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艺术与管理的沟通

2018-10-23 12:30雅侃
中国石油企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管理科学科学艺术

□ 文/雅侃

在当前企业管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中,有两种错误的倾向需要我们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一是管理艺术不能和管理科学混淆;二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能和管理沟通混淆。

用“艺术”掩盖对管理科学的无知是企业管理的病源

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宗教神权统治一切,也解释一切。电闪雷鸣,被解释成是触犯了神的天威;斑斓彩虹,被解释成是神的示现。

今天稍微有些物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简单的物理学现象。电闪雷鸣,是带正、负电荷的云层接触出现的放电现象;而斑斓彩虹,无非是光线从空气到水气发生的光的折射现象。可见,科学每前进一大步,神学就后退一大步。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科学不断攻城略地的过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科学技术驱动的,都带来了人类财富的极大增长,并带来人均寿命的显著延长。

今天,神学和科学已经和解,上帝的归上帝,科学的归科学,二者不再纠结。但有一个领域,却产生了一个类似的纠结,那就是管理。只是这次的争论的主角,不是神学和科学,而是艺术和科学。你的战略落不了地,你的员工缺乏执行力,你研发的产品市场成功率很低,你创业的项目成功率更低,这些问题出现了,你去找谁?很多人不去找科学,而是去找艺术,找领导艺术、找战略执行的艺术、找创新创业的艺术。

比如互联网+,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很多外资企业,都通过设计销售管理表格文档这种方式,快速传递信息,大大提高了销售管理者的办事效率,收到了很好的管理效果。利用互联网,一是可以通过发邮件的方式,把销售管理报表、市场问题等在规定的时间发过来,便于销售管理人员把握进度,及时调整方向与策略;二是可以通过建立区域销售人员QQ交流群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都上网,交流工作的心得与体会,尤其是成功,甚至包括失败的,都在网上共享一下,好的经验,让大家都来学习和借鉴,不好的方面,大家引以为戒,从而可以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减少摸索的成本与代价。

但这种管理科学的进步,有的专家学者却把它归结为管理艺术,实在是亵渎管理科学的内涵。

我们用所谓的“艺术”掩盖了对管理科学的无知,取代了对管理科学严谨的探索。这是今天企业管理问题的百病之源。

工业时代的管理,本来就兴起于泰勒的科学管理,这是一套有明确的假设、明确的范式、可以被验证的系统。正是科学管理大幅度促进了分工和效率,让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样肇始于科学的管理系统,缘何经历了百年的进化,成了靠“艺术”来搪塞的学问?

以农业为例,一个农业学家可以完全基于科学去育种和种植,当然,作物的品质和产量要好得多,但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只要有基本的耕种经验并付出辛劳,也可以种植出作物。甚至在非洲,只要随意撒些种子,也有一定的收获。我们说,农业领域,就是一个容错区间很大的学科,尽管和严谨的农业学家比,农民可能犯了很多错误,但仍然有结果输出。这样的学科,人们对科学的要求,自然就低了很多,而“艺术”经常就由此被挤进来加以混淆。

反过来,我们看很多的高科技的领域,比如说微电子、IT、复杂的机器制造,只要出现一个小的错误,产品可能就完全不能用了。这样的领域,容错区间极小。我们通常在这些领域内,更追求科学,“艺术”被压缩到看不见的地方。一言以蔽之,管理之所以被很多人拿“艺术”说事,就是因为管理就是一个容错区间很大的学问。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管理科学训练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管理者,只是这样的管理者可能是低效的,但至少他还是输出了成果,而不是当下就“死机”“掉线”。

正是管理的高容错性本质,造成了很多人将管理看作艺术而非科学。在现代研发体系被建立起来之前,发明还是聪明人的艺术,没有人知道这个艺术灵感什么时候有,当研发体系被建立起来以后,发明变成了一个受过基本科学训练的人都有的能力,艺术的玄妙退却了。在科学管理之前,管理还是作坊式的,低效率的。泰勒将秒表带入管理,一切工作都被重新分工和设计,现代大规模制造终于找到了与其相匹配的科学形式,人类快速进入丰裕经济。

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克里斯坦森没有分析大企业的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怎么就不如小企业的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相反,他发现了大企业的决策体系、运营体系和价值观体系,是如何系统化、结构化地限制了他们去探索那些能够带来自我颠覆的技术和产品,这就是创新者的两难困境。

诚然,管理艺术从不排斥管理科学!

今天,互联网深刻地影响了管理,一些新的管理实践,尽管还没有被完全科学化,但无一不是显现着科学的光辉。

维基百科借助互联网这样的科学平台和简单的群体协同规则,已经组织上百万人进行有效的协作,让一帮普通人能够制作出比专家更有价值的百科全书。而并不是靠创始人的卓越领导艺术。科学的平台,科学的规则体系,让管理变成了自我管理。

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

有专家学者在研究现代管理的实践中,被其“现代”和“互联网+”的新形势扰乱了研究视线,把管理科学和有效沟通加以混淆,说管理沟通虽然是管理科学的部分,但不是重要的核心,核心的东西仍然是管理科学。这种绕来绕去的“争鸣”其实什么也没阐释清楚。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可见,管理沟通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管理沟通总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管理沟通,都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有力影响。管理沟通的背景基本与一般沟通的背景要考虑的因素相同。它们分别是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等。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多文化、多元化的集团企业、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的跨地区、跨国家的团队沟通这些管理沟通问题越来越受到专家的重视。

行为科学理论告诉我们,组织成员并不是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者,他们同时还有精神层次的需求。比如说对组织(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参与感,而这一切也都是借助于有效的管理沟通得以实现的。因为只有有效的管理沟通,组织成员的意见、建议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只有有效的组织沟通,组织成员的工作成绩才能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

沟通渠道通过两方面影响到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一是随着组织的发展和成长,沟通渠道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例如在一个具有众多分支机构的大型零售商场进行有效沟通通常比在一个小商店中进行沟通困难的多。二是沟通渠道影响信息在组织的各个层次间的流动。例如,流水线工人经常同直接监工而不是同工厂经理进行沟通,这样也许会避免经理们陷入信息的汪洋,但同时也可能会使经理们得不到他们本应该得到的信息。但无论怎样,沟通渠道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有效性。若要实现沟通的有效性,随着企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渠道应该使管理沟通比以前可以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传统的沟通方式或许有时用一两句话很难沟通清楚,特别是远距离管理时,沟通成了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当然不是要你搞一个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信箱”—有的从建厂到倒闭就从来没有开启过。在网络时代,沟通是一种必须,也是一种艺术。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组织沟通方面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些企业的内部沟通渠道单一或不完善,缺乏灵活性,进而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进程缓慢,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作进程和决策效率。而另一些企业虽沟通渠道较为完善,但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企业内部的沟通发起者根本无从了解信息的传递进程和决策的执行程度。更有一些企业组织沟通所存在的问题正是由于它们组织内的沟通者缺乏一定的沟通技能造成的。

有效沟通是管理的精髓。奈斯比特指出,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任何管理艺术的精髓。

猜你喜欢
管理科学科学艺术
《中国医疗管理科学》征订征稿启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015年《管理科学》总目录
科学拔牙
爆笑街头艺术
《现代管理科学》杂志理事会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