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看《纽约时报》对达赖喇嘛取消赴美“访问”的报道

2018-10-21 10:56王静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纽约时报意识形态

王静

摘要:以Flower的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从语篇的“社会历史语境”和语言的“分类”、“情态”、“转化”三大系统功能解析2015年9月25日《纽约时报》在同一语篇中对习近平主席赴美进行国事访问、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抵达华盛顿和达赖喇嘛“遵医嘱”取消既定访美行程的报道,揭示了语篇对话语受众隐蔽的意识形态影响。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达赖喇嘛访美;《纽约时报》;意识形态

一、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语篇分析研究的一种,它属于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范畴。批评语言学的概念最早由英国语言学家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在其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1],Fowler(1991)出版的《新闻语言:新闻中的语篇与意识形态》(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News)指出批评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权力、意识形态以及语篇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批评语言学主要实施手段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则把语篇看作是话语生成者在语言的形式结构和发话人的意识形态两方面进行选择的结果,认为语篇是话语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产物。Fairclough还指出语言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社会文化、政治、历史、权力、意识形态等条件的制约[4]。因此,批评性话语分析,特别是针对新闻等“公众语篇”(public discourse)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语言意识”(language awareness),提高他们对语言运用的鉴赏和批评能力,避免话语生成者通过对语篇的意识形态渗透来控制和支配受众的心理,使其对特定的意识形态概念习以为常。

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

从上述批评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本步骤不难看出,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手段的批评语言学把语言看作一个多功能的系统,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然成了其主要的方法来源。Halliday认为语言必须满足使用者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遣词造句和组织语篇三方面的需求,即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和“语篇”(textual)功能[5]。就分析方法而言,辛斌(2002)指出批评性话语分析在20世纪80年代通常从话语生成者所采用的“分类”(classification)系统、“情态”(modality)系统、“转换”(transformation)系统和“及物性”(transitivity)等方面来揭示话语的意识形态意义[6],到了90 年代,批评话语分析的重点转向分析中对话语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及政治语境的考察。

三、语料个案分析

本文选取2015年9月25日刊登在《纽约时报》亚太版的一篇题为“Dalai Lama Cancels October U.S.Visit on Doctors'Advice”

(达赖喇嘛“遵医嘱”取消10月份的美国访问)的报道(以下简称《报道》),以上述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从该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语篇生成者所选择的分类系统、情态系统和转换系统四个方面来揭示该英语新闻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一)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

作为美国国内三大报刊之一的《纽约时报》堪称“准官媒”,其日发行量近100万份,受众群主要是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等高端读者,包括美国国务院、国会、驻世界各国使领馆在内的美國政界,甚至一些民间社会团体都奉其为各自对国际国内事件认识的基本框架,其社论也常反映美国国务院的观点。

本文选取的这则《报道》有特殊的语篇形成、传播和接受的基本社会历史和政治语境。2015年9月期间,国际国内发生了以下事件: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8月24至25日)刚刚拉下帷幕;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9月8日)纪念活动方兴未艾;习近平主席正在美国进行国事访问(9月22日至28日);第70届联合国大会(9月15日至10月6日)首脑会议(9月25日至27日)正在召开,各国政要云集美国,罗马天主教教皇方济各抵达华盛顿(9月22日)展开在美一周行程。与此同时,9月24日达赖喇嘛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市一个叫“梅奥诊所”(Mayo Clinic)的地方“例行体检”并于9月25日以“医嘱”为由取消原定于10月份的美国“窜访”。

语篇是其生成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对语言形式和自身意识形态取舍的结果,Fowler(1987)甚至认为,就目的和方法而言,批评语言学更像历史学而不是社会学[7]。从历史语境的视角结合以上背景和语篇中话语的组成就不难发现,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通过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等背景事件深刻了解了中国政府对西藏一贯的方针政策和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大背景下,达赖喇嘛以宗教为掩护分裂祖国的说辞在国际社会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对这一社会语境,《报道》却欲盖弥彰地说:“The Dalai Lama's checkup came as heads of state and diplomats were gathering for the annual U.N.General Assembly meeting in New York,but he had no plans to meet with any world leader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ession.”(达赖喇嘛在美国检查身体之际,世界各国领袖及外交官正前往纽约,准备出席联合国大会,但是达赖喇嘛没有计划与任何国际领袖会见),达赖喇嘛赶在国际政要云集美国之际去“例行体检”是不是真像语篇所展示的那样“没有计划”会见任何领导人,结合语篇的社会语境不难看出,或许是达赖喇嘛想见但没有领导人愿意见,然后自己站出来说“没有计划见”。

(二)分类系统

辛斌(1996)指出,语言的分类系统是指通过语言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语言的分类代表发话人对于经验和过程的描述。分类手法在话语生成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发话人对特定的人和事物所作的“标签”语来实现,即通过词语的选择来表达对事物的认知[8]。因此,语篇的分类最能反映说话者的世界观,因而也最具有意识形态意义。《报道》开篇刚提及达赖喇嘛时就说:“Tibet's exiled spiritual leader,the Dalai Lama…”称其为“流亡的精神领袖”,“领袖”一词特指国家、政党的领导人。给一个打着宗教的幌子实施分裂祖国的流亡政客人为地贴上“精神领袖”的“标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意义。而且“精神领袖”与“流亡”同时存在,对受众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感极大,“精神领袖”却“流亡”似乎要造成一种“受迫害”的印象,发话人有意造成这种印象就是要博得读者的同情心,从而达到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支配。《报道》第五段提及医生建议时说:“The doctors have advised His Holiness to rest for the next several weeks.As a result,His Holiness'planned October U.S.visit has been canceled.”根据《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对Holiness的定义可以得知,Holiness源于《圣经》中对上帝的敬称,His Holiness多指上帝和受人爱戴的宗教领袖,但此报道却将达赖喇嘛的身体称为“Holiness”(圣体),无意中将他放在了和上帝同等的位置,这种“贴标签”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受众的意识形态。

《报道》通过这种语言的分类系统功能形成话语的实例还有:先后4次用“statement”表达达赖喇嘛本人或其“office(办公室)”向外公布的消息,《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对“statement”的解释是:“an announcement that is issued on a particular occasion”。即在特定场合的官方或正式声明,这一措辞的语义暗示这些消息是一个“流亡政府”的“官方”声明,这是对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公然挑衅。批评话语分析的代表人物费尔克劳提出了意识形态的“自然化”,亦即某些带有意识形态意义的话语在某些语境中不断被重复,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人们对它们所表达的概念和含义习以为常。“statement”一词的反复出现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报道》还说:“The statement said doctors had urged the Dalai Lama to rest for several weeks,though it gave no indication that he was ill nor details about the state of health of the 80-year-old”,发话人特意选择“Nobel Peace Laureate(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来“赋予外部世界以秩序”,与“exiled spiritual leader”有着类似的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该句中,话语生成者先说医生敦促达赖喇嘛休息(…doctors had urged the Dalai Lama to rest…)又说没有迹象表明他病了,也没有关于他健康状况的细节。话语内部前后语义的对立显示出语篇生成者既要“没病找病”的为达赖喇嘛取消访美寻找借口,又要极力淡化“病情”的矛盾心理,同时也可以影响受众对达赖喇嘛取消访美真实原因的解读和猜测,从而达到引导受众心理,形成“热点事件”的效果。

(三)情态系统

辛斌(2005)认为情态系统表达一定的人际功能[9]。考察语篇的情态系统首先能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其次能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关系等。在英语中,表达情态意义的有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以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分析新闻语篇主要是从话语引述、时态安排、语篇生成者的个人感情色彩渗透来确定报道的客观性。《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的标题“Dalai Lama cancels October U.S.Visit on Doctors'Advice”中,发话人作为英语母语使用者将动词“cancel”的时态处理成一般现在时显然是有意为之,因为一般现在时常表示“状态”,这就使原本较为尴尬的“取消”这一“动作”在读者的印象中“静态化”,从而达到对动作实施者的隐藏和保护,对比《报道》中的第一句话:“…the Dalai Lama,a planned…”所用的时态标示“has canceled”(已經取消)就能够更清晰的看到语篇标题的时态是发话人有意为之。

四、结语

特定的语篇离不开社会历史语境和语篇生成者在语言形式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取舍,从而悄然的支配和引导,甚至控制受众群体的意识形态,新闻语篇表现的尤为突出。特别是美国的主流媒体在面对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现状,急于通过其所控制的媒体与中国争夺国际话语权,总想用达赖喇嘛等宗教极端分子“牵制”中国。从《纽约时报》的这一报道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趋势,在不到两千字的报道中通过话语生成的特殊手法,大量植入其意识形态的影响,且通过对该语篇“社会历史语境”、以及“分类”、“情态”、“转换”等三大语言系统功能的分析,向广大受众揭示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的印记,力图帮助受众摆脱“误导”,从而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1]Fow ler,Roger.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1979.

[2][7]Fowler,Roge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utledge,1991.

[3][4]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5]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6]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 (06).

[8]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 (1).

[9]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0]狄芳.《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J].现代传播,2012 (7).

猜你喜欢
纽约时报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