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有效途径

2018-10-21 14:48王明勇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分组学会新课程

王明勇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笔者走访、问卷调查了一些农村学校关于合作学习的运用工作,发现合作学习的落实还存在很大问题,本文就农村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其对策阐述于后:

一、合作学习内容的分类

(一)生活情景型

生活化的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数学理念之一,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学习数学。在情景中合作不仅能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学生的合作开辟了空间。教师可采用学生情景互动,让数学情景化、形象化。如在学习数轴与相反数、绝对值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表演,体验到相反数、绝对值在数轴上的几何意义,从而达成知识的建构。

(二)知识发生型

新课程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形成,注重过程性教学。学生在学习某个概念或定理时,要知道是怎么来的,学了以后可以怎样运用,要领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学会知识间的转化。教师可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建立师生的合作,层层深入,从而达成对某各概念形成的理解。

(三)规律、疑难探究型

新课程非常注重对某个规律的探索,注重知识的归纳和演绎。当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合作,做到群策群力,优劣互补,这就需要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例如在探究问题时组织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以化解难点、疑点达成对规律的正确认识和疑难的解决。

(四)开放问题型

设置开放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开放,学生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探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促进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归纳整理,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贯通。教师在设置这类开放性的问题时,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开放性设计,利用对问题的条件开放、过程开放,以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

二、合作学习的准备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所发展,仅靠“填鸭式”灌输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二)明白合作学习是一种责任

在合作学习运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讲究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对集体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小组负责,对自己负责。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应为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而献计献策,共同活动。通过合作不仅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学会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体验到合作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责任。

(三)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建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没有主次只有参与,这样才有发现有收获。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时,必须走下讲台与学生“打成一片”,并对活动进行指导、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力争使整个课堂在有限的合作时间内形成有效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

(四)要选择好合作的契机,并不是什么内容也都来一下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数学课。有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不喜欢,讨论的积极性也不高;有的内容难,学生没有研讨合作的知识基础;有的约定俗成的概念直接告诉学生或让学生自学概念便可,没有合作的必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思考性强、操作性强。小组合作要选在个人无法完成时,小组在集体的智慧下合作解决问题。

(五)科学合理的合作分工

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可按以下策略进行分组:

(1)开放分组,避免形式主义。

学生分组可根据不同知识点、不同的思维训练要求,灵活采取“异质分组” 或“同质分组”。

“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同质分组”,可考虑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在一起,学习成绩相近或兴趣相近的学生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对于活动性、操作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宜采用“异质分组”,可以强化组内交流,组间互补。在两种合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下,还可以进行组内分组、组间交叉交流、自由选择合作小组等多种合作形式。因此分组应是灵活多样的,需要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问题的类型、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兴趣与能力特点,予以确定。

分组要注重男女生搭配。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的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

(2)分工明确,要职责分明。

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组长主要负责分工、组织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索活动;记录员将重要的內容记录下来;总结报告员的职责是将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在全班进行交流时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其他同伴负责,提高学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

(3)要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中要做到“六会”的要求: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于提升。教师不仅要给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避免没用的争论和争吵,控制好课堂的学习秩序,尽量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三、基本流程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目标导向性活动,由老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利用教学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目标的教学活动。其基本流程为:合作学习→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在一定时间的合作探究之后,教师要用循循善诱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交流合作成果。这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利用学生动态因素之间互动控制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的学习。

要引导学生三对照。一是要对照自己的认识和同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点;二是要对照自己的认识与课本上的结论有何不同;三是要对照自己和同学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是否相同,不同在何处,哪种方法简捷。这样的自我评价交流促进学生的信息互补,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贵在参与。讲多讲少不苛求,说对说错不要紧,允许学生有想法就说有意见就提,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通过合作学习,不同学习能力和不同知识结构可以互补。小组内的互助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在与同伴的讨论中,必将产生认知冲突,不充足的推论会得以暴露,最终会导致高质量的理解。合作学习把互动的中心更多的聚焦在了生生之间,而这正是在传统教学中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也是一剂良药。

猜你喜欢
分组学会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学会分享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