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凯:发展转基因要放眼未来

2018-10-20 07:02隆亚西
农民文摘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转基因公众食品

8月12日,在中国科协科普部主办、果壳网承办的“我是科学家”第二期演讲活动中,拥有食品工程博士和心理学博士双学位的崔凯围绕转基因的话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请看——

2016年,依托在食品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的专业背景,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公众对于转基因态度的社会调查,覆盖了31个省的193座城市。今年6月,我的调查报告发表在Nature旗下的刊物《食品科学》上,受到很多关注。今天,我将把几个主要的调查结论分享给大家。

对转基因食品,支持还是反对?

第一个调查,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11.9%的公众表示支持、41.4%的公众表示反对,46.7%的公众态度中立。反对者的比例(41.4%)远高于支持者(11.9%)。

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公众质疑转基因的原因非常复杂。比如:有人认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本来风马牛不相及,跨物种进行基因转入,打破生殖隔离,有悖生物伦理,我不支持。也有人觉得转基因的审批流程不透明,会不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猫腻,我不支持。还有人说,我也不懂什么是转基因,如果国家领导人不吃,我就不吃。凡此种种,转基因所引发的争论早已超过科学范畴,关乎公众知情权、生物伦理、粮食安全、三农问题、环境保护、政府监管、媒体传播、商业利益、国际贸易、民族情绪等诸多话题。

莎士比亚有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争论,做转基因科普的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包容和平和的心态,要理解多元化的声音,因为质疑也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力量。

对政府,相信还是不相信?

第二个调查,农业农村部宣布,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20年,至今未发现被证实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事件。11.7%的人认为这是权威解读;10.9%的人认为这是在隐瞒事实。

今天,关于转基因的负面传言很多,有些甚至听起来很恐怖。传言越危言耸听,越能吸引眼球。这里,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我们都生过病、去过医院,医生可能问你抽烟吗?喝酒吗?但有没有医生会问你,吃转基因食品吗?有没有看到谁的医学诊断书写着:致病原因是吃了转基因食品?如果没有,那些传言的依据是什么?会不会是主观想象?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还有77.4%的公众认为“虽然现在没有证据,但不等于将来没有,仍需谨慎”。这种顾虑可以理解,毕竟相比于漫长的生物演化史,人类文明与科学研究历程的确还太过短暂,对未来我们应该心存敬畏。有些基因和蛋白的功能我们尚不完全清楚,转基因的产业化需要循序渐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思考:公众心里究竟要多长时间来确认转基因是安全的,需要100年?1000年?还是10000年?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胰岛素、干扰素等都是转基因产品,问世几十年来,已经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生命。

在美国,转基因产品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果当初一定要这些产品先做100年、1000年、10000年的临床试验,才能推广使用,会有多少人死于非命?人们对转基因药品持欢迎态度,但对同样技术原理、它的“孪生兄弟”转基因食品却谈虎色变,这是否有些防卫过度?

对科学家,相信还是不相信?

第三个调查, 很多生物学家对“转基因食品”都公开表示支持。对此,23.2%的公众相信生物学家的主流观点,有45.5%的公众认为科学家的观点也并不可信。质疑科学家的比例是相信科学家比例的2倍,这个结果耐人寻味。原因是什么?一方面,可能有些公众思维固化,内心深处已经对一个结论生根在心了,再怎么说也听不进去;另一方面,近年来学术领域出现了一些乱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和“伪专家”言论。除此以外,科学家在与公众沟通的环节上,的确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坦率地说,今天的学术圈里真正愿意做科普的人并不多,多数人因为制度考核的原因,全身心地投入到发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上。一篇影响因子为10的学术论文和一篇“100000+”的普通公众阅读的科普文章,哪一个对社会更有贡献?

做科研是要站在科学的视角,而做科普则需要站在人的视角。我们写科普论文,最好能让读者感受到你的心跳和温度,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让最远的你变成他们最近的爱。

这是外国人的阴谋,爱国就该反对转基因?

第四个调查,有观点认为,转基因可能是美国对中国的“生物恐怖主义”,爱国就应该反对转基因。13.8%的公众表示赞同,31.8%的公众“说不清楚”,而54.4%的公众表示反对,认为“转基因争论要基于科学”。这54.4%的公众态度让我们相信,转基因争论最终会回归科学与理性。

历史如同一面镜子。100多年前的晚清,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西方的先进技术也一并涌入我国。而当时的国人对这事看不懂,心里没底,有过一些传言,比如:用照相机拍照会被摄走灵魂,喝自来水会“断子绝孙”,修铁路会断了国家的龙脉,倡导引进西方技术的洋务派被说成“卖国贼”等。今天看来都是笑话,但在当时就是事实。看看今天关于转基因的一些争论,有些说法是否和100多年前似曾相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一直觉得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

为了了解转基因在美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曾经先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美国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转基因在美国也备受争议,39%的公众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27%认为不安全,34%观点中立。我在街上也看到过反转人士拉着一个横幅,把转基因育种的公司孟山都说成杀人恶魔。这说明美国跟我们中国一样也有争议。但美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对转基因的审批流程是照章办事。你说转基因有问题,请你拿出证据来?没有证据,我就批。

美国耕地总面积将近2亿公顷,其中40%种植的是转基因作物。玉米、大豆、油菜三大谷物中,转基因的种植比例均超过90%,并且2/3的转基因谷物用于美国本土消费。简言之,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转基因种植国,也是第一大转基因的消费国。如果断言转基因是一种“生物武器”,那就意味着美国人首先“挥刀自宫”,把这种武器用在自己人身上了——这好像不是很符合逻辑。

其实,育种技术从杂交到转基因,如同通信技术从2G、3G到4G,就是一种技术进步。有些公众,因为内心深处的民族主义情节,把问题想复杂了。

放眼未来,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

第五个调查,农业农村部表示:转基因是一项高技术、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作为农业生产大国,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对此,28.8%的公众表示支持,18.9%的公众表示反对,52.3%的公众表示中立。从某种意义上说,转基因在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这52.3%态度中立的公众。

转基因产品

纷纷扰扰的争论中,好像很少有人关注中国的实际国情。中国有14亿人口,世界第一,但人多地少。仅2017年我们就进口了9500万吨的大豆,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品种。如果要我们自己来生产,相当于8亿亩耕地的产量——我国整个的耕地面积也只有20亿亩,换言之我们是进口了相当我们耕地面积40%的耕地。

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转基因大豆从地球另一端漂洋过海运到中国,为什么还比国产大豆便宜?原因很简单,因为转基因大豆成本低、产量高,这就是品种的优势。在全球种子产业的竞争格局中,中国除了杂交水稻,在其他领域都缺少话语权。如果我们在转基因领域继续停滞不前,将来势必受制于国际种业公司,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将失去主动权,其后果比“缺少芯片技术”更为严峻。最近几年,转基因玉米违规种植的事情屡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农民为什么要屡禁不止的种植转基因玉米?因为我老家就是玉米主产区,我很容易做这方面的调研。简言之,它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对此我曾经做过调查:被违规种植的是一种抗虫玉米,通过减少虫害,使产量增加10%~20%,同时减少农药成本和人工成本,每公顷玉米可以让农民增收2000元。不要小瞧2000元,对于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0元的农民,2000元不是个小数字。今天,很多朋友都没有体验过锄禾日当午的艰辛,也不了解我国有1/3的农民曾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农药中毒。今天我国还有6亿农民,他们很不容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今天的转基因玉米犹如一群没有准生证的超生孩子,越生越多,既成事实。管理部门也是左右为难:若批准种植,会面对舆论的压力;若不批准,这些转基因玉米在灰色的产业链上流通,会不会有更多的问题?这件事已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管理部门应该做出抉择——当然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摘自果壳网

猜你喜欢
转基因公众食品
探秘转基因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转基因,你吃了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天然的转基因天然的转基因“工程师”及其对转基因食品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