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

2018-10-21 10:17张旋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教育资源院校

摘要: 文章对全国九所音乐类高校及天津地区综合院校中的音乐学院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培养院校教育资源不足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困扰高校培养质量长期存在的矛盾。虽然各培养院校对资源共享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与探索,但实施效果不佳,资源整合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文章以音乐类高校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调查找出困扰开展此项工作的原因,并做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 音乐类高校资源共享措施办法

一、音乐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现状

(一)研究背景

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好的教育能够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更能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的软实力。尤其是对音乐类高校这种培养专门技能性人才的院校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世界公认的成绩,培养了很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演奏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教育资源短缺与学生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已严重制约了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之后,这种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显,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

文章以我国九所音乐类高校及天津地区综合院校中的音乐学院中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率及共享状态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查找在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作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对此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结合综合类高校较成熟的资源共享模式力求打造新型的音乐类高校资源共享机制,从而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优化配置,促进音乐类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弥补艺术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资料的匮乏问题。

(三)研究现状

从搜集的资料分析来看,音乐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的研究还不完善。国外的很多学者对此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其重要性和模式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型可以直接影响资源的利用率。而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对教育资源如何能合理配置的要素及实现共享的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的探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教育资源及共享问题的研究重心放在其构成要素及重要意义等方面。例如国内学者韩宗礼在他的《试论教育资源的效率》一文中认为所谓教育资源是指“从物力、财力、人力等方面为教育提供的条件”。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教育资源有了更新的认识,例如何宗海在《论制度保障下市场配置教育资源》一文中解释到教育资源是指“在长期教育活动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品牌、费用等一系列关系的总和。”

对于教育资源共享的意义方面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重心主要在其效果方面。普遍认为高等院校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可以很大程度上合理的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院校的培养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在《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一文中就提到优质的教育资料如果能够有效的共享,不但能够扩大专业的种类,更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的研究重心则与国内学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重心偏向共享的重要性和模式等方面。外国学者通过假设认为所有资源都是稀缺的,这其中同样包括教育资源,因为稀缺所以重要。因此,他们将教育资源看成是一种可以推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假设在1961被舒尔茨的经济增长分析得到证实,得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这一论断进而证明了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在证实教育资源重要性的同时,国外的学者更加注重对其模式的研究,主要有“大学城”、“高校联盟”、高校“学术共同市场”共享模式、高校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计划、博洛尼亚进程等。其中高校聯盟主要包括“美国的CIC大学联盟”、美国的“五校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等。

二、音乐类高校教育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实行扩招后,各音乐类高校为扩大生源降低专业准入门槛大量招收学生,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为适应这一变化专职教师的人数也大幅增加,但增长速度远不如学生的增加速度,并且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问题同样放映到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数量及教师的业务经费比重等方面。由于音乐类高校的特殊性,大部分专业课都是1对1授课,扩招带来的变化使得大部分音乐类高校的教学水平都不同程度的有所下降。

三、音乐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1、书籍共享

纸质和电子图书是教师和学生获取及更新知识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大音乐类高校纷纷大量采购图书,有的院校甚至远赴海外采购图书及演奏所需的乐谱。但是由于扩招政策带来学生数量的猛增,出现生均图书数量不增反减的现象。而高校的财政经费拨款又没有大幅度增加,因此培养院校图书资源共享问题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和急迫,各音乐类高校为应对此问题提出各种对策,成功举措为电子图书的校际互借工作。

2、教师共享

优秀的教师资源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师资力量的共享是培养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重要的方面。根据分析调查,目前各院校任课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扩招政策,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任课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时授课质量有所下降;二是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有待完善。为教师减负有效途径就是加大校际间教师资源的共享。但目前由于我国教育事业在体制和制度方面的制约,导致师资力量共享的难度加大。这种情况不只是出现在音乐类高校中,在某些城市的大学城中,师资力量想要共享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共享的教师大部分以退休或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为主,而对现任的教师聘请的少之又少。要真正做到教师共享首先要打破高校固有人事制度的限制,实现教师合理流动,这样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促进高校整体发展,达到带动并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3、教学内容共享

随着教育部对“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开展,各音乐类高校都在加强过程培养和内涵式建设,任课教师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的过程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教学质量又关乎各培养院校的声誉和学科排名。各音乐类高校应按照音乐专业教指委要求设置培养方案,根据各院校自身特色设置课程,而从制定出一校一策的教学计划,体现出不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教学水平。这样才为教学内容共享奠定了实施的可能。

4、科研成果共享

一所高校科研成果的多少及优劣直接反映了这所高校学术水平的高低。在教育资源中,学术成果无疑是这所培养院校最具有价值的资源。目前,科研成果的共享多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出现,真正层次的交流和共享并不多见。主要原因是科研成果多为个人或团队一生的努力研究的成果,涉及利益问题,无偿共享基本很难办到。这就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并制约了学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

四、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制约音乐类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首要原因是观念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淡薄,学科排名竞争意识过于强烈,对涉及教师个人或团队的切身利益过于斤斤计较,这些主观意识导致我国音乐类高校无论是在接受程度还是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上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其次是体制障碍,主要体现在各高校的管理体制对教育资源共享束缚。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这两方面因素引发了其他多方面的弊端,例如:政府支持不够,主要体现在财力支持和政策支持两方面;学院对教育资源共享相关规定不够明确、细化;现有的教育评价体制过于单一,仅仅把学院的评价指标与资源本身挂钩;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成本保障也是阻碍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发展的原因。此外,我国的艺术院校过于墨守成规,缺少敢于创新的氛围,这也是阻碍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淡薄

1.共享意识淡薄

当今时代,资源共享已经不是什么崭新的概念了,可是尽管如此高校对于共享概念依旧十分淡薄,无论是广大师生还是主管教育的行政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依旧是一种封闭、独立的状态,合作交流意识不强。这种意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中华民族默守陈规的传统观念密不可分,体现在一方面不愿意与人进行分享,另一方面又不会主动的去分享别人的东西。现代教育发展至今,在音乐艺术类高校中仍存在这种小农意识,导致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而这种淡薄的意识严重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2.竞争意识强烈

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可是恶性竞争却不利于资源共享工作的推动,在不良竞争的作用下教师与教师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就会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优势地位,从思想上完全抵触共享这个问题,而所谓的共享也只不过是把一些普通的、没有太大价值的资源拿出来,而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那不会共享出来的。这种意识严重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3.利益诉求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下,音乐类高校中的组织或个人开展科研等活动获取剩余价值,作为幕后推手,这种利益可以是物质的,同样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音乐类高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在提供资源的同时,也要从对方院校获取到更多对自身有利的资源,如果这种交换不对等,利益需求存在差异,共享就很难实现。高校在提供资源共享时,首先考虑的是我能够得到什么,我能获得什么好处,如果可以获取利益,那么就会产生共享的动力;如果不能或者付出小于收获,那么就会降低这种动力。

(二)体制障碍

所谓体制障碍是指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制度中存在的弊端对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影响,其中高等教育的体制是指权责所属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等相关制度。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资源配置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主体是公立高校,而公立高校真正的主人则是当地的政府,一些音乐类高校如所在城市为北京、上海这样的直辖市,在资源配置方面就非常的占据优势。而处于二、三线城市的学校无论从财力支持或是教师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无法享受到这种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

2.管理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行政化,这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1)在被调查的9所音乐类高校中,除中央音乐学院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外,其他8所院校都属于中央和省级双重管理,以省级管理为主,但是省级管理的权限又十分的有限。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还是在中央教育部掌握,由教育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是单纯执行教育部下发的各项文件,这种权利缺失对地方高校的资源共享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地方政府对当地高校行政化干预过多,无论是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都限制着高校的自由发展,这种“管的太多,管的太死”的方式,严重束缚了高校适应市场变化的要求,放映到实际层面就是高校无法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高校进行资源共享选择。

(3)培养院校内部各个职能部门行政审批过于繁琐,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广大师生资源共享的积极性,要想真正的实现资源共享,就要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先在校内实现共享,再推广到校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三)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音乐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共享从课程到师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如何解决“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封闭的高校管理制度,都需要政府在其中进行调节。而政府对高校资源共享的关注力度不够,相关的政策制度建立尚不健全。此外,政府对音乐类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资金投入不够,平台的建设不可能仅仅只依靠高校,或者说不能靠个人或高校来承载项目的建设,这样会大大降低个人或高校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部门站出来,调节各个培养院校之间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作用,搭建好平台,为各个院校资源共享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制度缺乏完善

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也是影响教育资源共享能否顺利推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制度是指校际之间共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时相关的规范和要求,制度的建立有助于资源交互平台建设的发展。

(五)教育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全国所有的音乐类高校都是参考相同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的单一性致使所有院校的发展都高度统一,缺乏个性化。因此没有互补性导致了共享发生可能的降低。二、高等教育的评价机制往往只体现在表格当中,表格中只能体现各个院校数量上的区别,而质量上的差异就很难显现,这样就很难发现资源的本身,因此,资源共享就很难开展。

(六)技术限制

制约教育资源共享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技术上的限制。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相比较过去,我国的现代教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和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的多媒体技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在客观上也阻碍了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当前各音乐类高校软硬件平台相对滞后,主要原因为:(1)采购设备主要以乐器为主,对互联网、计算机等硬件设备重视程度不够。(2)校际资源缺少标准,导致共享的资源互不兼容。(3)资源的数字化水平较低,大量的资料还停留在纸质介质,导致资源无法共享。(4)出于利益考虑,很多有价值的资源没有共享。二、校际之间在平台上共享资源缺少一个沟通的桥梁,一方无法将资源公布到平台上,而另一方苦于不知何处去获取资源。

(七)成本限制

本文所论述的成本大致可以归纳成资源成本、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享受资源前首先要考虑是否愿意支付享有资源所需要的经济开支,如果收费合理,能够接受,那么这个资源共享的行为就发生了;如果收费过高,不能够接受,那么这个共享的过程就不会发生。从资源提供者的角度来看,提供资源的同时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如果损失可以弥补,那么共享的过程就发生了;反之,就不然。其次,平台的搭建及资源的整合等工作都需要聘请专人负责,这就会无形的增加劳动力成本。最后,高校资源共享还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很多学校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发展。

(八)缺少参考案例

我国音乐类高校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的一个原因是各培养院校缺少可以借鉴的有效案例。多年来,我国各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在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均缺乏创新思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大多数院校在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及运作方面都愿意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案例来参考,这种想法也阻碍了高校资源共享的实现。

五、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育资源共享意识的培养

1.加强资源共享意识的培养

音乐类高校的领導在思想上要摆脱“个体主义”的束缚,真正建立校际之间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善于从其他院校发掘资源,避免重复投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首先,各培养单位相关领导要统一思想,正确认识资源共享的实质和重要性。要明确资源不是只局限于数据资源等,还应包含硬件资源。在思想上要彻底摆脱共享就意味失去的错误想法,要真正明白共享是一种互利,是一种合作,是一种共赢。参与共享的校际之间,可以使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有效解决了资源短缺的局面。长此以往,优势资源丰富的高校带动资源短缺的高校共同发展,反过来资源丰富的高校用资源短缺的院校支付的费用购入新资源,从而实现整体发展。其次,实现共享的单位不应有门户的限定,只要存在需求和供给就可以实现共享。最后,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适当的收费是允许的,这样可以确保资源共享平台的顺利运营并激发资源提供方的积极性。

2.正确看待竞争与共享的关系

在音乐类高校中要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就要正确看待竞争和共享之间的关系。首先,竞争和共享是可以共存的。其次,竞争和共享是可以共同发展的。最后,竞争是必要的,竞争可以促进共享。竞争是市场经济下必然的产物,只要市场存在竞争就会存在,在竞争中培养院校会清楚自身发展的问题所在,从而主动的与其他院校进行合作、共享。

二、政府建立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在我国,高校的资源配置原则上由政府控制,在过程中出现了两组矛盾。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不能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需要,扶植力度不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导致资源短缺;二是高校有限的资源不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造成资源浪费。要解决这对矛盾,政府就要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

1.加大多元化办学途径

中国高校长期以来一直是在国家包揽的格局下运行的,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教育投资逐年加大,投资压力日益显现出来。要改善这一问题,就要引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以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教育投资。社会办学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容小觑的发展力量。一方面社会力量办学的加入可以增加教育资源,缓解教育投入的压力,缓解教育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办学专业“千校一面”,对市场中出现的热点专业敏感度不高,社会办学就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1]这无疑为社会办学提供了政策保障和依据。

2.打破部门界限,实现资源共享

音乐类高校要实现资源共享就要从根本上打破“部门所有制”的限制,加强合作、共享,避免“内耗”,共同提高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当今这个相互依存的环境中,没有任何机构可以占有所有的资源,同理音乐类高校也是如此,没有一家高校可以拥有所有专业优质的资源,高校领导要从思想上彻底打破相互竞争、互挣排名的思想,构建统一平台共享教育资源,从而使教育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加快推进我国音乐类高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现教育资源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师资方面,实现教师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灵活的聘任制度,促进音乐类高校间的师资流动;第二平台建设方面,在全国9所音乐类高校间建立统一平台,加强不同院校间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互用;第三课程建设方面,实现不同院校间课程的互选、学分互认等。

三、加快音乐类高校“去行政化”步伐,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清除障碍

音乐类高校“去行政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好高校和政府的关系,即政府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过多;二是高校内部管理方面,高校内部通过行政力管理,学术权力明显低于行政权力。[2]

音乐类高校“行政化”阻碍教育资源共享产生的表现主要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音乐类高校职务竞聘采用“科层制”原则,上级部门设置什么岗位对应高校也设置什么岗位,因此行政审批需要层层把关、层层审批、层层签字、层层盖章,不但耽误时间,还限制诸多门槛,严重影响了教师们的积极性;第二资源分配不均衡,往往行政职位越高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导致很多教师热衷竞聘行政职位而忽视学术研究;第三高校处理事务往往是由行政部门把关、定夺,这样就忽视了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处理事务的科学性有待商榷。

为了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加快音乐类高校“去行政化”步伐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给予二级学院更多的自主权,“核心就是降低管理重心,下放管理权力,调整管理跨度,规范管理行为,真正建立起学校宏观调控、学院自主办学的高效运行机制,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发各级组织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效益。”[3]权力的下放能够促使各院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外校的资源,需要外校的什么资源,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改革,这样不但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二级学院工作的积极性;第二加大学术委员会的话语权,让学术委员会真正参与到学院发展的决策中来,使音乐院校的决策权从行政部门逐渐转移到学术委员会及教师们的身上,让师生成为高校的主人。

四、完善制度建设,为资源共享保驾护航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分清资源的建设来源。如资源的建设经费是由政府投资建设,那么资源的使用是由所有音乐类高校共同享有;如资源的建设经费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建设,那么属地音乐类高校优先享用;如资源的建设经费是由政府以外的经费投入,那么资源就是有条件的共享。

建立有偿共享机制。目前全国音乐类高校校际共享没有全面展开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共享资源的有偿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各个音乐院校的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使资源的提供方和使用方都能够收益,必须建立起资源共享使用的有偿机制。

首先建立收费标准,如共享课程按照每学期每门课程进行打包收费,聘请教师按照教师的职称进行收费等,规范收费行为,防止乱收费。收费的原则不能以營利为目的,费用的设定应用于按照购置新资源,教师的劳务等,并且费用直接由高校的财务处统一管理,由高校纪检部门监督。

五、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将资源共享纳入评价体系当中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将为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土壤。目前教育部开展的各类评估工作基本上都是设置各类指标体系,考察数量上是否达到标准,这种静态的考察审核无疑对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提供了可衡量的依据,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各个高校盲目追逐数量,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在评估工作中取得高分,这种竞争一方面不利于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忽视了被数量掩盖的质量水平。资源共享的数量这种动态的指标很少被列为评价指标,从而导致评价体系存在缺失,教育资源不能健康、科学的发展。[4]因此,我们认识到了这种问题就要在评价体系中加入资源共享数量这个指标,使评价工作真正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取消整齐划一的评价体系,采用一校一策、一系一策的评价制度,考察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对于教育发展起到的作用,树立起只要是能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人才成长要求的院校就是好大学的办学观念。被教育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主体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在这种健康的环境中才能促进教育资源共享的良性发展。

拥有教育资源多不见得评价分数就高,还要考察拥有资源的利用情况,如果所拥有的资源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被利用起来,那么拥有再多的资源也是浪费。[5]评价一所音乐类高校,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现有资源为所在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起到了什么贡献;二是为其他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什么作用。各层教育管理部门根据院校资源利用率进行奖励,促进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六、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为资源共享提供技术保证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可操作的平台,各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开发和利用先进技术,为音乐类高校的资源共享搭建兼容的平台。

第一、配置足够数量的计算机,保障师生的科研、学习活动。计算机的发展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院校保障足够数量的计算机,确保师生能够随时使用。

第二、加快纸质文献电子化进程。各音乐院校图书馆保存了大量的原版乐谱、古籍文献,这些文献都没有电子化,不能在网络上传递,使得资源共享工作大大折扣。加快纸质文献的电子化,是各高校迫在眉睫的工作。这件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转化成电子格式后将易于保存和传递,非常的有意义。

第三、完善资源兼容平台建设。各音乐院校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平台供资源共享工作使用,加快平台建设,使师生在该平台上进行信息发布、信息获取,为高校的科研和学习工作带来便利。该平台不但要有明确的制度,还需要在建立时考虑到平台的兼容性,这种兼容不光是不同院校数据的兼容,还有就是相同院校不同平台的兼容。通过利益协调,达到数据互通,实现整合,方便师生跨库查询,真正做到资源共享。

七、加强区域联盟,率先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在主要调查的9所音乐类高校中,由于受到建校时间、师资力量、政府拨款等因素的影响,各院校发展水平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并且各院校办学特色又带有地域特色。因此,本着优势互补、兼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在开展资源共享的前期可以考虑划分区域,在相同区域内加强高校的资源合作,率先在相同区域内推行音乐类高校的教育资源共享。[6]

第一、设立省、市、高校多层级区域共享管理中心。三级管理部门各负其职,省级负责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的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7]市级负责本市内所有教育资源的共享;高校负责校内所有资源的互通共享。在每个层级中成立资源共享办公室负责协调各类事务,并且这三级的办公室要相互连接,互相合作,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资源的整合。

第二、推动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师资力量共享是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方面,要做到师资力量的共享就要打破高校人事管理的传统模式,建立流动模式,树立“不求所有,但为我用”的用人理念,为不同高校间教师互聘打下基础。此外,还要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刊登老师们的科研成果、教学视频,这一方面便于学生在线学习,另一方面还便于其他高校了解人才,选用人才。[8]

第三、推动区域音乐类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区域内各音乐院校签署学分互选、互认协议,并扩大可选科目,包含各院校的精品课程、特色课程、名师讲堂课程等;[9]成立课程监督小组,严格杜绝敷衍了事的现象,各院校应选派优秀教师担负起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以确保课程质量;建立课程互选平台,为资源共享提供便利。[10]

在音乐类高校开展教育资源共享是需要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从政府到高校,从体制到思想都存在阻碍因素,只有理清思路,清除阻碍,妥善处理责、权、利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各院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教育学的立场和观点[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第一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14.

[3]俞建伟.国外大学城概览[J].比较教育研究.2002,23(10):40-44.

[4]金凤,朱洪镇,李延吉.美国CIC大学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7(4):88-90.

[5]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58-60.

[6]骆泽敬,陆林.基于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8-10.

[7]江雪双.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秦秋田.国内留学——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新举措[J].辽宁教育研究.2004(6):29-30.

[9]西广明.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原则与策略研究——以效率为视角[J].江苏高教》2009(4):40-43.

[10]黎琳.无边界高等教育的教育理想[J].复旦教育论坛.2003(4):47-50.

作者简介: 张旋(1982,06—)男,汉族,天津市人,科员,党员,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本论文作为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音乐艺术类院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TJJX13-045。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教育资源院校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长三角加快实施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示范工程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贵州铜仁万山区:探索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模式
Wi-Fi网络资源共享现状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