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批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对人的作用

2018-10-21 15:41张晓敏
科技风 2018年22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

张晓敏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维持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城市公共空间批评是对城市生活的重新认识梳理,是对空间的强化理解,是对批评对象理性、自觉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空间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本文就上海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为例从建筑批评学的功能、社会、形式、文化的角度评述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类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生活;智识教育;情景交融

一、概述

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黄浦江与浦江两岸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改变,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城市空间扩展的洪流,2015年开始在浦江两岸实施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以下简称贯通工程)。浦江两岸临水空间规划关系到城市人民的工作、生活。关乎上海城市发展、人民福利。评述贯通工程有助于探究公共空间变化对人的不同效果,有助于人们理解项目规划的深层含义。

二、项目综述

贯通工程是设计贯通浦江东岸与浦江西岸长达45km的公共空间,总规划面积将达到500公顷,包括杨浦、虹口、黄浦、徐汇、浦东新区五个区域滨江空间。项目以“开放的江岸”、“美丽的江岸”、“人文的江岸”、“绿色的江岸”、“活力的江岸”和“舒适的江岸”六大主题为设计理念,打造生态浦江、智慧浦江、活力浦江的空间业态,优化浦江两岸生态景观结构,强化休憩、文娱功能,丰富市民阶层体验方式,展现文化的上海、世界的上海。项目涉及慢行通道、滨水休憩步道、沿江绿地三方面,慢行通道、滨水休憩步道主要在沿江两岸设计慢行通道系统;沿江绿地景观是设计开放性景观,城市建筑空间与公共休憩空间衔接,使人们在建筑的钢铁丛林中体会自然。

三、基于建筑批评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人的影响

(一)城市生活、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

人类处于城市空间中进行物质交换、精神交流,为城市生活,人类城市生活有私密性与公共性活动之分,私密性活动常在住宅中,公共性活动如在广场、公园等;相对,城市生活有两种属性,一种是物质属性,一种是精神属性,物质属性指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运转与转换,精神属性是指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社会交流。公共空间规划必须考虑这两种属性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一个集约体,一部分功能环境没设计到位,会影响其他空间环境及整个城市空间的效果与运行。不能适应人类物质精神活动,影响整个城市系统运行。

贯通工程实施一定程度上使这类问题得到解决,贯通工程是城市中一整套小型生态系统,是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相较先前黄浦江两岸规划:公共空间不足、绿化带较少、亲水性差等问题,贯通工程完工后调整了浦江两岸空间结构,大面积空间功能得到置换与改善。以浦江西岸为例:改工业用地为市政公共设施用地,加入公共设施,加强了人们参与城市活动的积极性与空间的市民属性;曾经的机场跑道变成人们漫步的林荫步道,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与生态性。

(二)社会批评视角下公共空间对人的作用

贯通工程建设至今在空间中有如乱丢垃圾、不雅行为等现象,严重影响空间环境氛围与景观欣赏与爱护,是个人素质的问题。但从建筑批评学中社会批评模式讲,不能全诘责到个人素质问题,要思考空间环境对人类 “智识教育”的影响。首先,公共空间推动城市生活,也对公共生活起到阻碍作用;“智识教育”强调要诱导人类主动学习,给人类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导,将德行教育提高到智慧的高度;空间设计同样对人有智育作用,如博物馆、公园等;贯通工程空间设计在智育与理性教育上有缺失,没有研究人在体验、欣赏环境时的角色转换,所以贯通工程公共空间设计对人的身体与精神方面、理性与知识认知等有影响。良好的公共空间设计可使人从认识、探索的角度转换为以理性的、智慧的角度认识环境、人类等。空间环境会造就人,人也影响环境,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过分强调形式化对公众的智慧教育视而不见,使人常处于空间优越感中养尊处优,使更多与环境为敌、破坏环境的行为出现。

(三)形式批评视角下的公共空间

中国的设计相较西方要晚,城市化建设使中国城市空间设计只追求高效率而忽略城市空间的品质、创新设计。从建筑批评学形式批评模式看,贯通工程的总体景观规划风格相对统一,在视觉美感与形式方面很突出。以浦江东岸为例,其公共空间设计是由HASSELL设计公司的团队进行,在形式上由一条连贯的红色丝带状线条串联起各个景观节点,通过桥梁连接的方法连通空间内的断点,起到连接功能空间、稳定空间轴线的作用;这条景观线上分布有沿河漫步道、观景环道、水生植物道等,丰富了景观节点。在观景环道、水生植物道等的设计中增加空间的亲水性,拉近现代人与自然的距离;但其空间设计在形式、色彩方面与周围景物、建筑结合与呼应力度较弱,浦江东岸的建筑形式以欧式建筑与现代风格建筑为主,这条景观线在形式上割裂了建筑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融合,体悟不到上海老式建筑的韵味,表现形式上没有将历史与现代结合,易使人产生认知迷失与环境缺失。

(四)文化批评模式下公共空间对人的作用

从文化批评模式讲,浦江东岸的设计在文化承载上力度不够,人类是一种触景生情的生物,如同生态美学中的 “情景交融”,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文化因素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感染。浦江东岸的线性设计太过注重形式,没有表达出特有的人文情谊与历史含义。历史是一种文化体现,是人类对以往生活的怀念,重新设计并不意味着摒弃历史,良好的公共空間设计是对历史的缅怀与尊敬,是对历史的珍惜。“情景交融”不是空穴来风是人类对景物产生的情感与寄托。具有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景物才能给人类来带情感上的共鸣,反之只会带来冷漠的社会环境、无言的人际相处,有“人情味”的空间设计才会体现温暖。

四、小结

空间环境与人类是相互影响的,城市空间中所暴露出的弊病,会作用于人也需要人类的行动。贯通工程是上海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新尝试,项目完工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作为未来中国公共空间设计走下精英设计、面向大众设计的先行者,其中所显现的问题是值得学习与研究的,同时也给未来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邹美智,赵亮.滨水开放空间慢行系统规划设计——以上海世博滨江绿地三线贯通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7(8).

[2]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郑时龄.建筑批评学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形神兼美话雪景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克罗齐“直觉说”与“情景交融”说之比较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
诗情画意学古诗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