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粤剧研究综述

2018-10-20 10:55陈君
艺术评鉴 2018年12期
关键词:粤剧综述研究

陈君

摘要:粤剧是广东戏曲的三大种类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香港和广东的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近年来,粤港地区关于粤剧研究的学术类著作及论文进行分类和概况,希望能给粤剧乃至戏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粤剧 研究 综述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2-0135-03

一、粤剧形成过程概述

我国戏曲文化历史悠久,且种类繁多。其中广东地区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受到了楚国文化的影响。楚国人崇尚祭祀文化,常常在祭祀活动中加入乐舞,如楚国的“九歌”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表演的歌舞曲,这种文化深深影响到南越国,早期曾在宫廷中流行。在广东也出土了不少为当时南越国宫廷乐舞伴奏的乐器,其中在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墓中,就发现有陪葬乐器达81件之多。①其中三件玉舞人,就是根据宫廷乐舞中舞人形象而制。到了在唐宋的时候,民间百戏、傩舞已经十分普遍了。在《南越志》中这样描述:“越市多在村坊,先期招集或歌舞以来之”。

明代的时候,广州地区戏曲发展出现了萌芽,这与当时广东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广州作为当时的通商港口,许多外来文化也随之传入植根。在明代,18个省在广州建立了会馆,这些会馆的作用就是给上层阶级娱乐的,里面工作的是一些专职艺人曲班。而广州各地,已经开始了以广府语为标志的曲种形成。

至清代的时候,广州戏曲活动更加频繁。在《广东新语》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广州繁华景象:“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特别在乾隆嘉庆年间,达到了顶峰。城市人口激增,出现了“珠娘”,即在珠江边卖唱为生的妓女,她们演唱的以木鱼歌、粤讴为主。粤剧戏班也出现了一些“红船班”,这些粤剧戏班为了巡回演出的便利,常栖身于红船上。至清朝中叶之时,以粤剧形成。

到了民国时期,广东的戏曲在战争中,传播抗战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省内出现了一些宣传抗日的活动,一些伶人积极地在街头义演筹集抗战款。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民国政府搜刮民脂,大量屯粮、印钞票,使得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许多伶人为谋求生计纷纷转行,戏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张琼仙、黄佩英等数十位戏曲艺人到国民党广州政府抗议,②并在华南酒家和富华酒家一连三晚表演讽刺民国政府不作为不负责任的自创粤剧剧目——《苛政猛于虎》。因为政府对戏曲的禁演政策,所以戏曲演出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戏曲在农村新发展使得戏曲注入了新血液,在戏曲创作中也加入了不少农村题材的元素。

新中国成立后,粤剧艺人的地位得到提高,戏曲伶人从社会底层“下九流”,翻身做主人,进入了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他们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创作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如《西厢待月》《客途秋恨》等。与此同时,一批在抗战时期转移到香港去的粤剧伶人与剧作家,吸收了西方戏剧的成分以及电影音乐的创作的手法。粤剧创作在50年-60年代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如著名粤剧唐涤生,他根据西片《残月离魂记》改编的,后改名为《富士山之恋》。除此以外,他还把一些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粤剧来演出,同时其与继承传统,将南戏传奇的一些体裁,如《西厢记》《琵琶记》等,以现代的爱情观方式,吸纳了西方的舞台表演形式,重新改编,为粤剧题材注入时代新血液。8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戏曲艺术发展百花齐放,粤剧会馆将粤剧文化带到海外。

近年来,对广东戏曲文化的研究非常多。如在2007年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广东卷》和2008年同样在中国ISBN中心出版的《中国曲艺志·广东卷》以百科全书式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广东地区戏曲的种类,也详细地记载了戏曲形成之前民间曲艺的形成过程。这两本书把广东曲艺按照语言分成三大类:广州方言类、潮州方言类、客家方言类。前部分主要讲述粤剧的形成是先从广州方言类的曲艺类音乐过渡而来,其中广州方言类曲艺包括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等。1991年由赖伯疆先生编写的,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广东戏曲简史》,是被多篇研究广东戏曲论文所引用的书籍,全书分为三编:古代的广东戏曲、近现代的广东戏曲、当代的广东戏曲,按照时间脉络,清晰而简要地描述了广东戏曲发展史。

二、粤剧的研究成果

(一)史学著作类

近年来的粤剧方面研究成果的成书有1984年初由广东省戏剧研究所编写的《粤剧唱腔音乐概论》,是比较少有的从音乐与声乐发声角度介绍的研究成果。1988年7月出版的由赖伯疆和黄镜明先生著的《粤剧史》,从粤剧发展的渊源、唱腔、剧作、舞台表演艺术以及傳播这几个方面介绍粤剧的发展史;余勇先生著的《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于2009年5月在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分为6个章节,系统地介绍粤剧发展的概况,分别是:早期广东民间文艺、粤剧的起源和形成、民国时期的大发展、粤剧名家、粤剧唱腔的形成以及粤剧在海外的发展;由香港中文大学陈守仁先生编著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粤剧音乐著述研究》《廿一世纪香港粤剧备忘录》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上半叶粤剧在香港的新发展的情况,并介绍了当时粤剧名伶如薛觉先、任剑辉以及著名剧作家唐涤生当时的对粤剧发展的摸索并取得成功的过程;曾石龙编写的《粤剧大辞典》,将粤语行当的术语,以名词解释的方式编写,方便查阅不懂的有关粤剧的术语。

(二)人物传记类

由中华书局出版,刘艳萍、陈素怡(香港)两人编纂的《粤剧与改编——论唐涤生的经典作品》,以唐涤生几个优秀剧作品作为例子,分析其改编的一些南戏传奇作品,如《紫钗记》《琵琶记》等;由赖宇翔主编的,2007年10月在珠海出版社出版的《唐涤生作品集》,前几章主要是选取了唐涤生的剧作分析其剧本,在后面附上了唐涤生创作的粤剧和电影音乐的具体时间以及该作品所属剧团和电影公司,对了解唐涤生创作生涯非常具有价值;吴庭璋编写的《粤剧大师薛觉先》,是关于粤剧名伶薛觉先的一本人物传记,通俗易懂。另外,由香港汇智出版社出版的类似的书籍还有《唐涤生戏曲欣赏(一)(二)(三)(四)》和《唐涤生粤剧纲目概说》,前者主要摘录了由唐涤生编写的粤剧佳作,后者主要是对唐涤生所有剧目以时间为脉络,进行整理的一份珍贵资料。

(三)学术论文类

关于近年粤剧研究具有学术性价值的论文也是许多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的学术性论文。

一是关于对粤剧音乐声腔和结构类讨论的文章有:如《戏曲音乐》期刊2016年08期刊登的文章《粤剧唱腔音乐探析》,作者刘慧,主要内容是讲粤剧唱腔是梆子腔与广东民间歌谣相结合的产物;陈韵玲的《探讨粤剧音乐唱腔改革》(《音乐时空》2016年09期),以粤剧演员的身份,探讨了粤剧唱腔未来的改革方向以及发展的基本规律,富有实践性;何平(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的《论粤剧曲牌的音乐结构及其在唱腔中的运用》(刊登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1期),其讲述了粤剧曲牌音乐在为丰富粤剧唱腔的表现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是研究20世纪上半叶粤剧在香港的发展的文章。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区文凤也刊登了多篇关于粤剧研究的文章,分别是《唐涤生早期的创作道路和编剧特点》(刊登于《南国红豆》,1995年S1)、《当代香港粤剧的发展趋势与启示》(刊登于《广东艺术》2001年01期)、《香港战后粤剧发展概况》(《南国红豆》1997年02期);赖宇翔的《唐涤生和任剑辉对“香港型的粤剧”形成的贡献》(《南国红豆》2010年03期),文章讲述是其到香港文化博物馆实地考察,根据当时的粤剧演出的服装、剧目手稿、乐器等物件,还原20世纪上半叶唐涤生、任剑辉等粤剧名家在推动粤剧发展的经过;徐艳琳的《唐涤生版<牡丹亭·惊梦>》的岭南传播及戏曲史意义》(刊登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03期),该剧是唐涤生和仙凤鸣剧团改革粤剧的重要一步,促进了香港粤剧的新局面,融合多剧的精华之作,文章就是对该剧作的介绍;另外,李继明、周丹杰两人,到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对其图书馆所藏粤剧文献进行分类与归纳,并刊登了两篇文章《香港大学所藏粤剧剧本文献概述》(《文化遗产》2015年04期)和《香港中文大学所藏粤剧剧本文献概述》(《文化遗产》2017年01期),为大陆学者了解近年香港粤剧研究成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三是关于粤剧的起源、形成、发展的一些文章。赖伯疆、黄雨青两人的文章《粤剧的历史应从何时算起——关于粤剧源流的探討》(《学术研究》1980年03期),针对粤剧源流的多种不同观点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粤剧不同于其他剧种,它是由梆子、二黄、西戎的戏曲和广东粤语地区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陈文的《粤剧概念与粤剧史的相关性分析》(《戏剧之家》2016年06期),以史学的角度,追溯粤剧的形成与发展;上述提及到的余勇在2005年10月完成的博士论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系统地分析粤剧是如何发展与变革的。

注释:

①孔义龙,曾美英:《岭南古代音乐研究》,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64页。

②《中国曲艺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年版,第12页。

猜你喜欢
粤剧综述研究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