,各种境界的比例关系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表现:有的人这种境界占主导地位,有的人另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

(二)休闲审美与人的感觉的发展

一个人对奇石的鉴赏能力绝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培养的。而且,由于经济条件、学识修养、人生阅历的不同,每个人的感觉发展程度存在极大的差异。例如,对于奇石,地质学家、贩卖奇石的商人、文人雅士各類群体的感觉差异很大。地质学家求真(主要是求实的境界),商人求财(主要是欲求的境界),文人雅士求美(主要是审美的境界),他们所追求和实现的生命的价值是不同的。

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一般来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穿住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不能把自己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解放”出来。“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当人的感觉还囿于粗陋的实际需要的时候,人的感觉就只具有有限的意义。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

观赏奇石,如同欣赏音乐,可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审美意识,也是我们精神成长、感官发展的基本方式和必由之路,是主体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展现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说,它只能想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自为地存在着那样才对我而存在,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来说才有意义)恰好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只是由于人的本质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连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三)休闲审美与悟“道”

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休闲审美的价值就在于“问道”“闻道~得道”。奇石可以载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赏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超越功利、高远旷达,像《庖丁解牛》中所说的那样参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与道合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因此,有人把关于赏石的理论称之为“石道”。“赏石亦有道,天道、地道、人道,亦为石道。”

欣赏奇石,也是“得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让我们更好地、更深刻地理解自然、世界、人生,直接影响我们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例如,欣赏奇石,它促使我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融合与共时性,思考虚与实、有与无(存在与虚无)、有限与无限、远与近、大与小、绝对与相对、变与不变、科学与哲学、有待与无待,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生命正是通过得道而阅历丰富、品位提高、眼界开阔、思想深刻、品格完善、境界提升,进而融入宇宙天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体悟到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达到诗意的人生境界,“人,诗意的栖居”,这种快乐是不可言喻的。

二、“美”的虚拟价值,因人而彰

休闲审美的虚拟价值,是不可以以金钱来衡量的,而是取决于赏玩者的“聪慧”的释放程度、感觉的发达程度,即情、意、理、技等方面,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性”。即使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那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也是具有很大差异的。每一块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都可以看作是一部经典。那么,对经典的诠释解读,就因人而异,见仁见智。宋人杜绾(wan)在《云林石谱·序》中说,有砚奇可爱之石,“然人之好尚,故自不同”。柳宗元更加精辟地指出:“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奇石,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唤醒”它、去“照亮”它、去阐释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王朝闻指出:“只有当人们能用自己的眼光,从观赏的各种石头上发现与别人既相一致又有偏爱的审美特性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自由与快感,更有效地提高自己辨别美丑的能力。”

(一)不创造就不能欣赏:审美价值创造的主体性

审美价值是主体创造出来的。任何自然形态的东西,包括未经认识与体会的艺术品在内,都还没有美学意义的美,都还没有虚拟价值。奇石,包括景观石、象形石、抽象石、图案石、纹理石、生物化石,只是构成“美的条件”“虚拟价值的条件”,只是“原料”,虽然这个原料“起着决定作用”,还必须经过主体——欣赏者的意识加工。

奇石引发人们的不同偏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人的艺术活动是“一个生产劳动过程”,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劳动。它借助于形象思维,特别是丰富的想象力、联系力,但形象思维不是唯一的,有时也要借助抽象思维。此外,个人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文化修养等也常常不自觉地起着作用。

奇石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是“写实”与“写意”的统一,是“写境”与“造境”的统一,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是情、景的交融。首先,审美价值不在客体,不在奇石本身,因为没有经过心灵贯通的客体是抽象的、外在的,它不能满足心灵的渴求,不能彰显价值;其次,美和价值也不在主体,因为没有在外在世界中彰显的主体也是抽象的、有限的,也不能满足心灵的渴求,审美价值只能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撞击、交流、融通中诞生,而这必然是一个不断闪现而又不断消失,逐渐接近而又始终令人感到渺茫的过程。

奇石欣赏是神与形、虚与实、静与动的统一。一块石头美不美,要考虑它整体的完整度,上好佳品总是外形完整圆满、神形兼备,这是审美的核心要素。如有破损裂痕,则整块石头的气韵就断了,神采就失去了。例如,河源蜡石,观赏者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朦胧的状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远观其势,近取其神”。一塊蜡石的形状,换一个角度看,其造型就发生了改变;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观看,产生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取静还是取动,动静结合还是虚实结合,都应考虑整块石头的意境、外形形成的气势,石头原形要作为审美的基点,但审美者虚设的石头之外的环境又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虚实相生,托石寄情,境由情生,充满情趣。

虚实相生,就是一种妙境,这种妙境就是欣赏者智慧的释放、心灵的通达。这里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既有客观的成分,也有主观的成分。这种妙境是难以解释的,接近老子所讲的“道”。老子指出:“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赏石需要“性灵”,使主客体产生精神和情感的共鸣、互动

一石何奇?真正打动人的,构成为虚拟价值的,不是奇石本身,而是寄寓在奇石中的情感,是奇石带来的精神的自由(无功名利禄之牵绕限制)、审美的愉悦,奇石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寓意(做人的激励)、创新精神和意境。正如品茶,“不具备性灵的人喝茶,也会讲究茶器、茶叶与气氛,可他不懂得喝茶最高明的不在茶,而在茶之外,是精神上的轻松与通透。”

赏石,要把石头当作自己生命的对象化,要与顽石有情感的交流,要爱惜敬重它,它对于生命的虚拟价值才会呈现出来。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记载,牛僧孺对收藏在自己园林中的石头:“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和艺术品是表现情感的知觉形式,她指出:“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艺术家将那些在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在奇石(艺术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已经是被形式化或符号化了,由显性变成了隐形。奇石赏玩者的情感催生了奇石的审美形式,而赏玩者对奇石的快感、美感的产生,也是对形式而言的,赏玩者通过自己的经验把这种审美形式(隐性的情感)变成丰富的显性的情感。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尔指出:“如果艺术是享受的话,它不是对事物的享受,而是对形式的享受”,“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特质,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是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过程。使我们的情感赋的审美形式,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在艺术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经成为一种构成力量。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陆游的这一名句道出了赏石的一种共性——在虚静之中返璞归真。有的石头憨然无邪,有君子之气。

奇石可以以其神情逼真的形状,承载一个或喜或悲的传奇故事,寄寓人们的愿望与理想。常言道:“三分形象,七分想象,越想越像。”如长江三峡的神女峰,黄山的猴子石,张家界的金鞭岩,人们都可以赋予其一个神话故事。再如,人们把自己的儿子命名为“石头”,表达自己希望儿子长命百岁、老实做人的愿望。

奇石的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人为地更改,但是,人们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阐释,可以把石头当作人格的象征,对其作出善恶美丑的判断。我们常说,诗如其人、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其实,收藏奇石者,亦石如其人。如,20世纪40年代后期,周恩来作为中共代表团团长驻于南京梅园新村时,与邓颖超到雨花台捡回雨花石,养于清泉,日夕观赏。后来,郭沫若称赞这些石头:“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

石头只有寄物以情,才有收藏的价值。对于不同的人,正因为睹物思人、睹物思情,这块石头才有在别人那里所不具备的特殊的价值。如果没有相同的生活体验,别人是难以理解这份情感和价值的。沈钧儒在《与石居》一诗中写道:“吾生尤好石,谓是取其坚。”每一块石头都寄托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的收藏有德国海边的白色鹅卵石、鸭绿江国界桥边的黑石、苏联伊塞克湖边的绿斑石,以及西藏经文石、新疆奇台县石树沟的硅化木化石。

奇石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身的修养,其乐融融。白居易就提倡所谓“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人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

奇石可以激发灵感,参悟玄机。北宋著名的书画家米芾好蓄奇石,在赏石过程中,他常能从中获得书画创作的灵感;同时,又将自己的书画创作理论运用于品石,提出了皱、瘦、漏、透四原则(又有一说云,米元章相石四法为:日秀,日瘦,日雅,日透。见宋渔阳公《渔阳石谱序》),道出了奇石审美之要。

三、审美价值:在自然、文化、艺术

人的活动是真、善、美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一)奇石的价值在于自然、文化之美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把人生分为自然的人生和人文的人生。他指出,有目的、有意义、满足了精神需要、具有精神价值的人生,“我们将称之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的人生”。通俗地说,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就是超越了物质需要的人生。事实上,自然的人生和人文的人生是不可分的,正如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是不可分的,自然的价值与文化的价值不可分。

文化产品首先具有物的特性、物的价值。例如,奇石本身是物,奇石的配座是物。有的配座是紫檀、花梨木等名贵木材,甚至配有精美的雕刻艺术,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本身已是价值不菲。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一切艺术品都有这种物的特性。……艺术品中,物的因素如此牢固地现身,使我们不得不反过来说,建筑艺术存在于石头中,木刻存在于木头中,绘画存在于色彩中,语言作品中存在于言说中。音乐作品存在于音响中”,但是,人们需要文化产品,更多地却是在物的特性之外的文化,在文化的价值。文化产业的产品本质上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奇石美在意境,这构成为奇石的虚拟价值。意境既反映现实,又高于现实、超越现实。意境中“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写之于文学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奇石是大自然的造化与人文艺术的巧妙结合。对一方奇石,文人骚客会根据石头的外形、质地、特点,通过大胆地想象,渗入神似的成分,挖空心思给她取一个非常美而雅的名字,甚至为奇石题诗作文,为奇石配座,对其意蕴作出独特的阐释,营造一个良好的意境,而且这种意境美,是超越时空的。名字、诗文、阐释都是颇为讲究的,反映了主体的审美情趣,反映了主体的内心追求,反映主体的学识修养。

对“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的界定,也说明奇石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统一。人们在优游其间时可达到一种“适意”的境界。赏玩者给奇石命名,往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小中见大,芥子而纳须弥。象形,是最常见的一种命名方式,食物,人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花草鸟虫,都在其列。如,白居易《太湖石记》云:“撮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壑,醌(1u6)缕簇缩,尽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文震亨在《长物志》也指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黄金有价石无价”,奇石的美、奇石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稀有性,在于其形态、图案、色泽,在于其配座(托、架、盘、板)等的衬托价值,更在于其历史文化价值、名人效应。如,南唐李煜所藏的两方研山,后来为米元章所得。正因其曾为名人所藏、历经历史沧桑,所以格外名贵,米元章用其中一方“海岳庵研山”,竟然就能与苏仲容换得一处宅基。

如,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是中国旧时宅院外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泰山石敢当习俗从内涵上体现的是“保平安,驱妖邪”。石敢当的用意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作为民间驱邪、禳解方法之一,此风俗始盛于唐代。宋代出土的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當,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的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现在石敢当已遍布全国,远播海外。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泰山石敢当”故事群,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国务院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石敢当”习俗榜上有名。

(二)奇石的艺术之美

当今时代,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特点就是:将文化、艺术、审美等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以文化、艺术、审美的眼光对待生活,超越日常用品的实用性和功用性,提高生活的精神境界,或许我们可以借用后现代主义的“生活艺术化”来概括。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在内部动因(心理需求、感知需求、审美需求、认知需求)和外部推力(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工业化生产、市场经济导向、文化产业繁荣)的相互作用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生活艺术化”倾向。

人们的生活需要艺术,这正是一种情感需要、精神需要。而奇石作为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天然艺术品,那些奇妙的点、线、纹以及独特而美丽的色彩所形成的奇妙图案,有如现代西方的抽象派绘画艺术,使得无数奇石爱好者对之心驰神往。正因为其艺术之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奇石进而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

总之,休闲审美,是人们对生活艺术化,对更高生活品质、精神境界、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人们精神情感的外化(对象化),是人们生命的精神寄托,它所具有的虚拟价值,是超越物质的、难以估量的。

猜你喜欢
生命价值人的全面发展
从“人生任务”看农民的生命价值
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其应对策略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生命教育与中小学生的徳智均衡发展
加强国学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安全思想和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
试析幼儿教育生命价值取向研究
课堂:生命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