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2018-10-21 12:31郝欣梅
科学导报·学术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郝欣梅

摘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共同体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虽然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给出共同体的具体含义,但是从其理论著作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将共同体分为了三个阶段,即自然阶段、虚幻阶段和真正共同体阶段。我们知道,哲学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凝聚而成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习近平再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升华,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理念,也是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在中国的新生。

关键词: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交往实践观;

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探析,寄希望于对于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并希望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所启示。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

1.本源共同体。本源共同体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的章节中,其对本源共同体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是在怎样的生产条件下产生。对于本源共同体的不同形式的研究,马克思期望分析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生产关系,并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特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形态必将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所超越。

2.虚假的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对应的是市民社会,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起源,马克思对这一共同体形式持否定态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黑格尔是从经济学立场出发来理解“市民社会”,但马克思对于黑格尔思想的认识经历了由依靠费尔巴哈的思想的粗糙理解,到有意识的学习英国国民经济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思想中对于与国家相对立的市民社会的理解。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消失不见,但是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解如果缺乏这一基础,我们很难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的思想。

3.真实的共同体。真实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其对于真实共同体的论述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其中共同体、联合体这两个概念主要值得就是真实共同体,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我们发现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具有如下特征。(1)在真实共同体中,个体是作为实际的价值主体而存在的。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脱离个体的存在的状况是不存在的,可見马克思充分肯定个体的价值。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真实共同体超越于本源共同体和虚假共同体的地方。在真实共同体中,压迫着个体,剥削着个体并使个体被异化的力量随着私有制的被消灭已经不存在了。 (2)真实共同体与共产主义的统一的。马克思对于真实共同体的实现,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提出打破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和个体的自由只能依靠无产阶级额的革命斗争,通过革命,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分工,实现共产主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马克思共同体理论的关系

1.二者在理念上存在一致性。马克思提出,由自由发展的个体组成的人类联合体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所有的个体都能自由发展,就像马克思所提出的,在真正共同体中,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干自己想干的事,每个个体不再只拥有单一的职业和身份,而是能以各种身份处于这个联合体中。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是主张世界各国全都联合起来,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之间一律平等,各国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二者的实现路径存在一致性。这两个共同体理论都是以交往实践观为基本的理论载体。通过交往实践的双重整合与建构,最终形成交往共同体,从而造就了社会的公共性以及各种公共领域。只要是在一个集体中就少不了交往,无论是早期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还是现在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想成为一个联合体就必须进行普遍交往,人的全面发展是交往实践的丰富化,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交往程度是成正比的,同样一个国家也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很难“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必须打开大门,同世界各国进行外交,通过交往实践可以消除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壁垒,实现全世界的联合,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3.二者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无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还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最终目标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马克思提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下人的“异化”,以生产力普遍发展为前提,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起普遍的交往,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联合体,实现人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在对全世界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以及各种矛盾的综合考虑前提下提出的,是可以实现人类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体。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升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内涵的最新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共同体的扩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体为标准提出的,除此之外还包括民族、国家、社会和人类。人类共同体是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下探讨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 这一个体表现为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家庭、民族、国家的集体个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对于共同体思想的深化和扩展,是当下我党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早是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这一理念内涵包括“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理念,这一理念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进而保障每一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空间距离被缩短,“ 地球村”形成,同时在这一共同体中,存在者利益的差别甚至对立。在全球化深化的同时,多极化也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趋势更需要各个力量站在全人类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利益的维护。今天,国家、民族的历史正在成为世界历史,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独立存在的,整个人类正在共同构建共同的历史,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人类正在构建共同的价值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今天以多样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阿拉伯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拉丁美洲国家命运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共同体,等等。这种共同体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共同体的真实共同体。 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一方面,各个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这种命运共同体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由于保障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权益。 另一方面, 我国提出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既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有的国家和民族无论大小、力量的强弱,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要求所有个体维护整体利益,为了整个人民的整体利益对于个体的个别利益进行限定。

总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站在全人类整体的视角下,对于人类未来的思考,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发展,传统的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构架的人类共同体,是一种虚假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平等的,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作为真实的共同体,我国倡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构建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人类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青云,浅谈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2017.

[2]王浩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2017.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以工作室为载体打造班主任专业成长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冲刺与挑战”问题设计例析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