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

2018-10-20 10:48罗旭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罗旭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型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分析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提出将学习和实践结合、增强学生创新精神、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强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等对策,更好地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应用型高职院校 土木类专业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17-02

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心理素质差、责任感缺失、实践能力不足,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对此,国家提出将部分高等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变,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本文对应用型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一、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就目前应用型院校土木类专业实际现状来看,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方面工程类公司紧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招人困难;另一方面土木类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面对这样的矛盾,各类院校尤其是应用型高职院校土木类专业需要立足实际,面向社会,与当地区域工程类企业积极进行合作,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程类企业提供符合需要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研究水平、实践水平、创新水平、环境适应能力,增强应用型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同时也让教师有了将知识运用到企业实践中的机会,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因此,应用型院校需要强化和当地企业的合作,增强产教融合,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又为企业发展提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才,从而促进应用型高职院校土木类工程专业的发展。

二、土木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改变课程模式,将学习和实践结合。课程是学校教学基础和前提,课程能够确保学校实现教学目标。学校改革的重要部分就是改进课程,以便于达到产教融合教学培养目标。首先,学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工程类企业交流与合作的方法,提高工程类公司和学校合作的意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企业参加产教融合模式的积极性较低。为此,应用型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出击,创造机会,以课程为前提,加强产教融合。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目前需要什么样类型的人才,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随后调整课程教学方向。例如,在工程地质与水文课程教学中,学校与某工程公司进行合作,引导学生走进该企业,运用企业资源,对该公司正在开展的工程项目进行地质勘查。以沈阳市Z工程公司为例,该公司正在进行工程地质方面的勘探,学校提前和公司沟通交流,将部分学生安排到该公司中实习,让学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充分利用到工作上,真正实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

另外,可以邀请当地企业人士来校参加土木类校企合作有关会议,对学校当前教学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也可以邀请企业有关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企业可以加入到学校相关课改的过程中,例如对土木类课程的改革,包括专业调整方向、教材改编、教学计划等多个方面,企业可以明确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和所具备的素质,学校据此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培养实际应用能力,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以建筑制图课程为例,传统课程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灌输式教育为主,其教学效果较差。为实现课程模式教学创新,应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在建筑制图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校宿舍为例,对其建筑进行改造与设计,根据自主意愿及实际情况完成制图练习。在运用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践训练,达到对建筑制图的有效学习。

(二)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应用人才所拥有的创新能力也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教师在课堂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作为目的,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鉴于学生思考问题方面反应迅速,以“提问、讨论、发表言论、启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都得到提升。其次,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由于土木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应充分将课内实验教学和课外社会性实验进行有機结合,实验室一直处于开放状态,便于学生经常进行实验。同时,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内未完成的实验再次带入实验室,还可以自主或者和其他人组成小组进行感兴趣的实验。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对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融入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操作能力、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例如在学习“桥梁工程”这一课的过程中,以前都是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对实践操作部分学生接触得较少,但是现在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以某省的A大桥为实验对象,让学生分析其构成,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桥梁设计,并对设计的结构进行指导。

(三)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培养土木类应用型人才,要勇于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能力的创新,注重实验操作等。一方面,革新教学内容。按照使用、中心、扩展三个方面,对基本知识理论和专业性知识实行分开制度。在专业性知识方面,要能够深入到理论核心,及时体现课程的实时性、创新性、侧重点,要求学生整体掌握。结合目前土木类行业的特征和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改变,不断调节所学课程适应社会需求,整理专业课程,革新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勉励教师创新课程知识。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实行“填鸭式”教学或者纯知识教学,而应通过启发、讨论等形式进行各种创新、实例分析、研发教学、模拟讲课等,增加学生对知识获取的兴趣。结合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微信课堂建设,通过微信平台、教师群发学生讨论转发等各种形式,在注重实际操作的前提下,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翻转课堂的建设,强化教学方式。同时,加大学校内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准备。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设施方面,投入要充足,及时购置和更新调整设备。例如在进行工程测量教学的时候,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单纯进行面授,而是应该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室的设施,或者翻转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趣味性,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在实验室运用相关设备进行实验测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知识的实践运用。

(四)强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在对社会和企业需求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對院校内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得出以下改革建议。第一,要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基本课程,将理论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在保证理论知识的核心课的条件下,整合互相有交错的课程,和其他同一教学理论相融合。第二,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在选修课中扩大土木类课程的比例,综合学校土木工程的就业方向,开设符合实际需求的选修课程,增强实践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三,增加应用性知识的深化学习,在上课的时候注重实际操作,但是不等同于和实际理论知识脱离关系,这样会造成无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没有基础性,缺乏专业性。增加和土木类工程相关的选修课程,避免学生重知识、轻操作,强化运用土木工程专业处理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校需要注重和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建设,为学生以后就业添加砝码。近年来,我国对外交流不断加强,英语的熟练程度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

(五)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要以社会需求为中心,面对我国各类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前景,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建立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相关职业技术的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术证书的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合作,拟合相关科研课程,让学生发表看法,增加相关设备,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绘图操作能力等。另一方面在以上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媒体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搭建知识运用平台。例如在工程制图与CAD课程中,制图作为土木类专业课程中较为常见的技术,学生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经常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制图能力。教师要适当加入和实际需要的工程图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提高实际运用计算机制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山.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

[2]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

[3]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4]车明朝.产教融合:如何实现政府主导——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6)

[5]丁红玲,王晶.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5)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交通土建类院校创业——专业融合性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2017KY1097)

【作者简介】罗 旭(1977— ),男,广西合浦人,研究生,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就业、创新创业工作研究。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