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下的调查

2018-10-19 01:45李紫涵
戏剧之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班底新闻界神话

李紫涵

电影《总统班底》改编自华盛顿邮报记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的同名自传,两位记者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对整个水门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也在1973年5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的一部分,为公众了解信息、了解社会带来了便利;同时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形式,其自诞生以来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揭示社会现实深刻等特点也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一、从“水门事件”到总统班底

《总统班底》整部影片从人物到布景力求深度还原两位记者在做“水门事件”调查性报道时的整个紧张而严谨的过程。这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有着纪录片式的质感,重视还原事件调查的过程,两位演员为了更加贴近主演,也不断与原型人物交流,力图还原。这么一部缺少娱乐性的严肃的电影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水门事件”本身了。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起初华盛顿邮报简单地认为这是一起单纯的入室抢劫案,当年轻的邮报记者伍德沃德被派到庭审现场的时候,他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蹊跷,从此开始了持续两年的报道,最终揭示了整个丑聞的真相,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分析

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形式,“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有时也称揭丑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示问题为主旨的新闻调查形式。”[1]“揭丑”的主题在美国新闻界也有着强大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进步时代林肯·斯蒂芬斯等著名“扒粪记者”的一系列报道,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揭黑运动。[2]这些报道倚仗时代的力量(林肯·斯蒂芬斯的成名报道《城市的耻辱》写于20世纪初,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调查性报道的可看性较高,一方面其题材针对社会现实,大胆“揭丑”,具有可看性。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对于政权、对于社会的一种监督和警示,从几年来的普利策奖可以看出,获奖的调查性报道基本上多将关注点设置在弱势群体(有色人种、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用带有温度却不失客观的视角进行事实细节的挖掘。另一方面,调查性报道多运用采访形式,水门事件的报道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做调查时每天工作12-18个小时,连续采访了40天,先后采访了1000多人[3],使报道内容深入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不乏丰富的细节,报道可信度高。

三、“水门事件”调查报道的反思

美国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学生1960年代中后期猛增,不能排除是受到了两位记者追求正义的感染,毫无疑问对水门事件的报道经过了他们坚持不懈的两年时间的追查,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深刻报道,也是一篇推动了美国司法部调查,推动了整个社会关注这个事件的报道。《华盛顿邮报》因为揭发水门事件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奠定了在美国新闻界的地位。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两位记者在报道之后更是一战成名,两位记者联合先后于1974年和1976年出版两部关于水门事件的书《总统班底》和《最后的日子》,此后的日子,两位记者从打字机前抬起头来,从“幕后”走向了“台前”。1976年电影《总统班底》上映,电影拍摄期间,剧组在《华盛顿邮报》的办公区真实取景,这令《华盛顿邮报》的总编辑本·布莱德利十分担忧,在报道最艰难的时候他曾经说“让我们跟我们自己的小伙子们站在一起吧。”鼎力支持两位年轻的记者,但如今看到他们为了名利奔波,本·布莱德利在其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中说道:“我们试图阻止我们的编辑记者登上荧屏的努力还是全面崩溃了。”

约瑟夫·坎贝尔把水门事件称为“美国新闻界渲染的十大媒体神话”之一[4]。在“水门事件”调查报道名声大噪之后,许多学者跳进“神话”,认为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是美国新闻界的一个里程碑式报道,其代表了美国新闻自由下,新闻媒体人永远维护正义、永远挖掘事实的力量正在崛起。也有许多学者跳出“神话”,认为对于水门事件调查报道的作用夸大了媒体的作用,这其实是一个政界两党斗争的巧合塑造的“神话”,其中包括太多力量抗衡。

但无论如何,所有人都认可: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是一篇伟大的报道。正如本·布莱德利所说:“我怀念那些报道能够吸引读者的日子,那时人们不会谈别的什么东西,而完全被我们的报道所吸引。”新闻改变了什么其实真的不值一提,不是那么重要,新闻本身才是最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101.

[2]王敏.“水门神话” 再审视 ——兼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查性报道的变革[J].新闻界,2016(4).

[3]程道才.西方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J].当代传播,2006(02).

[4]吴万伟编译.事实并非如此——揭露美国媒体神话[J].青年记者,2010.7(上).

猜你喜欢
班底新闻界神话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东方神话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来自中国新闻界的清新之风——透视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从演出“班底”论舞蹈创作“姿态”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