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为啥小事犯糊涂?

2018-10-21 04:42刘永加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宋太宗寇准太宗

刘永加

现 实生活中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懂处世,与生俱来;一种是装糊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在古代官场信奉“难得糊涂”哲学的也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一些有能力的官吏,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时,往往采取这种态度来应对;另一种是能力很差的庸官,乐得整日糊里糊涂,以此明哲保身。

宋代有一个高官名字叫吕端,他的“糊涂”境界非同一般,毛泽东曾夸“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这句话是有来历的。据《宋史·吕端传》载,宋太宗曾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该糊涂时要糊涂

吕端果真是小事犯糊涂吗?不妨看看吕端做过的那些小事。至道元年(995年),宋太宗将吕端升为宰相。他没有沉浸在高升的喜悦中,而他的三板斧竟然是放权和让位。

当时的参政知事,即副宰相寇准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性子有些刚烈。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影响工作,于是他请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让寇准和他轮流掌印,一同议事。后来,太宗看寇准处理政事不如吕端精干,又下诏: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过了一段时间,还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了副宰相。见过让吃让穿,从来还没见过让官的,大家自然认为吕端“糊涂”了。

由于大家经常说吕端“糊涂”,在他刚担任副宰相的时候,一个小官听多了传闻,对他有些不服气,在大庭广众之下轻蔑地说:“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吕端的随行人员听了很生气,要问那个人的姓名。吕端制止了:“不要问。你问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旦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我终生都不会忘。盡管我不会着意去报复,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所以,还是不知道为好。”

吕端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本来是他的自我修养,但在世人眼中,却又被看成了“糊涂”。再加上他为官清廉,从来不置产业,还常拿出自己的俸禄周济别人。虽然以宰相之尊,家里的日子却过得很困难,在常人眼里不是“糊涂”是什么?

大事不能糊涂

然而“糊涂”的吕端却具有很强的政治才能,在各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一点也不糊涂。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曾这样评价他:得到褒奖不曾高兴,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气度。

当时,西夏李继迁对抗朝廷造反,宋廷出兵攻打,捉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想把她杀了,以儆效尤。听说此事后,为了维护国家安定,在皇上没有召见的情况下,吕端主动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宋太宗问他该当如何处置,经过深思熟虑的吕端说,可以把她放到延州去,派人好好护养,换取李继迁回心转意。即使李继迁不马上投降,也可以拴住他的心。

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德明感念宋廷厚待他祖母的情分,暂时归顺了宋朝。此计一举多得,既让李继迁不敢轻举妄动,又给宋廷以息兵喘息的机会,利于西北边境稳定。

后来宋太宗去世,在拥立太子赵恒继位的问题上,吕端也没有辜负太宗给他的“大事不糊涂”的评价,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太子。

至道三年(997年)二月,太宗病危时,宦官王继恩暗中串联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与李皇后一起暗谋,打算废掉太子赵恒,让长子赵元佐即位。吕端入宫探视太宗病情,看到生命垂危的太宗左右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却不见太子赵恒。他担心王继恩别有他意,急忙回府写了封密信,让赵恒赶快入宫,以防不测。

正在这时,太宗驾崩了,王继恩来通知吕端入宫。吕端知道有变,急忙抽身出阁,反手将王继恩锁在屋中,并派人看守。控制住了叛逆头领后,吕端来到万岁殿和李皇后理论,李皇后终于回心转意,同意拥立赵恒即位。

赵恒即位后,垂帘引见群臣。吕端平立殿阶下,还是不放心,请求侍臣卷帘,他登殿审视,确认是赵恒后才退降殿阶,率群臣高呼“万岁”。

吕端一生经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代帝王,宦海生涯40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在封建王朝中是不多见的。这正是因为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反而细致入微,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糊涂”了事。

猜你喜欢
宋太宗寇准太宗
“溜须”典故的来历
“眼中钉”的由来
肱骨良臣魏玄成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太宗纳谏
敢于说真话的王珪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
英武太宗亦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