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水梓在甘肃教育近代化中的实践思

2018-10-23 11:23庆涛张培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近代化

庆涛 张培

摘 要:水梓是甘肃教育近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亲历了甘肃教育近代化的转型过程,在科举改革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在西学东渐时,对教育工作的改进;在中西合璧时,对教育思想的融汇,通过这一系列教育的实践,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甘肃教育思想和体系的近代化步伐。

关键词:水梓;甘肃教育;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138-02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是指与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和封建专制,整体相适应的传统教育,从而逐步走向与近代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近代新式教育,转化演变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1]依据这种历史逻辑,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首先起步于对传统教育的改革,然后是对西方教育模式的学习,第三步是对东西教育观念的融合。甘肃教育近代化同样历经了科举改革、西学东渐、中西合璧三个重要阶段,这种发展过程包含了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西方教育的尝试,对多元模式融合的思考。

在这样的大变革阶段,甘肃从事教育的先进分子,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工作,为了研究当时教育工作者的具体情况,鉴于此选择水梓先生为例,探析他在甘肃教育近代化中的实践过程。

一、科举改革时对传统教育加以批判

水梓生于1884年,祖籍甘肃河州,9岁就读于南山杨辛伯私塾,18岁考取秀才进入兰山书院读书,1905年顺利毕业[2]。他从南山私塾准备进入兰山书院求学时,恰逢科举考试制度停止,各省开始筹办大学堂,此时的水梓是旧考试制度下的一位秀才,他认识到传统教育的不足,但是还没有科学的审视角度。

当他在大学堂求学时,刘晓兰先生给他们讲授朱熹、黄宗羲等传统教育思想家的道德人格和文章观点之后,时常与同学展开讨论。但是面对现实的困惑,使他对这样的新式大学堂有几许的失落,由于这些传统思想教育家的观点,在过去的科举考试制度下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可是这种观念的思维逻辑并没有改变国家落后的处境,此时他的批判不仅是对学习知识层面的疑问,而且有逐渐敢于质疑传统的思想模式。

随着社会的上新思潮的涌起,水梓有幸接触到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述,让他开始对时政的批判有了思想武器,主张倾向于行动。他第一次对实事的公开针砭是在毕业考试的时候,大胆的修改当时陕甘总督升允出的考题,将原题目“国无游民,朝无幸位”改为“朝有幸位,国有游民”[3]11,这是对当时实事的公开论辩,虽然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展露出一位教育工作者敢于质疑的基本素养。

二、西学东渐时对教育工作的改进

水梓从兰山书院毕业之后,1908年进入北京法政学堂学习,1912年经同盟会老会员王耕山介绍,加入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党,1915年毕业回到兰州,从事教育工作[2]。这时他接触到的西学思想,正是来源于北京求学与工作的经历。

(一)筹办甘肃省教育会

1916年水梓在甘肃省立一中担任经济教员,教育部指派由他来筹办甘肃省教育会。民国时期的教育会,是学习欧美的教育联会,对全国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和改革,“如各省要设立教育厅;改每年三学期为两学期;优待小学教育”[3]25等。

水梓在筹办甘肃省教育会的过程中,方法科学合理,内容安排得当。他多次在北京参加筹备会,认识了一大批教育界的思想大家和著名学者,不断向他们学习交流,成为懂教育理论的行家。第二开展广泛调研。水梓得到恩师嘉许,先后对南京、杭州等地的模范学校进行调研。第三宣传甘肃教育工作。民国时期对甘肃了解的人士不多,水梓借助参加全国教育联会和各地调研的机会,向甘外教育界人士,积极介绍甘肃的情况。在水梓长期的精心准备下,甘肃省教育会从刚成立起就位于高水平的起点上。

(二)对省立一中的改造

1917年水梓担任省立一中校长,他履职伊始即借鉴东南沿海先进学校的经验,对学校做了三方面改造。

第一确立办学兴教目标,开宗明义的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本校遵部令,以完足普通教育为主旨,并辅以职业教育、预备教育、造成健全国民。”[4]105

第二确定“弘毅”校训,强化校风学风建设[4]107。水梓担任校长期间,对一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校训校风和学风建设,这是他融汇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创举,这一方面来源他自己的教育经历,另一方面依靠他调研和与教育思想大家交流学习经验的总结。

他结合省立一中的学校的特点,继承前身甘肅省立高等学堂的精神,订立出弘毅为学校的校训。他还制定了实践校训精神的方法,历史教员要举出历史模范人物以资敬仰,修身教员需要按照校训解说其精神,注重实践不断强化效果,还有邀请教育名家来校演讲等。

第三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水梓在学校开设多种兴趣小组。主要有,“以锻炼身体养成尚武精神,为宗旨的运动部;以实验植物生理形态,养成农业之常识为宗旨的园艺部;以实践商业养成生活必要之常识为宗旨的贩卖部;以陶冶性情增进完美德育标准为宗旨的音乐部等”[4]109。

(三)欧美教育的亲自考察

由于清末以来的西式教育,大部分都是向日本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为直接去欧美参观学习提供了可能,水梓参加的这个欧美考察团是民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这可以说是水梓的幸运,更是甘肃教育的幸运。

1919年11月25日,考察团由上海吴淞出发,11月26日到日本的长崎,对东京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后,于12月17日到达旧金山,开始对美国游学考察[3]27。首先是对各类重点学校的集中参观。其次考察工厂和社会福利机构,并与美国民众深度交流,深感美国社会教育和国民教育之发达。

美国之行结束之后,又对英国和法国进行调研。欧洲文化的丰富多彩,让中国这些教育家门获益良多。在考察回国之后,水梓及时整理写成了《欧美教育考察报告》,融入很多新的观点,使他对美英法日等国家,在教育上的成就有了深刻理解,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提出以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构成了他美育理论的基本框架[5]。

三、中西合璧时教育思想的融汇

随着年龄阅历的成熟,水梓开始把更多的工作投入到教育思想的融汇践行上,尤其是在他担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时,逐渐开始探索办教育的特色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甘肃的办教理念。

第一对甘肃省整个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的调研,对各地沿袭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比如选拔一批有先进思想的学者,进入当地的教师队伍中,对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统一编排。第二加大学校的基础建设。最有成效的是建起了甘肃省第一个,也是整个西北地区第一个符合规格的田径场和足球场。第三倡导丰富的学校文化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较有影响的是发起了省垣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后来发展为每年一届的全省运动会[4]28。

水梓的教育思想启蒙,大多源于恩师范源濂,当时在教育思想上除蔡元培外,就属范源濂的教育思想影响较大[5]。水梓受到恩师的教诲,是甘肃最早派出国外留学的一批学者,回国之后积极地推动甘肃的留学生工作,先后参与修订了《甘肃省国外留学章程》和《甘肃省选送留学欧美学生暂行规定》等,并详细规定了省费留学生的人数等细则[6]。在他对留学生工作的助推下,许多人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四、水梓在甘肃教育近代化实践的意义

水梓从参加科举考试到助拥共和,从推进宪政到供职于地方和中枢,他长期从事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7]。在他的助推下教育思想观念趋于成熟、学习体系逐渐完善、教育制度和方法得到改善等等。

(一)近代化教育思想的形成

水梓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幸运者,在每次教育转型中都能抓住时机,成为每个阶段的弄潮儿,关键的原因是对教育近代化思想发展规律的思考。这里面有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在为省立一中设定“弘毅”为校训,没有运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理念,而是一种中国气派的教育观念。在校园内开设各类兴趣小组,这是对蔡元培先生“五美教育”观的践行,以发展健全人格为要旨,而不是培养忠心于封建统治阶段的工具。在校园他还重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提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育重说理,轻视自然科学的短板,这也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初步实践。他更重视学生身体的锻炼,专门开设了豐富多彩的体育课程,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二)近代化学校的开办

水梓先生亲力亲为主持省立一中的学校建设,使其成为甘肃近代化学校的模范,这种带动效应无可置疑,在学校的开办方面实践了许多有先河性质的举措,比如重视平民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开办,力推建起了职业类学校还有规范化的女子学校以及幼稚园等。

(三)近代化教学制度的建立

水梓的近代化教学制度,内容丰富体系科学,教育观念新颖,能够使用诱导式的先进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门类齐全涉及面多。他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与自然的大教室里学习求知。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鼓励出国留学亲历国外教育,兼修东西文化的长处,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7.

[2]杨重琦.百年甘肃[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307.

[3]水中天.煦园春秋水梓和他的家世[M].北京:中国艺苑出版社,2006.

[4]张启明.清末民国时期的兰州一中[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5]田正平,杨晓.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杭州:浙江大学学报,2002(1).

[6]张克飞,王劲.西北近代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75.

[7]张建魁.甘肃历代名人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301.

猜你喜欢
近代化
从近代化视角把握“‘中体’‘西用’之间”
庚款留学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研究
柯树勋改革与西双版纳的近代化
在自我否定和整合中一路走来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论汉阳铁厂选址对武汉近代化的影响
浅析近代租界的二重作用
论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近代化情理观及其实践
浅述晚清医疗的近代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