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四脉绵蚜的生物学特征研究

2018-10-20 05:52王爱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3期

王爱平

摘要 对秋四脉绵蚜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4月初至5月中旬,在室外定时定点观察榆树上虫瘿的发生发展情况,在室内解剖镜下观察虫瘿中有翅孤雌蚜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秋四脉绵蚜1年发生有多种形态,于4月初干母在榆树上产生虫瘿,5月初至5月中旬虫瘿破裂产生有翅孤雌蚜,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9月末有翅性母再次飞回到榆树上产卵越冬。其在不同形态下分别对榆树和禾本科植物有严重的危害。可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对其进行有效防治。

关键词 秋四脉绵蚜;杭州榆;虫瘿;生物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099-02

秋四脉绵蚜(Tetraneura akinire Sasakj)别名榆四脉绵蚜、谷榆蚜、高粱根蚜,隶属于同翅目瘿绵蚜科,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安徽、湖南、江苏、上海等地[1]。1年发生10代以上,完成1个循环必须有转主寄主,以卵在背风向阳的榆枝干皮缝中越冬[2-3]。本种是一常见种,是高粱、玉米和麦类的重要害虫,也是榆树的重要害虫。目前,对于秋四脉绵蚜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充分了解秋四脉绵蚜的生活习性,特别是黄山地区秋四脉绵蚜的生活习性,笔者于4月初至10月采用室外定点观测、室内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秋四脉绵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本地区秋四脉绵蚜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1 研究方法

1.1 室外研究方法

室外采取野外定点观察法,以戴震公园内的杭州榆为观察点,定期对其观察。观察秋四脉绵蚜不同虫态对杭州榆的危害,观察用具为照相机、纸、笔。从4月初每隔3 d观察虫瘿的发生发展情况,并拍摄记录下虫瘿的特征;5月10日收集数只有翅孤雌蚜于室内观察;9月下旬观察有翅性母蚜飞回杭州榆上,在榆树上产生性蚜,观察期产卵。

1.2 室内研究方法

室内采取实验室内解剖镜观察法,在解剖镜下观察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观察用具为照相机、解剖镜。5月10日,在杭州榆上收集有翅孤雌蚜,从未裂开的红色虫瘿中选取数只置于解剖镜上,在不同倍数下观察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并拍摄照片记录。

2 結果与分析

2.1 危害情况

4月初干母在榆树新叶上产生虫瘿危害,虫瘿个数不同(图1)。在虫瘿中干母繁殖,吸食榆树叶营养物质。大部分叶片被危害,影响观赏。被危害叶片最后枯死脱落。

2.2 形态特征

干母:由越冬卵孵化出的无翅胎生雌虫,体长为0.5~0.7 mm,黑色,在虫瘿中脱皮后为绿色。虫体在寄主嫩叶正面形成虫瘿。

干雌:是干母在虫瘿内无性胎生的雌虫,无翅,体长2.0~2.5 mm,绿色,体上有放射状蜡质绵毛。

无翅孤雌蚜:体长2.3 mm、宽1.0 mm,体淡黄色,薄披蜡粉,即圆形。头部小额及额瘤不隆起,额呈乎顶状,微圆突起。尾片小,半圆形。

有翅孤雌蚜:体长2.0 mm、宽0.9 mm。头、胸呈黑色,腹部绿色。头部中额稍隆,额瘤不明显。触角6节,粗而短。前翅中脉单一,翅脉镶粗黑边,后翅仅1斜脉。无腹管。尾片半圆形,上生刚毛2~4根(图2、3)。

侨蚜:又名根型蚜,为由迁移蚜在夏季寄主上孤雌胎生的雌虫,是为害禾本科植物的主要虫态。成蚜体略呈椭圆形,杏黄色,在谷子上寄生的也会呈深绿色和紫色。头和胸部腹面有明显蜡粉。触角短,4节。感觉孔较一般蚜虫大,腹管退化。

性母:为侨蚜的孤雌胎生雌蚜,形似迁移蚜。成蚜有翅,体长2.5~3.5 mm,赤褐色,有蜡质毛。性蚜为有翅性母胎生的子代,分为雄蚜和雌蚜(雄蚜较雌蚜小)。雌蚜口器退化,无翅,绿色,体长1.0~1.5 mm,是有性繁殖的虫态。

卵:长卵形,初期为淡黄色,后变成黑色或深褐色,有光泽。

虫瘿:生于叶面,椭圆形,基部有柄。绿色,渐变成红色。长2~3 cm,宽1~2 cm(图4)。

2.3 生活习性

在黄山地区,4月初越冬卵陆续孵化为干母,爬至幼叶危害。被害幼叶开始出现微小红斑,接着形成突起有柄的囊状虫瘿,干母在虫瘿中胎生干雌。一片叶上虫瘿数量不等。榆树大部分叶片被危害(图5)。

初期虫瘿呈绿色,虫瘿较小,虫瘿周围有凹凸不平的斑点(图6)。4月10日左右虫瘿大部分由绿转红,虫瘿较大,虫瘿从上到下逐渐变红,4月下旬虫瘿基本变成浅红色或红色(图7)。5月初虫瘿开始开裂,中旬达到盛期,有翅孤雌蚜开始从裂口爬出(图8),迁至禾本科作物或杂草根部滋生繁殖。每个虫瘿中都有若干个有翅孤雌蚜(图9)。

秋四脉绵蚜在9月下旬以后由于禾本科植物根系枯萎不利于侨蚜生存,产生有翅性母,飞回榆树,在榆树树干裂缝处产生性蚜。性蚜不取食,交尾后产卵死亡。每个性蚜产1枚卵,以卵越冬。

3 结论与讨论

(1)黄山地区虫瘿出现和裂开的时间要比张广学等[4]所述的辽宁等地区的虫瘿出现和裂开时间早20 d左右,究其原因可能是秋四脉绵蚜的生长发育受到温度或光照时间的影响,这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2)经观察发现,黄山地区4月初榆树有虫瘿出现,5月初便有虫瘿裂开,产生有翅孤雌蚜,5月10日后有翅孤雌蚜大量飞出虫瘿迁移。9月末至10月初性母飞回榆树产卵越冬。

(3)本研究过程中未观察到9月末有翅性母飞回榆树产卵。据徐公天、杨志华主编的《中国园林害虫》[5]记载,有翅性母迁飞回榆树,在榆树的枝干裂缝处产卵,难以观测。据猜测,可能是因为秋四脉绵蚜迁飞到其他品种的榆树上,未曾观察到。

4 防治建议

4.1 非药物防治

一是可于秋末冬前,在树干上涂抹自涂剂或黄泥浆,封闭集结在树皮缝等处的蚜群及其所产的越冬卵[6]。二是清除榆树或榆桩周围的第二寄主,切断生活循环,减轻越冬基数。三是在少量发生时,可以人工剪除未破裂的虫瘿叶,控制种群增长。四是人工刮卵,此项工作应该在晚秋初冬雌蚜产卵结束至翌年越冬卵未孵化前进行,组织人力刮去枝干裂缝等处的卵[7]。五是及时修剪徒长枝、过密枝,以加强通风透光。

4.2 药物防治

一是在榆树或榆桩茎干裂缝内的越冬卵孵化为干母,尚未形成虫瘿前,可以用高压喷雾器喷洒20%速灭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1 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油1 000倍液,或25%亚胺硫磷乳油1 000~1 200倍液,或50%磷胺乳油8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1 000倍液[8]。二是玉米、高粱、麦类等农作物根部发生蚜害时,可以采用6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灌根,也可以结合施肥将农药混于肥料中进行浇施[9-11]。敌百虫和敌敌畏对高粱有药害,不宜采用。

4.3 天敌防治

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秋四脉

绵蚜的危害。

5 参考文献

[1] 夏宝池,赵云琴,沈百炎.中国园林植物保护[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 张广学,乔格侠,钟铁森,等.中国动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3] 陆自强.观赏植物昆虫(植保和园艺专业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 张广学,钟铁森.中国经济昆虫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 徐公天,杨志华.中国园林害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6] 仝德全,洪瑞芬.林木病虫害防治问答[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 陈其瑚,俞水炎.蚜虫及其防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8] 孙主义.秋四脉绵蚜对琅琊榆、醉翁榆的危害及防治[J].安徽林业,2006(6):41.

[9] 宋学林,蔡建武,张春桃.25%阿克泰WG防治大叶榉秋四脉绵蚜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4):39-40.

[10] 赵怀谦.蚜虫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J].北京园林,1990(2):28-32.

[11] 曹良俊,祝勇武.蚜虫的危害及防治[J].浙江林业,2009(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