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2018-10-21 09:32张婷
大东方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婷

摘 要:民俗是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口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文化形式,是我国文化独特性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民族的历史与国家的发展,因此值得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人们对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度以及传承民俗技艺的积极性开始降低,发扬民俗非物质文化迫在眉睫。本文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国家政策出发,指出当前民俗类非洲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和对策,希望能改善和解决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存在的分类问题,助力我国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之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物质宝藏和精神财富,如物质宝藏中的故宫、颐和园、天坛等,精神财富中的戏曲、杂艺以及各种民俗等,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组成,才让中华文明在现代越发的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吸引力,因此对待这些“文化宝库”,尤其是“非物质文化宝库”理应予以重视并将其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是国家所作出的努力,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也尚未形成系统化的遗产分类框架,尤其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存在分类层级不明显、编号设计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解决当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性不强、分类体系混乱的问题,最终为实现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助力。

一、当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存在的分类问题

(一)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层级不明显

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存在明显的层级分类不明显的问题,二级目录与三级目录之间逻辑关系并不准确清晰,内容集合容易相互交叉,从而影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有戏曲和曲艺两种二级目录,但在戏曲的三级目录中,民间小戏剧种与曲艺三级目录中滑稽戏两者具有共性,这就导致诸如独脚戏或滑稽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层级目录确认出现问题,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位。

(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设计不科学

在当前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中,缺少一定的指导意义和设计思想,遗产保护者和继承者们并不能在遗产名录中感知到编号的意义和自身所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定位,这就使得分类变得毫无意义,因此需要重新利用科学的的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再分类” [1]。此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言,理应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内容,但现阶段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未做到这一点,因此也应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搜集和补充。

二、实现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层级分类的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三级目录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会出现目录层级分类不明显、逻辑关系混乱的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对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录定义不够精准所致,因此要完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三级目录,首先应该加强对于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而在编撰目录时对遗产名录进行精细化划分[2],如在编撰戏曲的三级目录时,可以将其分为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等,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定位明确化和精准化,如此二、三级目录之间的层级自然一目了然,且逻辑关系顺畅,不会产生混淆或歧义。

(二)灵活运用“七分法”设计规划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

“七分法”是非物质文化遺产分类中比较重要的方法,涵盖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唯一性和分类体系的学术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此,可以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同样灵活运用“七分法”来规划设计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一个编号体系对应一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如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民俗文学类遗产、民俗表演艺术类遗产、民俗工艺美术类遗产、民俗生产知识类遗产、民俗生活风俗类遗产、民俗传统仪式类遗产、民俗节日类遗产[3],如此不仅能涵盖所有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便于对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定位,快速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进行选择,实现遗产名录的可操作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研究,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进一步完善和成熟的必然路径,也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民俗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从完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三级目录和灵活运用“七分法”设计规划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号两个方向进行努力,提升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水平,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争取早日实现我国的文化繁荣,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永葆生机与活力。但由于本人时间以及自身经验所限,本文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人们更需要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士围绕分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仅做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

[1] 布莉华,孙玲玲,姜新.承德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实践与思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2] 黄玉婧,刘为.傈僳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保护研究[J].档案管理,2017(02).

[3] 段笔耕,金心亦.地方高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以常州“非遗”传承研究基地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7(08).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馆)

猜你喜欢
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