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对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8-10-20 10:48赵林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启示

赵林

【摘 要】本文阐述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内涵,以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办学方针、教学原则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对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明确正确的培养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兼顾社会化、科学化的原则;践行“手脑并用”的职业教学思路;重视职业道德培养,铸造高品质职业人才。

【关键词】黃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高职教育发展 启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047-03

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拓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他一生从事职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对职业教育总结出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成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当前高职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我国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起初辅助高等教育,跃升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又发展成中国“大众教育”的排头兵,成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生力军,充当了促进中国经济腾飞、产业升级换代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现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高职教育在大踏步前进的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值得我们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社会上还缺乏对高职教育的全面认同,在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思维下,出现了轻视职业教育,贬低高职文凭的现象。高职教育仅定位大专层次,其规模、水平总体上还有待加强。行业、企业与高职合作尚浅,没有深入参与到高职教育制度、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去,同时当前高职教育普遍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的培育。

面对高职教育发展过程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共性问题还是区域性的个性化问题,我们除了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模式以外,还应立足本国实际,充分结合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积淀和发展战略,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正是当代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和模式的理论基础,对于培养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内涵

(一)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概括了黄炎培对教育本质的理解,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实现“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这包含两个方面,即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既要个体和谐发展,又要整体协调有序。黄炎培尊重人的个性以及人在群体中的协调发展,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相统一的职业教育理念。他指出,职业具有“外适于社会分工制度之需要,内应天生人类不齐才性之特征”,是“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实是一物两面”。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考虑社会的供求关系、人才配比,以促进各行各业持续、稳固发展,又要达到职业人在其中获得职业乐趣,实现个体“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情感”的和谐发展。简单地说,职业教育既要体现个体最基本的“谋生”,又要注重其和谐发展的“乐业”,体现两者的统一。职业教育的成败关乎个人的成长,关乎社会的进步,关乎国家的发展。

(二)以“科学化”“社会化”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黄炎培极具探索精神,他根据时代特点,通过不断的学习、总结、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确定了“科学化”“社会化”的近代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非常强调“科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工作中,他勤于思考,擅于发现问题,重视调查,积极吸取国外职业教育经验,并应用于实践,再不断归纳、总结,从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训练到入职指导、职业再学习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培养力争做到高效、全面、科学,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摸索出一条高效的人才培养道路。

“社会化”的职业办学思路是黄炎培提出的又一个指导方针。要使职业教育实践完全适应社会需要,他要求教师的选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学校“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强调要充分调查社会现状,依据当前岗位需求来确定学校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向,通过企业实地考察明确开设课程及使用的教材。

(三)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黄炎培批评过去重理论而轻实习的教学模式,倡导“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强调如果不重视实习,则职业能力也无从养成。他指出要培养具有一定职业知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就必须在教学中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贯彻这一教学原则,黄炎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要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黄炎培正确把握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符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以“敬业乐群”的美德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1918年黄炎培在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并将“敬业乐群”作为校训,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目的是用全新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去转变学生“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旧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培养他们职业责任感、事业心,使学生能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服务社会。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投入各行各业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发展方兴未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形势所趋,也是快速提高投身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线劳动者素质最佳途径,更是实现高等教育社会化、大众化的基础和主要方式。黄炎培通过多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提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对我国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如下重要启示。

(一)明确正确的培养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首先,高职教育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相统一。职业教育者应认清高职教育的办学思路不能仅依赖于社会的需求,同时还应体现在学习者爱好、需求的基础上,应体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统一。其次,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应体现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再次,高职教育要实现谋生与乐业相统一。通过教育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更能够挖掘一个人潜在的能力,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

总之,高职发展要重视人的发展,既要让学生懂得“以何为生”,明确培养目标,又要让他们懂得“为何而生”,了解职业方向。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其适应社会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实现职业者以“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工作,进而促进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有机地结合,推动高职教育走上正确发展之路。

(二)专业设置兼顾社会化、科学化的原则。伴随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孕育而生,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逐渐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的不仅是就业岗位需求在数量上的大幅度增加,更在人才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课程调整以适应实际社会需求。对于基础课程结构的优化,要注重文化理念的渗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则要侧重于构建由“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相结合、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相结合,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做学合一”的特点。此外黄炎培指出做好课程改革必须完成两个调查:一个是社会上对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度的调查,弄清这个工作岗位现在及未来的需求走向,探索课程设置上如何调整才能与其更好地衔接。另一个调查是纵向比较该专业课程的国际地位及研究程度,从而准确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同时可以看到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获取了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其拥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务必要与时俱进,更新陈旧知识,注重实效性、实用性。围绕岗位的需要将能力培养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之中。

(三)践行“手脑并用”的职业教学思路。当前中国经济在国内外环境刺激下,一些新型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相应地调整课程体系,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黄炎培在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践中,提倡的核心理念是“手脑并用”,教学开展以技能的培养作为主线。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职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技术工作崗位上得心应手。所以对高职院校而言,对学生进行“手脑并用”的职业教学训练无疑是必要的。学校应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学生创造更贴合实际工作环境的实践训练平台,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实训室,走向企业,走向工厂车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缩短学生毕业后的“磨合期”,为企业提供无缝的人才供给渠道。同时为保证教学效果,要优化师资力量,调整师资结构,打造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对教师进行“手脑并用”式的培训,使每一个职业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实际操作能力。

(四)重视职业道德培养,铸造高品质职业人才。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劳动岗位的结构随之不断地调整变化,素质教育、人格培养越来越被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才可能塑造出合格的职业型技能人才。黄炎培强调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指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相结合的。离开品德教育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职业教育失去了任何意义。一个缺失人格的职业者,是没有事业根基的。一个职业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首先塑造一个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完善的人格。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着眼点放在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严谨的行为规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上,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组织、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上。

(下转第104页)

(上接第48页)

综上所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教科书”,是当代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指导书”。希望通过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的思想精髓,更好地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胥望.黄炎培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长沙:湖南大学,201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2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龚财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5]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1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7]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3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8]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4卷[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9]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10]马庆发.中国职业教育新进展2010[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1]黄安心.面对新世纪的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鄂州大学学报,1997(4)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GXGZJG2016B138)

【作者简介】赵 林(1978— ),男,河北保定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高级工程师,研究生。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启示
浅析中西方艺术的思想差异与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戏曲表演艺术给予我的启示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