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探活动提问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2018-10-21 11:27陆琴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冰块环节幼儿

陆琴

名词定义:

“科探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活动。

“提问”从广义上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此处是老师和幼儿之间的问答式互动,主要指教师对幼儿单向提出问题,是幼儿园集体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有效性”是指完成活动和达到目标的的程度,此处专指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是否为达成目标服务,是否以幼儿发展为目的。

论点:有效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充分思考,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论据论证:《好玩的冰块》课例第一稿和第二稿活动效果的对比。

正文:《好玩的冰块》活动主要目标是通过玩冰和水,感知冰的部分明显特征和特性。

(一)导入部分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部分,目的是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设计的提问是:

第一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的冰做的球,请你观察一下它长什么样?

第二稿: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球(出示冰球),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做的?为什么?

第一稿的提问令幼儿的大脑和感官马上陷入被动地接收信息和服从指令的相对抑制状态。现场幼儿只是根据提示观察教师手中的冰球,只有两三个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作出“圆圆的、白白的”这样简单的回应。

第二稿的提问,“猜一猜”勾起了幼儿的好奇心,也令幼儿的思维受到启发,搜索着自己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东西,也会仔细观察这个球除了形状以外的特征。现场幼儿的回应就热烈多了,都想试试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玻璃球”“糖球”“水球”“冰球”“皮球”各种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的追问“为什么”,也让幼儿能够反思自己的答案是否有根据,自己是否认真观察了。

因此科探活动的激趣导入部分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提问是否能引发幼儿对观察事物的兴趣,或者是否能引起对事物的思考。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一个是非题——非此即彼,或者只是一个选择题——答案都在选项里的话幼儿就不用仔细观察,不用发散思维就可以回答问题。这样会抑制幼儿的观察力,同时也抑制幼儿发散性思维和继续探索的能力。

(二)探索冰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冰,第一次探索是通过玩水和玩冰来感知冰的性状。

第一稿:教师在幼儿操作前没有提问,而是提示了玩法,如建议幼儿摸一摸、抓一抓这样去玩冰和水。在操作后提问:冰块和水有什么不一样?

第二稿:在幼儿操作前教师问:“冰是透明的,水也是透明的,冰和水难道是一样的吗?”在操作后提问:“你刚才玩过冰块和水后,发现它们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稿幼儿普遍在操作中更多地采用了教师的建议,而没有创造性的玩法。

操作后的提问帮助幼儿梳理总结玩冰后的发现,中规中矩,但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时往往需要老师不停追问才能说清楚,回答的内容也比较单一。

第二稿教师在操作前的提问是一句反问,让幼儿带着疑问和任务去“玩”,幼儿从提问中马上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冰和水都要玩一玩,因为要找出不一样的地方。幼儿在操作中,把方块状的冰放在嘴边说:“我能咬吗?我家的冰箱里也有这种冰块的,可以吃进去的”“我在用调羹敲冰块和水,冰块很硬的呀,水就是软软的”……幼儿在探索中也会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提问既有指向性,有探索性,能使幼儿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甚至比较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

操作后的提问教师特地强调了“玩过后的发现”,而不是活动前已有的认识。现场发言的大多数幼儿讲述了刚才“玩一玩”中获得的发现,尽管也需要老师进行提炼和追问,但显然比第一稿的提问更有针对性,幼儿也更能理解。

第二次探索的环节是融化冰,目的是初步感知冰可以融化成水的特性。

探索操作前教师的提问是:

第一稿: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颗糖作为新年礼物,但是糖都被冻住了,关在冰块房子里,你们有什么办法把糖拿出来?

第二稿: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顆糖宝宝作为新年礼物,但是糖宝宝被关在冰块房子里出不来了,你们有什么不伤害它又能把它救出来的方法吗?

第一稿的提问除了没有很严谨地把不能暴力破坏冰块这个要求提出来以外,从小班年龄段的特征来说,第二稿的情境创设,更能激起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

探索操作后教师的提问是:

第一稿:你的糖拿出来了吗?冰块怎么样了?

第二稿:你把糖宝宝救出来了吗?你用了什么好办法?冰块变得怎么样了?

第一稿的提问缺少对幼儿的鼓励暗示语言。第二稿的“你用了什么好方法?”这一句正是能给予幼儿自信的提问语言,也能引起其他幼儿的关注。其中第二稿“冰块怎么样了?”增加了“变得”两字体现了过程性,引导幼儿表述冰从大变小,从有形到无形的融化过程。

因此,科探活动的关键环节——探索操作前,教师的提问要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引导探索的方向。探索操作后,教师的提问语言要科学严谨且容易理解和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玩一玩”的探索操作环节不是纯放手,而是老师有意识下的有效引导。教师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对个别幼儿个别提问,引导他们去关注探究关键性的问题。

(三)体验成功

最后的体验成功环节,教师的提问是:

第一稿:你们的冰块都融化了吗?让我们一起去分享甜甜的糖果吧!

第二稿:你们真厉害!把糖宝宝安全救了出来了!可是桌子上的水有点想念它的冰块朋友,你们还能帮它找回来吗?

第一稿相对第二稿的提问来说,只是简单体验了问题解决后分享成功果实的喜悦。

而第二稿最后的提问则是对幼儿成功解决问题后幼儿能力的肯定,抛出了新的引发思考的问题,也是课后触发幼儿去探索实践的一个问题。教师抛下的问题点燃了幼儿继续探究的好奇心,也在无形当中树立了幼儿对待科学探索求知到底的态度。

总之,科探活动中的提问设计是否有效应衡量是否能激发幼儿对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兴趣,是否能把幼儿的无意性、偶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兴趣转化为科学探索的兴趣,使幼儿在发散性思维的同时集中注意去实践和探索,寻求正确、科学的答案。

猜你喜欢
冰块环节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冰块为什么会粘到手上?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冰块里的鱼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钓奇特的“鱼”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塑料和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