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

2018-10-20 10:16王金金汪晓燕薛如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王金金 汪晓燕 薛如

【摘 要】 当前大家更多地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获取身边人的爱好、日常活动、情绪等信息,“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逐渐成为人们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印象管理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整體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情况及其对不同对象所采取的印象管理策略的差异,最后通过访谈法对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内在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 印象管理;获得性;防御性;大学生;微信朋友圈

一、绪论

近年来,移动社交软件尤其是微信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快捷方便。通过微信进行交流和互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信”中的 “朋友圈”功能是网络里的微社交,大大改变了许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存在的“化身”,[1]是他们进行自我形象展现、塑造以及维护自身形象的平台。大学生往往愿意在微信朋友圈中展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信息、情绪和喜好等,并且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朋友圈”中塑造更完美的自己,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进而赢得“好友”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多的认可和赞扬。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即印象整饰,又叫自我呈现(self-presenta tion)。它是指互动的一方通过一定方式影响并控制另一方形成自身所期望的印象的过程 ,[2]国外的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印象管理理论进行了分类。不论是哪种分类,关于印象管理的根本动机大体上都没有争议,即不管是出于什么情境,每个人都希望向他人展示自己认为优秀的一面,同时避免他人看到自己不好的一面。Arkin(1981)将这种试图使别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定义为获得性印象管理,而尽可能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别人消极看待自己的努力定义为防御性印象管理。[3]

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中的印象管理逐渐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朋友圈作为人们互相了解交流的新平台,促使人们形成了新的交往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探究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丰富了印象管理理论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意。

本文以Arkin的印象管理理论为基础,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的特点,搜集大学生自我印象管理的有效信息。通过访谈了解大学生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内在原因及其在这过程中的心理表现。

二、样本选择与问卷设计

调查样本随机选取西北大学180名普通全日制学生,回收177份,根据研究目的剔除掉前后矛盾、漏填的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73份。其中男性80人,占比46.2%,女性93人,占比53.8%。从专业性质来看,文史类有86人,占比49.7%,理工类有87人,占比50.3%。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个体在整体情况下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情况(包括获得性印象管理量表和防御性印象管理量表)以及对于不同对象(父母、亲戚、朋友、同学、老师、陌生人网友)印象管理策略的使用情况三部分组成。在问卷设计方面,参考辛文娟,赖涵,陈晓丽在2016年设计的相关量表题项,[4]同时结合笔者对资深微信用户的事先访谈设计相关题项。将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在微信朋友圈中的表现分为持续发布动态、积极评论与回复等维度;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则包括自我调整、谨慎言语等方面。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简单的陈述句来描述各个维度,同时剔除一些具有明显偏向性或者表达不准确的句子。最后整合成能够代表获得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的变量。问卷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在每个变量后列出1-5表示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5个选项。

三、数据分析

1、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印象管理策略整体使用情况分析

据表1显示,大学生样本在微信朋友圈中使用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的均值为3.94,使用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的均值为3.77,由此可知,调查对象总体认为自己在微信朋友圈里进行印象管理时,既采用了获得性策略又采用了防御性策略且获得性策略高于防御性策略。

同时,由于采用里克特5级维度量表,本研究以3和两种策略的均值(获得性策略均值3.94,防御性策略均值3.77)为分界点,界定获得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的低、中、高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调查样本分为高获得高防御、高获得中防御、高获得低防御、中获得高防御、中获得中防御、中获得低防御、低获得高防御、低获得中防御、低获得低防御九种类型。经过Excel统计,样本中各种策略使用类型人数分布如图所示:

根据图1可知,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策略使用情况整体上处于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状态。获得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得分都高的有54人,占总体的31%。获得性策略得分高防御性策略得分中等和获得性策略得分中等防御性策略得分高的分别为31人、28人,分别占总体的17.9%、16.1%;获得性策略中等且防御性策略中等的有35人,占总体的20.2%。其余策略的使用类型人数均为个位数,在总体样本中占比较小。

2、差异性分析

(1)性别差异性分析。笔者利用SPSS22对男女性别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由表2可知,获得性策略中t统计量的观察值为-0.759,概率P值为0.402,P>0.05,因此认为男女之间的获得性策略不存在显著差异。防御性策略中t统计量的观察值为1.999,概率P值为0.043,P<0.05,因此认为男女之间在防御性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男性的防御性策略均值大于女性。

(2)专业差异性分析。笔者利用SPSS22对专业进行独立样本检验,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由表3可知,获得性策略中t统计量的观察值为0.647,概率P值为0.519,P>0.05,可以认为不同专业之间的获得性策略不存在显著差异。防御性策略中t统计量的观察值为0.807,概率P值为0.449,P>0.05,可以认为不同专业之间的防御性策略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于不同对象所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分析

关于大学生对于不同对象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笔者根据不同对象的获得性策略平均分以及防御性策略平均分绘制了图2、图3。

由图 2、圖 3可知,大学生对于不同对象使用的获得性策略整体上朋友>父母>同学>亲戚>老师>陌生人(网友);大学生对于不同对象使用的防御性策略整体上老师>陌生人(网友)>亲戚>父母>同学>朋友。由此可知,大学生对不同对象所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具有明显的差异。基于此,笔者选取九位典型的大学生微信用户进行相应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对于不同对象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下面笔者对不同对象一一做出具体的分析:

(1)朋友。首先,从前文数据可知,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朋友的获得性策略平均值在几类对象中得分最高,而对朋友的防御性策略在几类对象中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朋友更侧重于使用获得性策略而忽视防御性策略。“朋友”作为相对亲密的一种人际关系,大学生有时喜欢称之为“死党”,因为彼此之间虽然熟知对方的缺点但也能欣然接受,有时这些缺点也是互相之间调侃对方的“槽点”。当朋友不在身边时,微信朋友圈中的一次点赞、一个暖心的评论可以让彼此得到实时沟通。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微信好友大部分来源于手机通讯录和 QQ 好友,构成以及联系的频率也以亲密朋友或伴侣为主。[5]微信对大学生来说更像是一个工具,他们使用它是为了维持和加强与朋友间的联系。因此,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使用积极主动的使用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辅之以防御性的印象管理策略以帮助其更好地维系朋友关系。

(2)父母。整体而言,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父母所使用的获得性策略高于防御性策略且获得性策略平均分仅次于朋友居于第二位。通过访谈发现,很多人认为父母属于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极其稳定的人际关系,相对而言对自己真实的一面比较了解,通常情况下不需要对其有所掩饰(但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屏蔽父母),也无所谓获得性或防御性,故而可能只是通过朋友圈让父母了解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父母间维持亲密而稳定的亲属关系。

(3)同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希望通过使用微信可以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圈,这是他们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之一。他们试图通过微信去进一步了解现实及网络空间中结识的新朋友,并且他们会更注重在微信朋友圈中对这些新朋友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避免表现消极负向的一面,有选择性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这些新朋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现为在大学中认识的同学,这种关系于大学生而言介于朋友与陌生人之间,因此,大部分人希望同学关系进一步发展而更多使用获得性策略去展现自我,与此同时,保持适当防御性,以免自己遇到不必要的问题。

(4)亲戚。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亲戚所使用的获得性策略要低于防御性策略,亦即大学生对亲戚使用防御性策略更多,访谈发现,不少大学生表示随着年龄增长,所要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某些时候与亲戚的过多交往会使自己有更大心理负担,因此选择减少真实呈现与之在微信朋友圈的互动,既维持着现实中原本的良好关系,也避免给自己带来困扰。

(5)老师。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老师使用的防御性策略相对而言高于获得性策略,且和其他对象相比较,大学生对老师的防御性策略平均分最高,访谈发现,一方面源于在高校中大学生与老师的联系往往仅限于课堂交流,两者间的熟悉度较低;另一方面,传统的尊敬师长的教育理念与老师的威严性,使学生更倾向于“沉默”或被动以防止出错,而不会主动积极的采取获得性策略发展与老师的亲密的师生关系。

(6)陌生人(网友)。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陌生人的获得性策略得分均值为2.47,与其他对象的均值得分相比极低,而防御性策略的得分为3.92,说明大学生对陌生人主要采用的是防御性策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泄露现象屡见不鲜,轻则微商、广告等通过各种途径加为微信好友,重则有微信诈骗等,诸多大学生表示不堪其扰,因此选择屏蔽或者删除,因此对陌生人的获得性策略较低而防御性策略较高。

四、结论

第一,大学生整体在微信朋友圈中比较注重自身形象的管理,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综合使用获得性和防御性两种印象管理策略,且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获得性策略得分均值大于防御性策略。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一代,在利用微信朋友圈与他人交往时,更多的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他们更愿意向他人展示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形象。

第二,男生和女生在获得性策略方面不存在差异性,但是在防御性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防御性策略平均分要比女生的防御性策略平均分高。在专业方面,研究表明文史类和理工类在获得性和防御性策略方面都不存在差异性。

第三,大学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对于不同对象所使用的印象管理策略也有所不同。他们对于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像父母和朋友更倾向于使用获得性策略,而对于普通同学等因为工作学习或者客观条件而产生的人际关系一般综合使用获得性策略和防御性策略,通过获得性策略来拓展人际关系的广度,通过防御性策略维系人际关系。对于老师和亲戚,由于传统的“尊师重道”以及“尊敬长辈”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其更多地采用防御性印象管理策略。而对于伴随着工具性社交的偶然性而形成的陌生网友,大学生表现出极低的获得性策略以及高防御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景.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中的自我呈现研究[D].西南大学,2017-04-20.

[2] 安桃艳,荣海涛.国内外印象管理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4-06-10.

[3] 房玲.印象管理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5(03)114-117.

[4] 辛文娟,赖涵,陈晓丽.大学生社交网络中印象管理的动机和策略——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情报杂志,2016.35(03)190-194.

[5] 郭燕荣,麻文斌.试析微信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以兰州大学在校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社科纵横,2014.29(06)110-115.

【作者简介】

王金金(1998.10—),安徽阜阳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网站开发课程交互中朋友圈群体信任解决方案
微信朋友圈的拉康式解读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