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2018-10-20 10:55王雪莹
艺术评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演唱

王雪莹

摘要:在中外美声唱法艺术史上,许多作曲家、歌唱家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曲家们创造了丰富的声乐表演形式和大量的声乐作品,众多歌唱家在舞台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至今被广大美声学习者广泛应用,这些都是后人应该继承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美声 唱法 演唱 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033-03

美声唱法最初建立在一个单音上掌握“渐强减弱”强度变化的认识上,但歌唱时声音强度的变化和音量的变化是有区别的。美声唱法控制强度变化技巧是靠气息对声带压力的增强或减弱,而不是靠口内腔体的扩大或缩小,口内腔体的扩大或縮小只能使音量大小发生变化。美声唱法又是建立在两种原则的基础之上,一种是丰满和谐的声音,这是在喉头位置较低时产生的;另一种失控低粗和挤压的声音,是喉头位置较高发生的。

一、真假声的过渡

关于歌唱中的真假声,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对真假声定义的认识差异和对真假声发声机制的认识差异两方面问题。关于歌唱中的“真假声”,通常是以所谓的“真声”作为“假声”的参照系,即首先明确“真声”的定义,与之相反的便是“假声”的定义。

真声又叫做胸声,这种声音是人的自然音域。真声发出时,声带做整体振动,边缘圆纯并较松弛自然。真声的音色刚劲有力、明亮饱满,十分接近生活中语言的发声。在歌唱者演唱时,常常运用于中、低声区当中,主要以胸腔和口腔共鸣为主,因而又叫做胸声。真声所跨越的音域并不够宽广,所以在演唱时如果单纯依靠真声演唱,一些高音的部分是不可能完成的。

假声是与真声相对而言的,这种声音是建立在真声基础之上,一般用作演唱高音。假声的具体发声,一般是以头腔共鸣运用为主,声带闭合做边缘部分振动,在歌唱和训练中都有一定的难度。假声的优点主要是音域高、位置高,唱出来的声音松弛、通畅、自然,但是也存在弊端:由于假声的演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演唱者的功力达不到,唱出来的效果就会不够结实,暗淡无力,不能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

综上所述,在实际声乐训练与演唱中,演唱者经常会出现真假声“打架”的现象,或用纯真声演唱,或用纯假声演唱,这样就给人音色不统一的感觉。为此,为了使演唱者在歌唱时做到音色统一、自然、协调,就要充分运用混声唱法的特点,即将纯真声和纯假声这两种不同的唱法统一在混合声区上歌唱。

二、换声区

换声区具有过渡的性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是换声训练中十分关键的部分,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训练时可以在中声区与高声区的衔接处,采用“混声”及集中声音、逐步过渡的办法,使声音平稳进人高声区,使声区获得统一。

声区的统一与发展声区,一直是美声教师的教学核心课题之一,美声歌唱家获得伟大成功的奥秘也在于此,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是关键的问题。歌曲演唱得好与坏,能力的强与弱也在这里。因此,美声唱法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意大利盛行的这种声音华美,而且声音具有弹性,声区统一、音域宽广且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美声唱法中,混声唱法的运用逐渐成为最为理想的演唱方式。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人类的声音共有两种状态,即真声与假声,混声唱法正是运用了二者之间互相转换、协调搭配的方式产生了完美的音乐艺术效果。在进行混声技巧训练之前,需要对真声与假声以及换声区有所了解。

三、胸腔共鸣

胸腔是身体中体积最大、位置最低的共鸣腔体,主要对歌唱的低频率泛音起到反应作用。胸腔位于声门的下方,与位于声门上方的其他较高部位共鸣腔的气息作用原理有所不同,气流在声门上方各共鸣腔内的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的,各上部共鸣腔主要是对气流起到阻气的作用,当需要增强某部位的共鸣效果时只需将有关共鸣腔的管径收缩集中,造成适当的狭隘腔管与气流产生对抗作用,便可引发该部位的泛音振动。

而胸腔则是气息运动的出发点,气流的作用力并不与胸腔发生对抗,歌唱发声的第一气息对抗点应是发生在声门处,只有加强声门下的气流阻力,才能有助于气息在胸腔内的泛音共鸣。因此,在歌唱中必须加大声门的紧张度,使声门发挥有效的阻气作用,以加大胸腔内的气息压力。同时,胸腔本身的张力也应加大,以充分发挥胸腔体壁的结构共振效应。

胸腔共鸣仅仅是胸腔内的空气振动效应,而与声带的基音形成状态无关,因此在强化胸腔共鸣的作用时,切忌破坏喉头的正常发声状态,特别要防止挤压喉头的错误发生。首先可进行下行音阶和琶音练习,在声音由高到低的平稳逬行中应注意保持喉头位置的稳定性,继而再扩展至整个上下行音阶及琶音练习,这些练习对歌唱声音状态的统一和发展都有很好的帮助。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习进展的需要增加各种连音与非连音的练习。

无论什么唱法都是与气息的支持分不开的,气息是支持歌唱发声的动力。关于头声唱法与气息的结合,如果能够把头腔的感觉直接稳稳当当地建立在气息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头腔的感觉和心口位置以及腹部丹田三者统一起来,上下贯通,位置点和气息连通形成一条线,那么便有了非常稳定的歌唱状态。歌唱时声音一定要落下来或者“叹下去”,心口位置的感觉稍微下沉,不然的话,中间的状态很容易被架起来,感觉嘴巴紧、用嗓多而造成吊着唱的结果,只有放下来歌唱,歌声才会松弛、通畅。在演唱中,发声的高位置和气息的平衡、协调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高位置的感觉偏重,仅仅使用轻机能歌唱,声音会显得苍白;如果腰腹部的感觉偏重、气息僵硬,只是使用重机能歌唱,声音就会变得笨拙而又没有位置。歌唱时,做到轻机能和重机能的平衡、协调,有利于声区衔接的自然和统一,实现声区之间的无缝对接,这样正符合歌唱发声“平衡、协调、稳定”的原則。

美声演唱中最重要的上声部共鸣腔体。头腔训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演唱者的水准,尤其是对于髙音类型的歌者。在头部发声位置上往下歌唱时,发出的声音在意念上不用再经过口腔(嘴巴),应该保持竖立的状态直接在发声位置上落下去一往前唱。发声位置的感觉就像是太阳能的光源吸收板(设想发声位置像太阳能吸收板的形状),从后上方向前下方自上而下斜着避开嘴巴松弛地唱出去。有时也可以想象着在发声位置上像吸收阳光一样把声音吸到吸收板(发声位置)上。从头顶高位置上吸进去,在额窦腔和眉心处唱出来,身体的后面从后脑勺、后咽壁、后背到后腰部都是挺拔、坚定的状态。头腔上形成的位置在头部想好往前唱点和音乐的旋律线融合在一起,加上音乐情绪“声情并茂”地演唱,将发声、咬字和气息运用统一在一个位置上,再结合着腰腹部、横膈膜的气息支持,便能形成一个基本科学的声乐框架。训练头声,要加强从头部假声位置上唱出去的技巧。运用头声歌唱时,身体的前面从嘴巴、心口到腹部都要放松地沉下去,同时背部、两肋和腰腹部都要贯通,有发力的潜意识。歌唱发声时,在头部高位置上通畅地、薄薄地(这是歌者自己的感受,头声听起来是通透、辉煌、嘹亮的感觉)唱出来、落下去,歌声才能变得松弛、通畅,而且音与音之间更容易连贯、统一。学会这种歌唱方法,就不会觉得唱高音有什么困难了。要做到这种境界,歌者必须有非常成熟的歌唱机能和丰富的头声歌唱体验。

四、面罩共鸣的训练

练习面罩唱法,应先将下腭放松,将气息运至面部的前面,随后用加音哼出,使鼻孔通畅,感觉在前额鼻梁一带有微微的震动,并发出明亮靠前的面罩共鸣。在练习面罩唱法的过程中,需注意鼻腔肌肉的放松,气息切莫停留在鼻腔,否则容易产生鼻音。具体练习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保持横膈膜气息支持,打开鼻腔,将气息运到面部形成波动而产生面罩共鸣,同时,用微笑状和小声练唱都有助于获得面罩共鸣。其次,通过哼鸣练习寻找面罩共鸣。打开鼻咽腔,寻得具有高位置的哼鸣,是获得面罩共鸣的理想途径。在找到正确的哼鸣感觉后,可以结合其他元音进行巩固性练习。为了便于获得头腔共鸣,还可以在m前加h来练习。再次,可以运用声带闭合的“声门”。所谓“声门”就是声带闭合的间隙,发声时,声带的闭合不宜太紧,如果闭合太紧就会影响声带的分段振动频率,即影响泛音的形成。一旦缺乏泛音成分,声音就会缺乏丰富的色彩与美感。相反,如果声带闭合太松,声门容易漏气,声音必定软弱无力。

借用哭泣的状态去感觉和获得具有髙泛音的面罩共鸣。当人在哭泣时,横膈膜的动作幅度比平时大,气息比平时深,喉结向下,舌根放松,软腭上提,鼻腔中有明显的共鸣声。另一方面,当人在哭泣时喉门会自然松开,声带会变薄,所以感觉上声音会有所变圆、变宽,这种状态,都十分有助于歌者去细心体会面罩共鸣的感觉。

五、结语

现今在美声演唱方法上,普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法和相互矛盾的观点。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探索和研究美声歌唱的成功经验及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2]高兴.音乐的多维视角[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徐小懿等.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4]王冬弘.论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差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演唱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浅析如何建立科学的声音概念观
美声唱法的特点研究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声乐教学略见
论当代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趋势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气息在美声演唱中的运用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