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路径研究

2018-10-23 11:39张静超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实践路径意识形态

张静超

摘 要:加强高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与话语权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内涵模糊和权威认同被弱化的问题。因此,应围绕“四个自信”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建设,并拓宽其实践路径。

关键词:意识形态;“四个自信”;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226-02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状况关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大局,同时也是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承担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而且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养和培养质量。”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剧烈变化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意识形态建设特别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模糊

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是什么。所谓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意识形态谱系中优势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或主导性效能”[1]。由此可见主流意识形态的特点体现在“优势”和“主导型”两个关键词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流意识形态较之于社会中的其他意识形态有明显的优势,而其优势地位的体现就在于能够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而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无论在国家政党层面还是公共社会生活层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文本表述。我们一直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那么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吗?显然不完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同样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若只是用“马克思主义”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界定就会削弱其内涵的时代感和丰富性。

因此,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明确定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界定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根据以往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主流意识形态只有与大众形成感性情感和理性认识的共鸣,才能真正被大众所接纳和认同,才能真正确立起主流意识性形态的权威性和主导性。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被弱化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主持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5.6%的受调查者在被问及对待主流文化的态度时,选择的是“讨厌、有意规避”。虽然此次调查的问题未直接指向主流意识形态,但这样的调查结果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反感?是什么原因弱化了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首先,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加深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难度。今天多元并存的社会思潮在满足中国大众思想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冲击着大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遭遇了非理性解构。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一些披着学术自由外衣的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由于其语义和表述方式的新颖性,深受高校大学生关注,甚至被一部分大学生所接受和推崇,由此便弱化了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认同。

其次,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普及,挤压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效能的发挥要依托载体实现,新媒体的出现一方面为我们党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但另一方面也抢占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特别是在作为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各个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出现去中心化的特质,或者说去权威性的特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这样便突破了传统媒介环境中意识形态宣传的单向性,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此外,网络信息由于其信息源的自由性,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一些信息以极具诱惑性的标题来吸引高校学生的目光,其中不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价值观念,高校大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精神和思想盛宴时,难免会被这些不良价值取向所误导,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淡漠的态度,从而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

二、加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质就在于坚定“四个自信”

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存在着内涵模糊的现实问题,以什么为核心来阐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在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界定方面,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核心内容,又要寻找一种具有时代感的解读方式,特别是要能引起公众的认同和共鸣。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提出“四个自信”,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个自信”的提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四个自信”与主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具有趋同性,它并没有背离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鲜活性表达。从“四个自信”的具体内涵中就能看出,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集中体现。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坚信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道路,同时也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其本质就在于坚信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民心民意的,是正确的,是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的。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信心,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的国情和特点的,是有效的制度,具有優越性的制度,同时也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充满信心,要在不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中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从以上“四个自信”的内涵界定中可以看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实质就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建设,因此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建设应围绕“四个自信”展开,加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学习,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四个自信”全面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一)以高校思政课为依托,加强对“四个自信”的认知教育

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四个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凝练表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创新,高校思政课理应做好“四个自信”的“三进”工作。因此,高校思政课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三门课程,务必将“四个自信”教育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突出“四个自信”这条主线,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及其关系,解决学生的各种疑惑和问题,特别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国近代历史、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改革开放新征程的过程中自觉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做勇于担当、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年。

(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完善“四个自信”的践行教育

以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宣传和认知层面,由于时间、经费等原因或者缺乏实践平台,或者实践仅局限在小范围内,难以形成“实践育人”的全面覆盖,而实践活动恰恰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由认知到认同的最有效渠道,因此应积极拓宽高校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形成自下而上的实践育人环境机制。

首先,学校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将其作为学年度重点工作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确保顺利实施,同时加强监控与管理。此外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占领意识形态阵地,通过刊发深度文章、微信推送、创建公众号、年度人物评选、举办节庆日或重大历史纪念日大型活动等方式积极推进对高校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与话语权,引导形成“正能量”的校园氛围。

其次,高校思政课应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本能够覆盖每一位学生,这是思政课的一大优势。因此,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根据各门课程的实际特点设计有针对性、区别性又相互关联的主题实践教学项目,强化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感受。此外,应积极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如“红色文化基地”“改革发展典型基地”“新农村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的事实,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践行意志。

参考文献:

[1]李冉.谁之主流·何以主流——主流意识形态的问题研判与建设愿景[J].清华大学学报,2014(5):85.

[2]侯欣.新媒体视域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四种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

[3]白显良.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9).

[4]李晓阳.從“文化领导权”理论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J].学理论,2016(1).

[5]朱培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挑战及其建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实践路径意识形态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