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

2018-10-21 17:40丁雅琴
黄河之声 2018年21期
关键词:元杂剧

摘 要:元杂剧,又名北曲、北杂剧、元曲,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形式综合的产物,尤其是金院本及储宫调的影子居多,结合当时年代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戏剧形式,是戏剧的综合,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情节的跌宕、故事的喜剧结局等三方面。元杂剧中,战争戏剧的喜剧风格的形成原因也会多种多样,本文就元杂剧中战争戏的喜剧风格形成体现的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详细的从人物形象、戏剧情节、故事结局三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元杂剧;战争戏;喜剧风格

以战争为故事脉络或是以年代战争为写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在我国历史文学中是最为常见的,这些描述战争的文学作品大多都会给看客带来悲伤、心痛的感觉。但在元杂剧中,战争戏剧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一般都是以戏剧形式收场,用戏剧的形式替换了战争带来的悲痛。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极其罕见的文学风格,充满了幽默的色彩和丰富的喜剧风格。元杂剧中的战争题材喜剧风格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情节的跌宕、故事的喜剧结局等三方面。下面对元杂曲战争戏喜剧风格在文本中的体现进行总结和研究。

一、元杂曲战争戏中喜剧性人物形象研究

剧人物是元杂剧战争戏剧中具有喜剧风格的形象表现形式。人物产生的滑稽、搞笑等喜剧冲突,充分的发挥了人物形象在元杂剧中的喜剧效果。元剧中的喜剧人物主要体现在两种艺术形象上:一是正面形象的将军及有勇有谋的将领,谋士等;另一种是只吃、喝、玩、乐的参谋或头脑简单的武将。剧作家把这两种性格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结合在一起,并加入了夸张的手法,观众在观看时会不自觉的加以比较,赞扬有勇有谋的将领和谋士的同时,对那些反面人物形象进行主观上的讽刺和厌恶,这体现了艺术戏剧性的反差和不对称的表现特点。

(一)智慧超群的谋士和武艺高强的将领

元杂剧中的战争剧,一般都会将笔墨大量的应用在人物特点的描述上,在智慧、谋略、武艺及人物特征描述方面,而其中的人物往往充当教派。剧中剧作家所用的艺术技巧,赞扬了军师和将领的非凡才能,谋士的智慧和谋略与将军的武艺和英勇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

例如戏剧《博望烧屯》,在故事的阐述中,诸葛亮运用巧计设计夏侯惇的故事情节中,剧主要体现了诸葛亮无与伦比、有勇有谋的人物形象。戏曲开端的第一折中,剧作家运用了[仙吕·点绛唇][混江龙]等曲调,对诸葛亮的才能进行了高度的赞美,意为“数下皇极,课传周易”。“知天理、晓人和”,如果他能够走出茅草屋,是拥有“指点江山”才华之人。用他的“剑挥星斗”“志逐风雷”,他将帮助明君牢牢地坐稳在九龙之中。第二折在[南吕·一枝花]一曲进一步赞扬他的手段及智谋在安邦社稷中的作用。”在与夏侯惇的战争中,诸葛亮表现出他对先知的的才能。在诸葛亮的安排和部署下,第三折中,军队将击败曹军。第四折中,是在曹操的士兵被击败后进行的,败军派自家帐中的谋士管通对诸葛亮进行游说、诸葛亮和管通进行了一番高智力交谈,斗智斗勇的激烈过程后,管通归降于诸葛亮帐下。在《博望烧屯》中,穿插了很多具有喜剧色彩的片段,如第三折夏侯惇与赵云在阵前的对话,具有滑稽、调笑、诙谐的特性。大小三军,摆开阵势。来者何人?(夏侯惇云)你来者何人?(赵云云)某乃赵云,是你爹爹。(夏侯惇做应科,云)哎,风大不听见,再高着些。(赵云云)某乃赵云,是你爹爹。(夏侯惇做应科)哎,风大不听见,再高着些。(赵云云)某乃赵云。是你爹爹。(夏侯惇应科,云)哎!(卒子云)应的美。元帅,这个唤做骂阵,骂的恼了就厮杀。他说是你爹爹,你可再大着些压伏他。(夏侯惇云)我知道,晓的是骂阵。

在元杂剧战争剧目当中,无论是武艺高超的将军,还是智慧卓越的谋士,胜利永远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剧作家在创作时,会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在战争中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和武艺,使战争从一开始就有胜利的信心和喜悦。这种喜剧角色增强了戏剧的喜怒哀乐。

(二)奸诈狡猾的小人形象

与上述元杂剧喜剧形象相反的角色,就是无能庸才的谋士与无勇无谋的将领的形象描写。对于这一类型的形象描述,剧作家们一般不会执着于生活中的原型,而是用滑稽的玩笑来塑造它们。这些将军或谋士通常是夸张的喜剧手法进行描述的。他们在诗歌和自述中表达了他们对爱情、戏剧、嬉戏和怯懦的可笑和胆小无知的形象。

在《襄阳会》的戏剧中,刘备从刘表那里借来了城池驻兵,刘表的次子刘琮和他的部下蒯越、蔡瑁均在剧中扮演了反派角色。剧中的刘琮是一个吃喝玩乐、武艺全无、文墨不多,心胸狭隘的小人,为了防止父亲将城池外借给刘备,他暗中派人去谋杀刘备多次,但都无果告终。刘琮手下蒯越、蔡瑁均,也都是都是奇庸无比的无用之人。这三个人如小丑一般幽默滑稽。再如《三战吕布》中,孙坚在与吕布的战斗中丢盔甲逃跑了。他回来后撒谎说他赢得了这场战斗。张飞把孙坚的盔甲拿回杨威手中,回到元帅府。但张飞并不没有急于揭穿孙坚的谎言,而是故意先夸奖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然后又戏弄孙坚说:“元帅你也好”。接着夸赞了一番吕布在战场上的雄姿,又继续逗孙坚说他“似一员神將”,“恰便似护法诸天可便立在门旗”,嘲笑他并不曾动手。最后才拿出孙坚的披挂,揭穿了孙坚的谎言。

元杂剧中这一类型的喜剧的角色在战前都是以吃、喝、玩,乐为主要的生活常态;但在战场上却是缩头乌龟;战后,这一类人物都会运用奸计构陷他人抢夺功劳。剧作家在创作这类人物形象时,明显是不符合现实的,运用了丑恶扭曲变形的艺术手法将这类人物的形象夸张的表现出来。例如:如《薛仁贵》中的张士贵:“(净扮张士贵上,诗云)我做总管本姓张,生来好吃条儿糖。但听一声催战鼓,脸皮先似蜡渣黄。某乃总管张士贵。……”这类人物形象在战争中丑陋的状态,风趣幽默,情不自禁。同时,这种性格的滑稽可笑也冲淡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他们在战争中的失败,降低了战争的悲剧性色彩,增强了战争剧的喜剧特色。

二、元杂曲战争戏中戏剧性喜剧情节研究

元杂曲中战争戏中戏剧性喜剧情节是一个严重和残酷的战争主题。在阴谋或战争场景中没有血腥的悲剧场面。这主要是因为剧作家创作的一些情节淡化了战争剧的悲剧,提高了元杂剧中战争剧的喜剧效果。有些战争剧主要是关于智力竞争的。有些战斗场面就像一场武术比赛。有些战争剧增加了精神和其他艺术元素。这些戏剧性的情节与战争情节脱节,使战争剧充满了乐趣、幽默和喜剧。

著名的元杂剧《四马投唐》中,一共上演了两场斗争的戏码,一场是李密和李世民的文斗,另一场是李密和单雄信的武斗。在剧中,剧作家设计李世民和李密在宴会上文斗,以此来讽刺对方的戏剧性情节,这是相当有趣的。在剧中,李世民请李密创作以花园中的竹子为主题作诗。李密在诗中写道:“老竹苍苍节大坚,等闲小辈莫摧残。潇潇雨洒深秋月,惊的邪魔心胆寒,”李世民看了这首诗后,认定了李密心怀不轨,李世民也还了一首诗来嘲讽戏弄李密。李世民与李密的定位都是武将,但他们用优雅的诗歌手法相互嘲弄,表达两者之间的仇恨。形象生动,充满趣味性,使戏剧情节幽默。

以《龙门隐秀》为例,故事是薛仁贵妻子柳迎春的故事,薛仁贵在柳迎春的大力支持下和理解下,参军从战,在战场上屡建战功、最后衣锦还乡的故事。在戏中四折部分中,薛仁贵与高丽的大将军盖苏文发生了一场精彩的武斗。在两军对战之时,给观众的感觉是两人不是在战斗,而是在比武。更好的说法是他们参加了一场武术比赛。该剧写道:“(躧马儿领卒子上,云)是薛仁贵也吗。”三军的规模,摆立场上。来者何人?某乃大将盖苏文是也,尔来者何人?白袍将军薛仁贵是也。赶到马前厮杀起来。(场战争)(盖苏文云)这武力很高,拿起飞刀。(薛仁贵云)箭是对的。(盖素文)剑是对的。(薛仁贵云)箭对。(盖苏文云)飞刀也。(薛仁贵云)箭对。(盖苏文云)三支箭对着三把飞刀,但他逃不掉。“薛仁贵”用三支箭把盖素文的三把飞刀击退,武功高超,盖素文战败,“回马逃跑”,薛仁贵击溃了高丽军,赢了得了最终胜利,凯旋而归。两军对战时,这样类似的精彩武打场面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的描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淡化了战争悲剧性的作用。

在元杂剧战争题材戏剧中,剧作家们一般不会简单地创造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也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将历史中的战争情节移动到戏剧中,而是在战争情节或打斗场面之外加入一些喜剧、幽默的故事情境的设计。剧作家在创作时,将将领之间的个人恩怨情仇描述成为人物之间的戏剧性情报行为或斗争行为,或简化军队之间的战争,突出将军的智勇双全,使之成为主要吸人眼球的武术较量情节。很明显,这些都是剧作家在创作时,将战争情节之外的戏剧冲突世俗化,突出表现了战争剧的喜剧特征。

三、元杂曲战争戏中喜剧性故事的结局研究

无论是剧作家还是观众,都对戏剧中的主角命运以及结局有超乎寻常的关注,所以剧作家们一般会在故事的结尾,简单插叙重要任务的命运。“元杂剧”战争剧的故事结局一般会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宫廷向王储致敬,盛宴庆祝,二是败者应受谋杀处罚,三是倒叙战场上发生事件的过程。用叙事的方法赞美主角在战场上的卓略表现,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般都是安排在戏剧的结尾部分,第三方面的内容会不会出现在戏剧中,要看剧作家的创造了。戏剧结尾部分的喜剧风格也在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大贤大德和伟大人物将赢得伟大的胜利;第二,没有道德、無知无能的剧中人物会迷失。这种结局可以反映剧作家的创作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同时还可满足观众对美好结局的要求,完全符合故事情境的发展方向和逻辑思维。

从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方面来看,儒学提倡的礼义、诚实、智慧、信仰、忠诚、孝顺、勇敢、仁爱等道德品质的人物,必须是赢家,也要得到宫廷的赏赐。如钟离春、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以上人物都体现出了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伦理和人生态度。例如关羽的道义,张飞的忠诚,诸葛亮的智慧等等。他们在剧中的形象都亦如此,受到了高度的赞扬,结果必须是胜利者。阴险无情的人的性格受到儒家的批判。他们的故事以失败告终,一些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比如庞涓、费无忌、曹操、周瑜、夏侯惇等。他们都是戏中嘲笑戏讽的对象。在战场上丢盔弃甲,丑态百出。他们在战争中的定位一定会是以失败者的形象而告终。可以将此元杂剧理解为,反映儒家伦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群众的审美和心理表现和要求的角度来看,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恶,是以道德观念为取向。那些能够惩罚善者、非正义者和英雄的人都会受到赞扬和奖励,那些傲慢、虚伪、自私的人都会受到惩罚,它将被嘲笑的,他们将被英雄打败。在一些战争剧目中,努力工作、志向远大的广大群众,都可以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成为战争中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在戏剧的最后,他们也将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比如《龙门隐秀》中的白袍小将薛仁贵,《马陵道》中的孙膑等。而反观那些构陷他人,奸诈狡猾的小人,他们必将在战争中失败,失去所有,例如庞伟和孙坚等人。广大群众心中的道德倾向和对正义追逐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作品的二度创作,战争剧的喜剧效果最终会在观众的内心之中得以完成。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元杂剧中的武打大多是一种赞美喜剧。为了突出英雄们的喜悦和成就,故事的结尾体现了鲜明的功利性色彩。这些英雄的物质奖励,及功名远播是众所周知的,为功将准备一个盛大的庆祝盛宴,以奖励军队和军事指挥官为战争作出贡献。这种庆祝和奖励更多地赞扬了胜利带来的喜悦,也满足了世俗功利主义的心理,而对失败者的惩罚也凸显了胜利带来的快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以往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相比,元杂剧中的战争表现出一种喜悦与欣喜的喜悦。无论是人物塑造、剧情设计、故事结局,这些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喜剧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 罗斯宁.元杂剧和元代民俗文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赵天为.从选本看元杂剧之流变[J].求索,2010,12.

[4] 徐雪辉.元杂剧的非典型文学特征及意义[J].戏曲研究,2012,03.

[5] 韩开元.试论元杂剧的取材特点及其成因[J].古籍研究,2003,04.

[6] 李双芹.论明代复古思潮对元杂剧批评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1,09.

[7] 杜瑶瑶.元杂剧主题研究综论[J].前沿,2016,12.

作者简介:丁雅琴(1981-),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太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猜你喜欢
元杂剧
元杂剧中的妓女形象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 明代剧坛对元杂剧接受之研究
论《赵氏孤儿》的民族悲剧体现
元杂剧中母亲形象的文学史意义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学术观念与文献释读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论《灰阑记》戏剧冲突之表现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从狷介名士到风趣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