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学困生中开展德育

2018-10-22 07:02陈玉
新课程·上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学困生小学德育

陈玉

摘 要:现如今,小学中的学困生越来越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探究学困生教育的教学方法,落实德育,实现学困生与德育相结合。主要探讨如何在小学学困生中开展德育。

关键词:小学;学困生;德育

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可以体现德育,而且还能够加强班级管理建设,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是每一个教师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班主任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德育,对其以后的人生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灵都像是一张白纸,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向他们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分辨真善美和假恶丑,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身边的事物[1]。但是,对于小学学困生来说,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较弱,难免心理上会出现一些偏差,这就要求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学困生与优等生之间的差别

绝大多数的优等生在学习方面,学习目标明确,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上懂得自律,严格管理自己,也具有一定的抗压抗挫能力,能够抵住诱惑,不做影响学习的事情;心态方面,也是比较乐观、积极向上,对学习保有持久性的兴趣。然而,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更没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总会产生抵触心理,不懂得如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认为学习是一件无聊、枯燥的事,对学习怀有消极的态度,不想改变现状,没有上进心,甚至放弃学习。综上所述,学习动机是优等生和学困生存在差别的最大原因。优等生勤奋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一个强大的动力来驱使他们为之努力。然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目标,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从而导致懒散的学习状态,甚至破罐子破摔。教师如果对此现象坐以待毙、放任不管,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影响其一生。

二、学困生的成因

1.學生性格上的差异

学生的性格多种多样,造成这种性格差异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其中先天性的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最大,学生与生俱来的性格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外向、活泼、好动、好胜心强;有的内向、沉默、孤僻、被动。前者往往一般在学习上表现比较良好,而后者学习上则比较落后,长此以往,这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跟不上大家的步伐,就会成为学困生。

2.家庭背景的影响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别,有的家长进行严格管教,甚至用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反而还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孩子情绪抑郁、郁郁寡欢,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家庭对孩子极其溺爱,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环境,只会纵容孩子的自私任性行为,在今后的学习中更经不起打击。还有个别家长放任孩子的行为,几乎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状况,极易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听天由命,这样极易成为学困生。

三、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注

一般来说,教师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来划分学生,适合自己教学方法的是优等生,不适合的是学困生;还有一种是根据学生的差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使用的为优质的教学方法,不适合的为劣质教学方法,应将其摒弃。显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第二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2]。不存在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今的小学校园里,依然有很多老师不喜欢学困生,甚至建议他们辍学,更有甚者,还会将其赶走。这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上做了很大的努力,依旧不能改变学困生学习成绩止步不前的现状,所以就把责任推给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会每一个学生,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的天职。小学教师要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应该改变对待学困生的方式,把握住教育的时机和分寸,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来。

2.与家长协作,共同促进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与家长应该齐力联手,抵制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可以使用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意见,并且让家长及时检查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为学困生的学习和发展共同努力。

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一蹴而就,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制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培养优等生上,更重要的是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德育方法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学困生时,不能坐视不管,袖手旁观,要有信心,有热情,努力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崔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学困生小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